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幸福思考引发的学校制度变革

2017-07-17 06:15洪佳钦
人民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视野幸福感制度

洪佳钦

幸福没有既定的统一标准,看不见摸不着,它只是人内心中一种长久稳定的感觉。如何让你的学生拥有这种美好的心境?这所学校摸索的过程一定会让你有不少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各种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一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正的人,让每一个自己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那么,幸福是什么,怎么获得幸福,怎么长期拥有幸福?

为此,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也曾经想过开设一门关于幸福的课程,由此课程向孩子们传达幸福要诀,这方面现成的书籍和课程有很多,多数是针对大学生或成年人的,是不是可以移植过来改造成适合小学生的课程?直到我看到内尔·诺丁斯的书和言论,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她对幸福与教育关系的论述让我颇受启发,她曾经表达过“幸福不是制造出来的”,对每个人来说,幸福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对于教育如何使人更加幸福,她说过:“我最担心的就是家长和教师告诉孩子:为了幸福,你必须做这件事,不要做那件事……”“教育者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幸福的条件和机会,使孩子看世界的视野更广泛,使孩子有机会发展。”

对幸福进行更深人的了解就会发现,每个人心中的幸福标准都不一样,有的人认为成为对他人有益的人会更幸福,有的人觉得有更多的安全感会幸福……而且,同一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也会有不同的幸福观。幸福只是人内心的一种相对长期稳定的良好感觉,它具有一些特点:幸福的人有比较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做事有勇气,热爱生活,不顺利的外部条件对他们内心的影响相对较小,能够乐观看待事物……

这种认识使我放弃了向小学生开设幸福课程的想法,那需要很强的反思能力,小学生做不到。我们想到,更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设法影响孩子,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尽可能进人到一种健康、积极的状态中,并能够相对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如果我们做到了,就可能会使孩子在并不懂得幸福概念的前提下,学会与幸福的心境共舞,学会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做事,用一种健康的心态对人,最终就能使他们成为有幸福心态的人,并使其一生获益。

如何让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感,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它?还是诺丁斯的思想给了我一些启发:“提供幸福的条件和机会,使孩子看世界的视野更广泛……”我们相信,通过给孩子提供更宽广的视野,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学科,初步感受到一些学科的魅力,就很可能会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点,让他们找到将来自己深人研修的方向,一个人只有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忘我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计得失,他才会有真正的、持久的幸福感,同时,这种幸福感也能向他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迁移,使他成为“全方位幸福”的人。有了这样的认识,再回头看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们意识到,小学阶段的课程一定要广,要以展现趣味为主,让学生能钻进去。

为此,我们在课程丰富性上下了很大功夫。我们的课程丰富性主要表现在校本课程上,尤其表现在学生的校本选修课程中。我们的选修课程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类,基本涵盖了小学生能够涉足的所有学科,同时,它也与不久前公布的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对应关系。当然,这也是我们事后才意识到的,在这之前,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相应的课程制度,同时,我们还意识到这个课程制度会影响到学生的各个方面,很可能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一个纲领。因此,围绕这个课程制度我们建立了学生奖励方案、校园文化制度、教研制度及学校发展目标,不知不觉中,学校的很多制度都围绕这个基点建立起来。具体关系如上表。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新六好少年”评选。我们积极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大教育格局,通过社会助力基金提供长年稳定的资金,每学年对“新六好少年”进行公开表彰和奖励。这种涉及面极广的奖励,力图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尽可能不放过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这背后的理念是,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成功的自己,做一个独一无二的更成功的自己,这便是终身幸福的一种要义。

猜你喜欢
视野幸福感制度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某些单位的制度
视野
真相
视野
品牌视野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