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星
如果书本变成3D的会怎样?戴着VR眼镜在虚拟现实中上课是什么感觉?在并不遥远的未来,教师将与AI组成教学团队?3月24日,中国教育学会科创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暨国际科创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以“创见未来——为未知而学,为未来而教”为主题,汇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一线教学和研究人员、企业界教育技术创新和开发人员等,大家畅想未来,提出问题,也探索答案。
“当我们谈到未来,最核心的是‘变与‘不变的问题。”未来的学习究竟什么会变?什么不变?美国波士顿麻州大学教育领导学系主任、终身教授严文蕃认为:“学科没变,核心知识没变。变的是什么?是碎片化知识正在进行整合。因为这是信息时代,碎片化知识铺天盖地而来,而不成结构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所以现在强调整合。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没变,但是他们的任务变了。学校要教学生跨界,能够将现在所学运用到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应对新的情境、新的问题,这是什么能力?迁移能力。未来整个学校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信息时代只是未来图景的一部分,它还会呈现哪些模样?教育又要相应作出哪些改变?
埃隆·马斯克是PayPal(在线支付平台)、SpaceX(太空技术)、Tesla(特斯拉电动汽车)三家公司的创始人。他说,这三件看似不搭界的事,其实本质上都可以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来思
考。硅谷创客资本创始人赵胜以此为例指出:“科学里面最底层、最基本的东西是不变的,因此通识教育、思维方式改变很重要。”“未来30年是科技时代,人类将面临与机器的比拼,认知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比理解更重要。”“改变认知是新的学习目标。认知科学伴随计算机科学而发展,已经从运用事实、数据向运用逻辑、框架等结构性思维变革。”“我认为,学校将来要有技术的负责人,一方面负责学校自身的技术引进,另一方面负责面向学生的科技课程建设。”
严文蕃等多位专家强调计算思维(Computer Think)在未来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向美国学习STEM教育,最核心、最需要花力气的还是在‘T上面。T是技术教育,技术在不断地演变,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是工业技术,现在‘T更强调信息技术,强调计算机的运用。”“未来是计算机时代。怎么教计算机科学?不仅是学会编程,计算机科学的核心能力是计算思维,比如,编程过程是不断尝试、失败、再尝试的过程,这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手段;它是高度抽象的;编程活动还需要与他人交流、协商最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学会表达。”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的代表作《失控》被称为对未来的“预言书”。他在论坛主旨报告中说:“现在,我们进人了一个屏幕的时代。屏幕化的模式是流动的、散乱的、开放的,区别于之前的纸质时代是固化的、精准的、权威的。在屏幕时代进行教学,需要充分意识到:我们不需要听从权威。”“新事物永远存在,我们永远都是新人,需要不断地重新学习、创造。”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非常具有创新精神的国家,但是还缺失两种创新文化。如果我们的下一代想成为创新的一代,一定要有一种拥抱失败的能力。未来,需要高效率的工作将由机器人来做,那些对效率要求不高的工作更适合人类,比如科技创新、艺术创作,他们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试错。另外,我们还要有提问的能力。在未来,我们可以向机器提问,机器会提供非常多的答案,当世界已经有足够多的答案,真正有价值的是问题,问题也是创新的驱动力。中国需要发展一种质疑权威的文化,学生有时就是要去质疑老师,这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有创新的基因。”凯文·凯利说。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时代来临了吗?教育与AI联系起来会怎样?耶路
撒冷希伯来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跨学科神经网络计算中心主任纳夫塔利·泰斯比说:“人工智能就是预测,大脑的工作机制也是基于预测。想象一下,我们不从细节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先预测、再检验。比如,当我的学生读一篇论文的时候,我不会让他们从头看到尾,而是让他们先看标题,再看摘要、参考文献等,然后去猜测、去思考这篇论文写的是什么,最后才去读论文检验他们的想法是否正確。其实,当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都会先做一些猜测,通过预测指导读书过程。这是阅读的一般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每当我们预测成真,大脑就会分泌出多巴胺让我们感到开心,进而不断地想象、学习,这是基于生物学机制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我们有很多种未来:信息化的、技术的、人工智能的……每一种未来的可能性都需要当下的教育去展望、去应对、去开拓。我们正站在未来开始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未来将由我们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