“问”出新天地

2017-07-18 10:07张都利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求同存异课堂提问

张都利

摘 要:高中新课改进行的如火如荼,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提高语文课堂效益,是摆在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本文着重从课堂提问艺术的角度探讨了提高语文课堂效益的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课堂提问;巧设悬念;化难为易;触发悟性;求同存异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笔者以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现结合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创设情境,巧设悬念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

二、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要求自然也水到渠成。例如《宝玉挨打》一文,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宝玉作为贾府的继承人,地位至高无上,他为什么会被打呢?又是谁有这样的胆量來打他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寻找宝玉挨打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保藏祸心的贾环乘机进馋,将金钏投井夸大为宝玉“强奸不遂”,使得矛盾激发,在这里,可以趁热打铁再提一问:贾环和宝玉都是贾政的儿子,俗话说亲兄弟情同手足,可是为什么贾环要进谗言诬陷宝玉呢?,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兴味盎然地讨论开了。研读后同学们各抒已见,热情大胆地交流,教师合理引导,从而顺利把握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也为把握后文的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加深了对全文的理解。

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但须难易适度,巧而不死。只有这样,才是有主攻目标、有针对性、有激发力、也有实效。设问之“靶心”瞄得准,无疑是切中肯綮、正中要害。

三、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为例,可以层层设疑。上阕的赤壁之景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发现这些景物是壮阔豪迈、气势磅礴之景,再联系下阕中的英雄人物周瑜,自然会得出壮景衬英雄的结论。老师继续发问:作者眼中的周瑜到底是如何的风流?学生概括周瑜的英雄形象,接着老师又抛出问题:三国那么多的英雄人物,作者为何单单只写周瑜?这一下就吊起来学生的胃口,学生结合下文积极的讨论思考,最终得出结论:作者是想用周瑜的年轻有为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从而抒发自己政治失意,时运多舛,怀才不遇的感伤。就在学生以为本节课任务已经完成时,我又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这首诗歌作者难道仅仅想表达自己年老无为的感伤吗?请结合《赤壁赋》谈谈你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两句的理解。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都得出了自己的看法。有认为是积极的思想,有认为是消极的思想,也有认为是二旷达者共存的复杂思想。当然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我都作了积极的肯定,同时列举了苏轼被贬惠州、杭州、儋州时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苏轼乐观旷达的思想,从而正确理解正是有了黄州这段人生的低谷,却成就了苏轼精神世界的升华,并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余秋雨先生的《东坡突围》,至此课堂的重点难点在老师的精心提问下层层推进,最终迎刃而解。

四、切中肯綮,触发悟性

最近我们学校在学生中开展“让手机远离校园”的活动,虽然政教处查得很严,但仍有部分学生顶风违纪。在一次作文课上,我正在布置作文,一个学生在下面玩手机,我没有批评他,轻轻的拿起手机面向全班同学问到:学生用手机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没想到这个问题一下子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我趁机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双方各持一词。持反对态度的大谈学习的重要性,持赞成态度的则大吐心中的苦水,看来郁积多时的情感,终于得以发泄。但最终反对方占了绝对优势,而赞成方也从辩论中深切认识到了带手机的危害,保证以后绝对不带手机。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慨写下来,作为本次作文。想不到以前苦口婆心的说教都收效甚微,而一次不经意的辩论,就彻底解决了问题。

由此,我也悟出一个道理,设计的问题若能切中肯綮,抓住学生的心思,触及他们表达的欲望,就一定能迎刃而解,而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也能因此而得以提高。

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如何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问”中长见识,“问”中出成果,以“问”助“教”,启迪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引入文学的殿堂,“问”出一个崭新的天地来。

猜你喜欢
求同存异课堂提问
中职少数民族学生德育问题及其对策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之门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腾讯、阿里系银行“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