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如何走向高位优质均衡

2017-07-17 06:14冀晓萍任国平邢星
人民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优质学校教育

冀晓萍 任国平 邢星

“今天的义务教育,城市与乡村、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在硬件上的差距越来越小,但质量上的差距并没有本质的改变。”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对此感到忧虑。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不均,引发了择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乡村空,城镇挤”等种种“老大难”问题。

今年初,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了义务教育2017年的重点任务是“从基本均衡向高位优质均衡升级”,就是要在缩小义务教育质量差距上下苦功。

薄弱学校改进是当务之急

从基本均衡向高位优质均衡前进,关键在于“优质”。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是优质的?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新教育集团董事长李桢认为:“所谓的优质,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学生是否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成长。也就是,看义务教育阶段对基础性和可能性是否都有所兼顾。”

“均衡”,则是相对而言的。李桢认为,义务教育既然是法律规定的、强制性的,提供给老百姓的就应该是均等化的,而不是差异化的。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各校之间的质量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导致择校冲动强烈。各地借助政策硬杠杆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

朱永新认为,这种做法遏制了择校热,但如何满足老百姓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值得进一步探索。李桢也认为,划片就近人学,治标不治本。

如何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朱永新认为:“大规模、大幅度地改造薄弱学校,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当务之急。”

那么薄弱学校如何改进?

李桢认为,优质学校外显为两个指标:“第一,教师是优质的。第二,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老百姓认同的。”

“这两个指标都需要学校符合实际的管理、教学、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来支撑。所以,改薄的关键是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薄弱学校改进是李桢这两年正在做的事。2016年,长春新教育集团对净月区4所薄弱学校进行委托管理,由李桢掌舵。这4所学校都处于城乡接合部,绝大多数教师的学历是中师或中专,过半数学生初中毕业后分流读中职或直接就业,基本不学习。

托管半年后,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快速提升,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这其间,李桢带领团队做了三件事。

最开始做的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办成有品质的学校,内部应该是一个相对民主、相对公平、开放而又合作的学校文化。”李桢说“制度建设,实际上是进行学校文化层面的打造。”

同时,李桢启动了“教学常规环节的规范”。先规范备课,用什么方式备课,怎么备课才能有效果,备课后怎么进行集体分享和反思。再规范上课,包括批改辅导和讲评。

第三件事是通过合作教研和问题研究,研究教学的有效性。

“把教的熟练和研的深度结合起来,以学生会学和学会作为衡量标准,研究课堂教学、学科教学的意义和价值,研究这节课怎么组织小组活动,怎么讲怎么切人,怎么展示怎么调动,观察、检测有没有达成课堂目标,还要在过程中教会学生学科学习方法。”

“通过这种渐进式指导、教研活动的设计,教师从不会到会,从会到自觉地深人研究,教学开始具有一定的研究含量和研究性质,实现了在原来学历背景下教学、研究和学习三位一体的专业成长目标。”

教师会教了,学生爱学了,质量提升就不是难事了。薄弱学校的内涵发展最需要这样的慢功夫。

乡村教育的底部攻坚

换一个维度看义务教育质量均衡,乡村与城镇之间的质量差更为突出。

教育质量最薄弱、处境最不利的群体,是最底层的村小教学点,是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在过去常常被遗忘。

这种不利处境,在城镇化过程中又被人为地强化: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达到阶段性目标,强化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吸引、鼓励甚至通过各种方式“强行”让孩子进城读书。

“比如说,城区人口对学位的稳定需求是2万个,但建了2.6万个,那6000个学生哪里来?6000个学位所需要的教师从哪里来?6000个学位建设资金从哪里来?都是从乡村转移而来。三大资源转移后,家长们只能把孩子送到城市。”江西省弋阳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方华发现,这是当前“乡村弱”的最重要因素。

“从教育内部来说,在城区办学校,既有功劳,校长、教师也喜欢,教育局长何乐而不为?乡村教育自然就被弱化了。”

这种现象渐趋普遍,乡村教育急剧萎缩,小规模成为常态。教育部专题调研结果显示:现在全国百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有11.5万所。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指出,农村小规模学校占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55.7%。

这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为此,教育部今年将出台关于统筹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意见。

“把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结合起来,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适优的选择,对就近人学的孩子也保留了走读的选择空间。”杨东平说。

在乡村教育发展问题上,一些地方经历艰难探索后,一些好的经验也显现出来。

弋阳县近几年乡村教育质量快速提升,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缩小,乡村学校成绩超过城区已不罕见。大量原本在县城就读的学生回流,乡村学校在校生占比增长5.09%,城区学校同比下降,不少乡村学校较3年前规模翻番,因綴学而流人社会的学生每年递减200多名。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弋阳县教育局的适时引导。“不是强制回流,而是要引导学生有序流动。

需要进城读书的不用找任何人,来就是了;不需要进城读书却被迫来了,我们会查明原因,进行引导。”目前,弋阳一方面在全县进行科学的网点布局,因人而布、因需求而建;另一方面,在资源配置上适度向乡村倾斜。

值得一提的是,弋阳的乡村教育拥抱乡土,乡土滋养教育。方华认为:“乡村文明不代表落后,在乡村读书不代表就弱、就低,甚至不足。乡村重点的先进文明已经很好地融人现代文明中。”

第一,打开门办教育。乡村学校动员家长进课堂讲种菜、种稻子,讲使用农具,讲自然节气,讲民俗民风,乡村文明对教育的补养丝毫不差。聘请当地有影响力的乡贤参与学校评价,增强了老百姓对乡村学校的了解和信心。

第二,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家长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怎样教育孩子,形成对教育目标的共识。

第三,在周末和假期,以村落、社区为单位,学校出面把孩子集中起来分成若干组,任命组长,每组到那些有条件、有意愿的家长家里去。家长的教育水平有限,学校就参与进来,规定做什么、怎么做,家长通过微信把开展情况反馈给教师。学校偶尔组织教师到现场查看,目前全县已有1000多个这样的互助组了。

这解决了很多乡村教育的老问题,安全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难点一并解决:把学校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带回家,规避了“5+2<7甚至等于0”的问题;孩子们特别是留守儿童多了玩伴,今天去这家包饺子,明天开展羽毛球、跳绳比赛,丰富了生活;过年务工回家的父母望着乡亲邻里更亲了;为了给孩子们清静的环境,大家不再热衷于打麻将,围绕孩子教育的话题多了……

不知不觉中,良好的校风影响了家风,改变了民风,学校成为当地老百姓的文化和精神阵地。

乡村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教师队伍建设,影响因素有师范教育、教师待遇、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教师编制、教师培训等。

但在全国范围内,地方改革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其中,有两大突破最为典型。

第一是教师培养的“3+2模式”,这是中师模式的升级版。

中师取消后,一方面普通大学生很难分到乡村小学,另一方面大学师范生的吹拉弹唱能力较弱,乡村小学优秀教师的来源成了问题。

“3+2模式”,就是从本乡本村的初中毕业生中,选拔优秀、有潜力的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再经过两年高职授予大专学历。这个项目在湖南开展了近十年,目前已有三期毕业生,到乡村后表现出出色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稳定性。乡村学校非常欢迎,认为“看到了中国乡村教育的希望”。目前,江西、山东都在用这个模式。

第二是在乡村教师编制的问题上,山东省进行了有效的地方实验。

具体思路是:在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基础上,将编制标准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达不到标准班额的学校按班师比配备教师,小学每班2.4名,初中每班3.7名。如此计算,一所具有6个班的小规模学校,至少可以配备14-15名教师,可以保证课程开齐。

同时,考虑山东省小學教师八成为女性的现实,针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迎来的正常生育需求,教学改革任务重或育龄女教师较多的学校,可按照不超过5%的比例适当增加教师编制。

据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介绍,山东省乡村学校按班师比增编3.76万名教师,针对全面二孩挑战增编2.78万名,增加临时周转编制1.29万名,市、县两级调剂其他事业编制0.96万名。全省增加8.79万名教师编制,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改进薄弱学校,发展乡村教育。我们期待2017年义务教育在走向高位优质均衡的路上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优质学校教育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