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淑华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的使用教科书外,教师还应该积极运用其它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育实物等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这些资源最佳运用的形式即是将信息技术完美的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
1.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与传统的英语授课方式相比。信息技术确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除利于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利于扩大课堂容量,免去教师许多板书;利于将抽象的事物直观、具体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有利于师生角色的转变
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的组织者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策划能力。尽管业务能力,理论水平,人格魅力,情感态度等这些传统意义上评价教师的标準仍然很重要,但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活动的设计者,更是资源的设计者,整合者,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关系,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学习为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合理的、激励性任务,同时给予积极的、恰如其分的建议及评价。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课前精心准备,向学生展示多元化的教学,从而增大课堂容量,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这有利于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交流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进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
借助网络备课,提升教师备课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准确快速提取信息对于教师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能力要求。对于教师,既要有拿来主义的想法,又要有一双慧眼能雾里看花。要完全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立足于文本,要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必须自己的教材处理方法,如何增补、删除、调整和替代。目标明确,心无旁骛,才能不受外界的影响:要有一种精神:纵有万千信息,只取我所需,为我所用。
2.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信息技术弥补了传统英语教学中的不足。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直观,从而易于提高课堂效率。但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过而不及。
2.1喧宾夺主
教师要明确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把教材整段文字和所有图片搬到多媒体课件:有的教师则是课件制作太过花哨,为求变化每一张幻灯片底片都不同,为求生动张张有动画设计。如此这番劳师动众不但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2课件控
有的教师每节课必用多媒体,特别是赛课、公开课。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好课。不管什么课型,课课都得用课件。一节课,幻灯片少则三十几张,多则六七十张。一节课平均课长40-45分钟,平均一分钟1-2张:其结果教师被绑定在讲台,教师那灵动的手也只能成为“鼠标手”,教师变成了放映员。
2_3课堂容量过大
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教师学生像一个容器,只懂得一味装进东西,却不懂得过滤,当然也就谈不上深层次的思考。
2.4零板书现象
在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用课件代替板书,某种意义上减少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课件的内容是事先预设,而板书——行走的风景,与学生同步思考,一说一写,一停一思,在这一笔一划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妙不可言。
3.总结
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到英语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两者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调查、分析、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的精神,在协作的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分享体会、交流思想。教学过程应做到以以学为主、以用为主、以互动的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使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英语学习水平。真正实现英语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当然,把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于高中英语教学课堂取决于先进的设备,资源的共享,更要有更新的教学理念,集体的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