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会
百岁老人
平凡乃伟大,自然有天理
——文成县百岁老人寻访札记(一)
◎浙中会
长生不老,一直以来都是神话传说般的存在。何以长生久视,其中的奥秘总是触手不及。根据2015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我国的百岁老人多居南方,而浙江,便以18.2的长寿指数排名全国第八。
那么,到底为何浙江的百岁老人如此之多?这个答案,或许可以从“中国长寿之乡”的浙江文成县一窥究竟。
文成,这座以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刘基谥号为名的县城,凭借境内优质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于2015年8月被正式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成为浙江省第4个获此殊荣的地区。
每次出行,我们都怀着一种未知的心态,祈求可以寻觅点什么,无论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是健康养生。来到文成的初始印象,是一切恰当好处。古人有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养筋骸。这样的地方,刚刚好,流连之后,慢下脚步,惊觉生活的意外之美,再难知返。
百岁老人张仲候住在文成黄坦镇云峰村,村里的风景有如其名。下车后要步行一条小道,乡间的菜园里已是果蔬累累,几十年甚至逾百年老树的绿意有了厚度,蓬勃招展着,轮廓清晰。阳光薄如蝉翼,透过枝丫的缝隙漫散下来,洒落在路边茂盛的草丛中,村庄静谧安详。
我们随着引领的村干部来到一栋三层小洋楼,进门便是紧紧挨着的两张单人布艺沙发,再入内,张仲候和老伴并排坐在里屋的茶几边,见我们到,起身笑迎。也许是因为不同于绝大多数我们走访过的百岁老人——除了膝下的子女曾孙等晚辈,早就失了老伴独活于世——生于1913年的张仲候,老伴也有94岁,彼此作伴,其乐融融。
老夫妻都很健谈,张仲候退休前在黄坦镇教语文,因此和我们沟通完全不需要“翻译”帮忙,没说几句就开始“想当年”:“以前除了教书,我最喜欢打篮球了,和学生打,也和同事们打,一直打到50多岁呢。”说时的兴奋劲,好似随时还可以亮一手。听我们说这房子很宽敞,老人生活的环境很好时,张仲候的老伴抿着嘴笑说,这楼房是小女儿的,孩子们都在外面工作,大女儿是企业职工,小女儿在大学当老师,小儿子在县城任职公务员。原先老两口住在这房后的一个平房里,因为有些坍塌了,女儿赶紧让他们搬到自己的新房里住,平时孩子们一回来,不是带些方便好用的小家电,就是给他们带些营养品、点心,都很孝顺。
我们问老太太,这些家电都会用么?她说:“孩子们都现教,实在哪天忘了,这不还有他嘛,他识字,看得懂说明书。”俨然一副老伴傍身万事不愁的模样。被问起饮食,张仲候说这几年基本每天吃两顿,大部分时候都吃稀饭,就点新鲜蔬菜,也吃点鱼肉,以前喜欢喝自己酿的米酒,每天喝个二两左右。
问他:“现在还喝么?”老人努努嘴看向老伴,老伴很自然地接话:“现在不给他喝,身体最要紧。”“那如果馋了呢?”她答道:“他不馋,馋了也不敢说,反正,说了也不给喝,有时给他吃点儿子带回来的点心解解馋。”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夫妻,言语间的情谊仍是羡煞旁人。
“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这是过了花甲之年的刘禹锡当年写给至交白居易的一句答诗,以示虽是晚年,亦要积极乐观,有“老骥伏枥”之心态,同样,也是百岁老人张明西带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一行人到达位于巨屿镇龙翔南路的张明西家时,一位看起来70岁上下的老人出来迎接,告诉我们,老父亲前些天得知我们要来,今天醒得特别早,就在家里等着。待我们进到客厅,从里屋走出一位看着和身边的领路人差不多年纪的老人,步履稳健,很是精神。一时间有点恍惚,不敢确认。“老儿子”笑笑说:“这就是我老父张明西了,今年正好100周岁。别说你们了,我们一起出门,村里人常说‘这是80岁的父亲和80岁的儿子’。”形容得一点都不假,恰如其分。张明西在堂前坐下,儿子在一旁一衬,如果旁人不加以解释,完全像一对兄弟。
一同前来的当地领导说:张明西老人身体硬朗得很,手脚尚灵便,至今还能下地干农活,前些年还能挑起150斤的扁担,挺轻松的。
环顾四周,比对着大门的墙上有一副书写“寿山福海”的匾额吸引到我,问起,老人说是今年家人为他做寿时,侄子侄婿们送的。匾额下一左一右更有两尊一米多高的根雕摆件,其中一个顶部还立着两只鸟,栩栩如生。我们问老人:“这个也是贺礼?”老人摆摆手笑了,并未作答。反倒是老人的儿子赶紧接话:“我父亲年轻时是木匠,给人打了几十年家具,年纪大了后不做活了,不过也是没闲下来,要是碰到好看的树根什么的都会捡回来,自己捣鼓几个月,做些摆件用来装饰。”作为木匠的儿子,他说自己其实也是受老父亲影响,是个木匠,自己的儿子也是,只不过毕竟这些年让做家具的人家少了,都买现成的,做木匠又太辛苦,前几天自己儿子转行做生意去了。
如此一来,我们的确可以在这个家的角角落落发现点“蛛丝马迹”。转到后院时,我惊喜地发现院子里有个小水塘,养着些鱼,水塘之上架构起简单但连贯的景观:几块大石头垒起的假山、盆景、石制或者木结构的小桥、小塔、小亭子……老人说,闲来没事时要是出去逛,看到什么可用的都会拿回来,也有孙子辈给买来的,他都给折腾上去了。许是因为做木匠出身,才会如此心细和手巧吧。
张明西说自己现在完全能自理,平时就自己做饭,并不需晚辈们照顾,料理下地里的青菜瓜果,平时馋了就上街去买点肉、鱼,“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灶头上炖上个半天,软糯得不行,就着自己种的蔬菜炒两个小菜,不要太惬意呢。”
老人的儿子说:“父亲的父亲去世得早,他还有两个弟弟,长兄如父,父亲就这样把他们一手带大,也把家支撑起来了。我母亲走得早,他又要把我们拉扯大,很不易。”
或许因为当地是革命烈士刘英的根据地,张明西受此影响,早于1943年就入了党,算村里党龄最长的一位了。如今在生活方面,老人完全不愁,每月能领村里发给百岁老人的500元补贴,因是老党员,另有500元可以领,1000元生活费对张明西老人来说,吃穿用都足够了。何况晚辈们每次过来看望,也总会带好些东西给他。
张明西自称身体很好,唯独消化不太好,因此这几年习惯了一天只吃两餐:每天上午九十点一顿,下午四点左右再吃一顿。问起老人,长寿的秘诀是什么?老人的儿子忙说:“心态好,从没见他跟谁吵过架;又忠厚老实,东西什么的也从不贪便宜,更不会讨价还价,加上他劳作了一辈子,体质得到锻炼了吧。”
当我们起身离开时,张明西执意要送到村口,看着我们上车,直至车子开走,他还在原地挥着手,就像村口的那一棵古樟树,历经风雨,淡看人生。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