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祉文
为加快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山东省高密市教育局推出了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办学机制,建立了15个以镇(街区)教育中心校为中心,域内所有中小学为成员校的新中心校学区,强化中心校在义务教育学区中的统筹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区内市直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资源共享、捆绑发展。
白高密市教育局推出学区制改革试点以来,朝阳中心校迅速行动,落实落地。首先,制定了《朝阳中心校落实“139”规划,推进学区制建设实施方案》,其中“1”是指确立一个目标即“打造优质团队,协作均衡发展”,“3”“9”是指落实目标的3条路径和9条措施。接着出台了《朝阳中心校关于成立学区理事会、学区职代会、家委会联合会的实施意见》《朝阳中心校关于落实教育局关于“七个统筹”的实施意见》和《朝阳中小学(幼儿园)学区制教学研究备忘录》。“一方案三文件”成为我们落实学区制建设的定盘星。
但学区制建设不是纸上谈兵,多措并举为学区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措施支撑。
统一思想是推动改革的基石
做好方案落实的第一件事是统一思想。
首先,朝阳中心校邀请高密市家教中心主任綦敦田对《高密市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接着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对实施方案和朝阳中心校出台的“一方案三文件”进行了研讨;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学校对朝阳街道落实学区制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了整体部署;朝阳中心校又举行了两次校长论坛和两次干部教师交流研讨会。一系列沟通、研讨,让全街道干部教师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责任,为学区制建设的推进夯实了根基。
规划出台,需要组织保障。朝阳中心校于2016年4月分别举行了学区理事会、教代会、家委会联合会成立大会,宣读章程,制定措施,明确责任。三大机构依照章程、制度,每月举行一次例会,每学期举行一次全体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成果交流会。三会联合,针对问题相互协作,为教育把脉。特别是家委会联合会的成立,让家校合作实现了分层管理、无缝对接。
独行近,众行远。目前,朝阳街道已有5个联盟组织。一是朝阳中学与姚哥庄中学、大牟家中学组建的“三镇街初中教学研究共同体”,主要进行教学成绩的检测与交流。二是以朝阳小学为核心,6所小学组成的“小学教育发展共同体”,主要进行街道内小学活动的深度合作。三是以中心幼儿园为核心,5所公办园和3所民办园组建的“朝阳街道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主要是组织学习先进活动,提高办园水平。四是“井沟、东北乡、胶河、大牟家、朝阳”组成的五镇(街、区)朝阳中心校教育发展联盟,通过轮值组织进行义务教育阶段的交流、学习、提升。五是朝阳各中小学与山东潍坊市名校诸城龙源学校组建“龙凤教育发展集团”,主要是开展两地在师资培训、教育资源、外出学习等方面的合作。五大组织活动纵横交织,搭建起朝阳教育发展的“立交桥”,扩大了朝阳教育统筹发展的格局,拓展了学区制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学区制建设,其重要抓手是人尽其才。近年来,为拉动边远学校发展,朝阳中心校统筹全街道,合理重用人才。为补足窗口学校朝阳中学的师资,各校在自身师资短缺的情况下,将张庆云、荆世国、许娜等9名教师调到朝阳中学更需要的教学岗位。为强化薄弱学校的基层管理,朝阳中心校将卞光启、崔强、马晓燕、张燕伟等7名有管理潜能的青年教师调至薄弱学校管理岗位。各校也深挖潜能,对20余名教师的任教学科进行了调整,对有特长的教师进行全街道“流动重用”。“学校人”变“街道人”,师资资源得以统筹,学区制建设迈出坚实一步。
资源共享带动区域教育共发展
朝阳中心校充分发挥中心校调控职能,协调各校携手发展。朝阳中心校主动争取拨款投入各校建設。今年新建了朝阳第二小学、朝阳小学和东栾小学新教学楼,为其他学校新增了新的教学设施,优化了办学条件。
朝阳中心校所有中小学(幼儿园)的设施对全街道师生开放。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的索引,查到所需资料或设施,并按程序申请借用。朝阳中学和朝阳小学的实验室、机器人研究室、科技馆、图书室、报告厅、室内外体育器材等设施,就常常接待其他学校师生,让优质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除了资源统筹外,朝阳中心校还通过组织大型活动,带动区域教育共同成长。
白2014年以来,朝阳引进企业竞争承办制,激活了朝阳教育。我们年初把一年的工作要点落实在新春动员大会、课改节、读书节、体育节等近50项大型活动中,街道内各校竞标赢得承办权。承办过程中,各校举全校之力,发挥每位教师的才能,调动全街道的资源,协调各部门力量才能完成。通过活动的举办,发现了很多有特长的人才,锻炼了一支支教师队伍,落实了一项项重要工作,更重要的是打造了一个个强有力的教师团队。“活动”犹如桥梁,在相互沟通协作中把全街道师生的心力凝聚起来,把8所中小学(幼儿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朝阳中心校为核心,团结协作、同进共赢、抱团发展的朝阳大团队,学区制建设取得明显实效。朝阳中心校也因此被授予“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提高质量是朝阳中心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提质增效的途径有五条:
一是朝阳中心校教研中心每月组织一次年级学科集体备课,每周一次学科教学难点研讨。二是以36个“名师工作室”为载体,进行学科引领,传递学科教学新动向新理念。三是每月开展一次分学科评价,抽测学生成绩、检查教学常规、开展问卷调查等。2017年5月,朝阳中心校教研中心连续四天分别举行了语文、数学、英语、素养四学科复习方法交流会。“引、管、评”结合,拉动街道内各校同步提升。四是搭建“朝阳中心校教学研究智库”网络平台,街道内“学科名师团”成员(共60名)每月要上传一次教案、课件、达标试题等教学资料,供全街道学科教师下载使用。据不完全统计,这个平台每天的点击量都在200次左右。五是实现教研培训、赛课比武、课程建设、教学展评等统一。这些举措推动了科研成果的共享,拉动了全街道教育质量的提升。
纠偏补弱,增高教育短板
区域教育格局中,教育质量、师资分配等有强有弱,有偏有短。对于朝阳街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朝阳各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新人职的青年教师多,缺乏教学经验;二是薄弱学校规模小、教师少、音体美课程质量堪忧。
如何纠偏补弱?
—方面,朝阳中心校牵头对全体新人职的青年教师进行统一的通识培训,确保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质量。2016年8月,朝阳中心校分别派出两批共132名青年教师到诸城龙源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封闭式培训”,接着开展了请名家做报告、名师上示范课、优秀班主任进行经验交流、青年教师逐一试讲、学习成果展示等丰富的活动。开学后,朝阳中心校启动“青蓝工程”,举行师徒结对仪式,陆续开展了师徒同课异构、师徒展示课等活动。
一系列的新教师培训,让全街道新人职教师有了走上讲台的信心和底气。我们的课题《区域内农村青年教师成长研究》,被推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进行专题研究,教研中心曾两次到潍坊市教育局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受到专家好评。
另一方面,送课下乡,补足薄弱学校短板。朝阳中心校创新机制,将两中心校7名优秀的音体美教师变身“街道教师”,扎实落实“送教走教”。而且建立了三个机制保障“走教”效果:一是课时保障,每位走教教师每周必须到三所薄弱学校上“一节大课”,每学期对课时数进行一次评价考核公示。二是家委会参与听课评课,督促教师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三是对教师送教、走教班级进行学习成绩考核,检查效果,纳入量化。
朝陽中心校还出台了朝阳街道名师、高密市级以上教学能手的管理规定,规定每一位名师、市级以上教学能手每学期到薄弱学校至少送课一节,每人每月出一份高质量的月考试卷,统一印制,街道内同级同学科使用。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决定木桶容量的是那块短板。要提升区域教育的整体质量,就必须增加短板的高度。为此,我们在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策略时优先照顾薄弱学校教师。近年来,朝阳有2989名教师走进32所国内外名校学习,有393名教师走进国内16所名校交流讲课,“弱校弱科教师”占学习总数的68%。在“名家进朝阳”活动中,先后有64位名家学者被请来为朝阳教师做报告,其中37位专家学者针对“弱校弱科”教师需求进行了专项指导。同时,为了激励薄弱学校教师成长的积极性,在全街道评优树先中向薄弱学校教师倾斜;在教学资源分配上优先配备,调集全街道资源为薄弱学校解决应急问题。政策倾斜,给了薄弱学校更多机会,促进了街道内各校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