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卫宁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九山半水半分阳”,森林覆盖率达80.79%,是一个自然生态极为优越的地方,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秀山丽水、天生丽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丽水人深切地感受到,生态是一个地方的根本,而教育生态是一个地方教育发展的根基。
丽水市教育部门着眼于全面优化新时期教育生态,开展“进家人户,携手育人,万师访万家”大家访活动,通过“传统+现代”的家访,搭建起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激活教育的每个细胞。
曾几何时,家校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教育生态“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变迁,教育领域同样挑战频发,突出表现为一些地方和学校的家校、师生、教群关系变得疏离。
有一年开学没多久,丽水市区某小学一年级某班家长到校长那里请愿,要求学校更换该班班主任,理由是班主任太年轻,经验不足,家长担心班主任带不好学生。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背后却折射出家校关系的困惑。
综观当前家校现状,家长对学校、对教师拿放大镜“监督”的有之,把教育责任一股脑儿丢给学校和教师的有之,学生犯错后教师动不动叫家长的有之,学生甚至家长对课业负担不堪重负的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问题和现象,正一点一点蚕食着家长对学校、教师的信任,家校之间渐渐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教育生态“水土流失严重”。
身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人们面对面的沟通逐渐被手机、微信、QQ等方式所取代,沟通联系更方便了,相互信任却减少了。教育牵动千家万户最敏感的神经,师生、家校关系成为“易碎品”,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引发为大事件。
让人更加无奈的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留守儿童增多,亲情陪伴减少,家校沟通不畅,造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教群关系变得疏远和冷漠。丽水市域面积占浙江省六分之一,人口仅占全省二十分之一,學校服务半径长,寄宿制学校多,家校沟通不便利。该市青田县是浙江省著名的侨乡,全县近50万人口中,侨居国外达25万多,且“洋留守”儿童多,仅青田中学留守学生就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3.1%。学生的成长缺少父母的陪伴,造成了家庭教育、亲情教育缺失,引发了大量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良品行问题。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全部的意义与价值都在于育人,而育人必须以情感为基础和纽带。当前,教育责任和界限不清,学校教育被“神化”,家庭教育被“弱化”,社会教育被“异化”。学校教育“包打天下”,却损坏了教育的健康和完整。加上受教育功利化和错误政绩观的影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孩子成长规律的现象频发,重教书轻育人、重分数轻素质、以升学率论英雄等问题凸显,“教”的这条腿很粗,“育”的这条腿很细,成了“跛脚”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他强调,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高度重视家庭建设。2015年10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强调加强家庭教育下作的重要意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才能构成完整的教育链。密切家校联系,修复教育生态,提升教肓活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发力。
让传统的进家入户式家访回归,拆除家校间无形的墙
中国历来重视家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以家文化为底色的。家访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产物,是加强家校联系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家校联系逐渐被信息化手段替代,家访这一传统的教育方式渐渐被“束之高阁”。治理教育生态环境,让传统的进家人户式家访同归,拆除家校间这堵无形的墙,在现阶段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新时期,传统的家访还有意义吗?刚开始,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家访就像一件旧衣服,想让人们重新喜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推进新时期家访工作,首先要打通人们的思想关。
为此,我们实施了“三步走”。第一步,建立家访课题研究组,成立家校合作研究和指导中心,开展大家访工作理论研究,探索建立具有丽水特色的家校合作机制。第二步,层层召开家访工作座谈会,破除局长、校长和教师的思想顾虑,开设家访培训课,提升教师家访技能。第三步,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家访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家访案例,为开展大家访活动营造舆论环境,提高全社会对大家访的知晓率和认可度。于是,家访又慢慢地被人们重新接受和认可了。
但是,家访不是新事物,如果只是旧瓶装新酒,难免会有老调重弹之嫌。相比于过去的家访,我们把新时期的家访定位为“现代+传统”的家访。
首先,从方法上把传统的家访与现代教育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现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家访。丽水市第二中学结合数字校园建设,自主研发了家访信息系统,通过对学生、家长、家庭的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利用,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同时,我们搭建网上家校互通平台,利用校迅通、QQ、微信等通信工具,积极开展视频家访、网络家访,让家访没有距离、没有边界。
其次,从内容上改变传统的送成绩单式、告状式家访,不仅要送爱心、送温暖、送喜报到家,更要送理念、送政策给家长。缙云县盘溪中学开展地毯式家访,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将喜报送到学生所在村,贴到村里公告栏,让社会进一步了解教育、理解教育,进而支持教育。
再次,从形式上改变集中式家访模式,因事因地因生开展个性化家访,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和学生。具体实施上,不仅仅是教师进家人户,也邀请家长进校人班,建立互访机制,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构建学校和家庭互联互通的交流渠道。莲都区括苍中学开展“一生三访”活动,一是教师主动出访,二是邀请家长回访,三是开展平等互访,形成了家校大互访的喜人局面。
最后,从机制上不搞一阵风式的活动,而是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使家访真正成为一种教育自觉。我们坚持课程化实施,把家访同课程改革结合起来,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开发家访校本课程,编写家访教材和活动手册。坚持主题化推进,一年一主题开展“万师访万家”“万生写万师”“万家评万师”系列活动,并最终实现“万家访万师”。坚持活动化开展,举办“我的家访故事”微信大赛、“家访故事人人谈”活动、“丽水教育好故事”巡回宣讲等活动,让家访热度不减、创新不断。坚持制度化保障,把家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内容,作为县(市、区)教育科学发展考核、学校发展性评估考核、教师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
家访改善教育生态,凝聚教育合力,彰显教育活力
家访是心的呼唤,是心访;是爱的传递,是爱访;是情的交流,是情访;是景的体验,是景访。家访虽然不是万能的,却实实在在带来了改变。丽水开展“进家人户,携手育人,万师访万家”大家访活动,初步探索出一条丽水山区特色的家校合力育人新路子。截至2017年4月底,全市中小学教师参访率达到95.4%,中小学生受访率达到91.06%。
在家访工作中,我们也得到一些感悟和启示:
其一,家访不仅是教育生态的黏合剂,更是社会生态的润滑剂。在青田县祯旺乡,当地乡小把家访创新为流动家长会,将家长会开到每一个村,让留守儿童的家长在自己家门口参加家长会。家访让教师走出了校门,走进了家门,叩开了学生、家长的心门,拆除了家校间无形的墙,重构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改善了区域的教育生态。同时,通过家访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并以家庭为基点,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社会生态也更加清新了。
其二,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大合唱”。教育的光环不能只戴在学校一家头上,教育的责任也不能由学校一家来扛。通过家访,用学校教育唤醒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了育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合力。
其三,教育是命运共同体,需要打造“社会友好型”学校。教育发展离不开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社会各界的支持。丽水市建立市、县两级领导兼任教育“特邀督学”制度,落实政府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职责,真正为教育办实事、解难题。去年6月,市区某小学由于班额大,教室里学生拥挤,家长纷纷往教室送冰降温。市级“特邀督学”在校访过程中了解到此事后,市委主要领导一年4次调研教育工作,研究破解城区教育资源紧缺难题,制定了市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行动,去年市区2所小学建成投入使用,今年又有3所小学开工建设,有效缓解了市区义务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通过大家访活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与党委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把学校建设成“社会友好型”学校,共同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大教育格局初步成型。
其四,教育要发挥“光合作用”,做好“开合”的文章。“开”指的是“开门、开明、开放、开智”办教育,“合”指的是党委和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要遵循阳光法则,发挥好“光合作用”,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家访把课堂延伸到家庭,把教育送到家门口,把教育理念和教育动态传递给家长,使学校和家庭信息对称、相向而行、同频共振,使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更加高效、更有活力,促进了教育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其五,教育是守魂扎根的工程,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成长规律。对于学校而言,家访是一项常规工作;对于教师而言,家访是一项基本功。家访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更紧密,家长对教育的认识更到位,教師对学生的了解更全面、对社会的认识更真切,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师、家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进一步提升育人工作的针对性。
进家人户式家访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重要手段,对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有助于让教育更有温度、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