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私人书信祝颂语研究

2017-07-17 01:52李滢洁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6期

李滢洁

摘 要:本文对近百年来常用的私人书信祝颂语按照祝颂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以《毛泽东书信选集》和《郭沫若书简》为主要语料来源,对不同类型的祝颂语的交际功能进行分析,同时归纳出不同音节祝颂语的年代分布特点。

关键词:祝颂语 交际功能 音节特征

一、引言

祝颂语又称“祝辞”。《周礼·春官·太祝》:“掌六祝之词,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一曰顺祝(顺民心而求丰年);二曰年祝(求长寿);三曰吉祝(大福);四曰化祝(弭兵灾);五曰瑞祝(风调雨顺);六曰策祝(远罪疾)。”可见,最初的祝辞是用来祝颂和祈祷的。清代王兆芳在《文体通释》中指出:“祝者,祭主赞辞者也,祭神祈福之辞也,又不祭而祈神福亦为祝也。主于陈信立诚,不杂诅酬。”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变迁之中,祝辞的祈祷性功能逐渐减弱,而祝福、祝颂的功能逐渐增强,最终演化成一种以祝愿赞颂为主要功能的礼仪性用语。

本文按照祝颂语表现的内容将《书信写作鉴赏辞典》中收纳的172个祝颂语词条按照使用对象、音节特征等分类标准进行二次归纳、整理、分析。以《毛泽东书信选集》及《郭沫若书简:致容庚》中收录的不同时期的通信为例,研究祝颂语在实际通信中的具体使用情况及语言特点。

二、含有时间元素的祝颂语

包含时间元素的祝颂语是祝颂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包含季节元素、一天中的时间段、询问近况以及重大节日等。这类祝颂语适用范围广,一般没有使用对象的限制,是一种非正式的祝颂,使用时让人感到亲切近人。同时由于可以表现出写作的时间和环境,可以达到见字如面的效果。

(一)体现季节特征

季节类祝颂是最常见祝颂的一种,根据写信季节的不同,有“春安”“夏安”“暑安”“秋安”“冬安”“炉安”“春祺”“夏祺”“暑祺”“秋祺”“冬祺”“夏祉”等。如:

此事似尚无人从事,而余亦苦无暇及此也。复颂

秋安

弟 沫若 再拜

十月三日

这是1929年秋郭沫若写给容庚的信①。信中用“秋安”表达问候,虽是平常但也体现出二人关系的密切。

(二)反映一天中的时间段

在一些比较随意如平辈之间的通信中,写信人常用一些可以反映出写信时间的祝颂语,如“早安”“晨安”“午安”“晚安”等。

(三)询问近况类

询问近况类祝颂语使用起来较为随意亲切。该类祝颂语有“时安”“即安”“刻安”“日安”“近安”“日绥”“时绥”“近绥”“时祺”“近祺”“日祉”“近祉”“迩祉”等。如:

你说乡里缺粮,政府不发,不知现在怎么样?还是缺粮吗?政府一点办法也没想吗?来信时请详为告我。

此复,即问

近安

毛泽东

一九五零年五月十二日

这是1950年毛泽东写给表兄文南松的信②。当时南松表兄所在地区缺粮,生活惨淡,毛泽东的“近安”正是对兄长近况关怀的表现。

(四)节日祝福类

如通信时间恰逢节日或节日将近,结尾的祝颂语大多会祝节日愉快,表达对收信人的祝愿,其中新年、春节的祝愿占多数。如“年安”“岁祺”“新祺”“春釐”“年釐”“新喜”“年禧”“岁禧”“春禧”等。如:

那原因,一则无人切磋,二则大抵苦于不懂外国文,不能看参考书,只能自己暗中摸索。

专此布复 即颂

年禧

迅上 一月四日

这是1935年初,鲁迅写给李桦的一封信③。写信时正值年关,结尾处,鲁迅通过祝颂表达了对友人的新年祝福,既切合当时的场景,又体现出对友人的关怀,以及分隔两地同过佳节的想念。

表面上看,体现时间类的祝颂语“就地取材”较为随意,但實际上表现出的是写信者对于收信人的关怀。两地通信时,写信人通过表示时令的祝颂,或是向收信人用简短的语句介绍出写信时的情景环境,或是传达出“两地同时”的美好希冀与关怀,简单的祝颂语中贯穿着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可谓达到“见字如面”的效果。

含有时间元素类的祝颂语中,“X安”形式较为常见,例如前文出现的“春安”“近安”“日安”等。《说文解字》中指出“安”的本意为“静”,在使用中逐渐引申出“安好”“安定”之意,用于祝颂语中常常表示对收信人的祝愿。与“安”含义相近的有“好”“祉”等,其用法也大体相同。“祉”的本意为“福”,与“安”相比语义更加正式一些,除季节类常出现的“春祉”“夏祉”等,也可用在节日祝颂方面,如“节祉”。

“X禧”形式的祝颂语较为正式,书面语色彩更加浓厚,主要原因在于“禧”字的含义。《说文解字》中对“禧”的解释为“禧,禮吉也”。可见最初“禧”所使用的环境涉及了祭祀、礼法制度等方面。因此用于祝颂语时,“X禧”形式的祝颂多用来表示年节祝福,如“年禧”等。

三、体现收信人身份、职业类祝颂语

在祝颂语中,有一部分祝颂语由于词语构成的特点,使用了某些行业特点鲜明的语素,进而反映出行业特征,成为某一领域专用祝颂。如教师专用的“教”“诲”、军旅之人常用的“捷”“麾”等词,用在祝颂语中,便组成了专用于收信人是教师或军人的祝颂语。还有一部分祝颂语含有能够明确反映收信人身份特征的语素,如专用于长者的“钧”“慈”、专指夫妻双方的“俪”等,使祝颂语专用于含有这一特点的人群。

(一)知识分子之间常用祝颂语

知识分子这一类包含作家、学者、教师等,这一类人群之间常用的祝颂语有“文安”“吟安”“著安”“撰安”“文祉”“教安”“诲安”“训安”“道安(绥)”“研安”“雅安”等。学者之间的书信往来,最具代表性的是《郭沫若书简:致容庚》中收录的自1929年起郭老与容庚先生的通信。例如:

求解答之问题,如蒙不我遐弃,日后当更有请益。

耑此敬颂

著安 不一

未知友 郭沫若上

八月廿七日

这是1929年郭沫若自日本写给容庚先生的第一封信④,信中的“著安”体现出郭沫若对作为学者的容庚的敬意。

在郭沫若与容庚探讨古文字相关研究、交流学术见解的书信中,结尾的祝颂语常见为“教安”“教祉”“著安”等。笔者将《郭沫若书简》中收录的近60封书信(含明信片十张)所用祝颂语进行梳理后发现:作为知识分子,郭沫若在与容庚先生的书信往来中采用的体现知识分子身份的祝颂语共出现28次,约占总数的35%。在交往中,郭沫若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将容庚先生当作老师,信件中有一部分的祝颂语用的是尤其针对师长的“教安”等,共出现8次,约占总数的14%。

知识分子之间常用的祝颂语有明确的身份指示性。如“学安”中,“学”即为求学之意;“教安”“诲安”中,“教”“誨”均指师长的教导教诲;“著安”中,“著”指著作、著述,“撰安”中的“撰”也为此意。此类知识分子之间的祝颂语一方面体现了学者之间惺惺相惜、互相尊敬的态度,另一方面反映出祝颂语表示“祝愿”的语用功能,祝颂语中的“著”“撰”等语素已经抽象化,代表了从事该事业的人,使用者通过对相应祝颂语的选择,表达了对收信人的尊敬与美好祝愿。

(二)军政界人士之间常用祝颂语

军政界人士的书信往来在祝颂语方面有很强的职业特征,该类祝颂语在使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集中性。一般来讲,战乱频繁的年代,体现军政界人士通信色彩的祝颂语使用频次与和平年代相比,高出很多。笔者认为,这是与祝颂语的构成及语义分不开的。

常见的军政界书信祝颂语有“公安”“勋安”“勋绥”“勋祺”“勋祉”“勋福”“政安”“政绥”“政祺”“升安”“崇安”“戎安”“戎绥”“戎祺”“麾安”等。如1936年8月毛泽东写给傅作义的信:

为救亡图存而努力,知先生必有同心也。

专此。敬颂

勋褀

毛泽东拜启

八月十四日

傅作义时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三十五军军长。信中,毛泽东主要陈述了国家兴亡的紧迫性,并邀请傅作义与红军共同抗战。同年,在写与时任国民党全国经济委员会主席、中国银行董事长的宋子文的信件中,毛泽东用“公绥”祝颂⑤。

从收集到的语料来看,政界使用的祝颂语中常有“勋”“政”“戎”等语素。“勋”指功勋、功绩,“政”指政事,因此含有这类语素的祝颂语为政界专用词。“升”有上升、上进、提拔之意,在祝颂语“升安”中取“高升”义,为政界人士青睐;同时,“戎”“麾”“捷”等含有明显军事色彩的语素常常出现在军界专用祝颂语中。“戎”代指军旅之事,“麾”原是古代战争中用于指挥军队的旗子,在祝颂语中用作“指挥、统率”之意,因此含有“戎”“麾”等语素的祝颂语为军界专用。

正因为词语在构成方面具有鲜明的行业色彩,军政界祝颂语在使用方面有一定的时间、年代和情境限制。从收集的语料来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通信中使用较多。据统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收录的书信中,仅1936年一年,毛泽东所写二十九封书信中,有十二封祝颂语使用“勋褀”,三封使用“公祺”,一封“公绥”,一封“戎绥”,除此之外,以“抗日救国的敬礼”“民族革命的敬礼”为祝颂语的各一封,带有军政色彩的祝颂语在这一时段约占总通信祝颂语的65.52%。这一年,年初,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成立,开始东征;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年中,八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书,呼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年底,红军会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西安事变,“联合抗日”已成为社会各界主流呼声。相比之下,建国后在《毛泽东书信选集》中收录的1950、1951两年共56封信中,没有出现使用军政类祝颂语的情况。从历史角度来看,该时期除抗美援朝外,国内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经济及政治恢复建设上,局面相对稳定,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军政界祝颂语没有使用的环境与条件。

(三)写给夫妻双方的祝颂

当收信人是夫妻双方的时候,使用的祝颂语会展现出对夫妻的祝福。如“俪安”“双安”“俪祉”等。如鲁迅在给萧军、萧红夫妇的信中⑥写道:

至于字,我不断地写了四十多年了,还不算写得好一些么?但其实,和时间比起来,我是要算写得坏的。

此复,即请

俪安

迅上 十一月十二日

“俪”有成双成对之意,夫妻又称伉俪,给夫妇两人写信时用“俪安”可表示对二者的祝福。1934年,萧红和萧军刚刚结合,作为朋友的鲁迅在信中使用“俪安”,一来向朋友表示新婚祝贺,二来有打趣的意味,使温暖的情谊跃然纸上。

(四)写给长辈的祝颂

对长辈表示尊重问候的祝颂语中常见的有“金安”“慈安”“尊安”“钧安”“尊绥”“钧绥”等。如:

海婴已以第一名在幼儿园毕业,其实亦不过“山中无好汉猢猻称霸王”而已。

专此布达,恭请

金安

男树 叩上

广平及海婴同叩

四月三十日

这是1936年7月6日鲁迅给母亲的一封家书。信中,鲁迅用“金安”来表达对母亲的祝福,同时“金”为“贵重、尊重”之意,也体现出了鲁迅对母亲的敬重与爱戴。

旧时书信中还存在一部分专门针对长辈妇女使用的祝颂语,如“懿安”“阃安”“坤安”等。这些祝颂语使用范围较小,时间较久远,多出现在文言书信中。一方面体现出在宗法制传统文化及家族观念影响下长辈、老年妇女在家中的地位崇高,受人尊敬,但同时也是父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一种展现。例如“坤安”中“坤”原指卦象,《易·说卦》中有“坤为地,为母”之说,《易·系辞上》也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表述。后来常用“坤”指代女性,用“坤安”表示对年长、地位较高的女性的请安。

四、体现生活事件类祝颂语

有一部分祝颂语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收信人近期的生活状况及经历的事件,如结婚、生子或亲人离世等。这类祝颂语数量不多,使用范围局限性大,但对于获知收信人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的生活状况是很有帮助的。使用这类祝颂,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注,了解收信人近况,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对收信人的关心与牵挂。

(一)收信人新婚

当收信人处于新婚状态的时候,写信人由于地域时间等条件的制约,会通过书信的方式表示祝福,此时常用的祝颂语有“燕安”“喜安”“燕喜”等。对于新婚的祝颂是祝颂语表示“祝贺”功能的一种体现,即事情发生之后,向收信人表示恭喜。

(二)收信人服丧

丧礼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对于服丧期间的人的吊唁、慰问也体现出中国人的礼仪规范。私人书信中常见的有关吊唁的祝颂语有“礼安”“孝履”“素履”“苫次”“节哀”等。如:

恩来同志:

十七日电悉。尊翁逝世,政治局同人均深致哀悼,尚望节哀。重病新愈,望多休息,并注意以后在工作中节劳为盼。

毛泽东 十七日二十四时

这是1942年毛泽东写给周恩来的吊唁信⑦。同年,在寄送蔡元培家属的吊唁信中用“谨电驰唁,尚祈节哀”表示哀悼。

由于吊唁信内容的特殊性,其结构也有一定的固定性。在收集的近百年私人书信中,“节哀”是最为常见的吊唁信祝颂语。与此相关,在表示吊唁的同时,该类祝颂语常常配合表示宽慰的话语或与祝身体健康、祝颂近况类的祝颂语一同使用,来表示对收信人的关心。如1930年郭沫若唁慰容庚丧母时,便使用了问候近况的“专此即颂 近安”⑧。

(三)收信人旅行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友人远行是比较重要的事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表示祝福也是一直以来的传统。此类信件中常用的祝颂语有“旅安”“游安”“装安”“行安”“旅祺”“旅祉”“旅福”“旅佳”等。如1952年,毛泽东在写给罗元鲲的信中⑨用“旅安”表达了对在旅途之中的友人的问候与牵挂。

僧尼老者守寺,少壮从事劳动,此论公允,已转政府有关机关酌处。此复。

敬颂

旅安

毛泽东

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二日

(四)收信人生病

对于收信人身体欠安的情况,在书信结尾,写信人除表示关心、祝健康外,大多会祝痊愈,常见的祝颂语有“痊安”。如1951年毛泽东在给张治中的信中⑩写道:

来信读悉。闻病甚念。视察团有邵先生领导也就可以了,您可以安心休养,以期早愈。即颂

痊安!

毛泽东

五月五日

(五)收信人生子

如遇收信人喜得贵子的情况,写信人常会在信中表示对孩子的祝福,此时常见的祝颂语有“麟安”。这里“麟”指麒麟,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中国旧时有“麒麟送子”的传说,并常用“喜获麟儿”来祝贺人们生子,由此演变而来,在祝贺人生子的书信中常用“麟安”。

五、祝福类祝颂语

祝福是祝颂语的主要功能之一,不论哪种祝颂类型,其中都包含着对收信人的祝福与关心。但其中有一部分祝颂语着重强化了祝福功能,使得这一特点更加明显,意味更加浓厚。此类祝颂语有“曼福”“大安”“安吉”“康吉”“祝好”“福安”“禔安”“万福”“福绥”“福祉”“禔福”“崇安”“颐安”“长寿”“健康”等。除常用的“大安”“安吉”“康吉”“祝好”外,一般由于过于正式,多用于与长辈的通信之中。如:

此数月来,日本忽颇译我之小说,友人至有函邀至彼,卖文为活者,然此究非长策,故已辞之矣,而今而后,颇欲草中国文学史也。专布,并颂

曼福

弟树 启上 五月十四夜

这是1932年鲁迅写给许寿裳k的信。信中使用的“曼福”表达了作者对收信人的祝福与问候,感情至深,令人动容。

祝福类的祝颂语常出现“X福”的形式。“福”的本意是“祐”,后來用作祝福,指幸福、福气。《韩非子》中有“全寿富贵之谓福”。因此,受词素本身的影响,含有“福”的祝颂语使用时会较为正式,给人庄重、严肃的感觉,常用在正式的通信场合或与长辈的通信中。与之搭配的“曼”“禔”等语义也较为严谨、正式。“曼”的本义为“长”,《汉书·礼乐志》中有“曼寿”的说法,“曼福”即永远幸福之意。“禔”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禔,安福也”,本义指安宁、安享,这里用来表示幸福安康。

六、祝颂语的音节特点

受到旧时书信风格和文言的影响,祝颂语中大部分是双音节结构,但也存在着一部分单音节、多音节的情况。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书信祝颂语的音节构成也逐渐改变,双音节祝颂语逐渐减少,且文言色彩明显的祝颂语逐渐淡出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具有时代特征的多音节祝颂语。

(一)不同音节祝颂语使用概况

常见书信祝颂语按照音节大致可分为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及以上三类,其中传统书信祝颂语中,以双音节居多,建国后,三音节及以上祝颂语的使用明显增多。

对《书信写作鉴赏辞典》中收录的祝颂语进行整理发现,收录的172个祝颂语词条中,单音节仅有4个,约占整体的2%;多音节祝颂语部分,辞典仅收录四音节祝颂语8个,约占整体的5%;其余全部为双音节祝颂语,共160个,约占总数的93%。

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中收集整理的1920至1965年的毛泽东书信为例,其中单音节祝颂出现7次,且全部为“好”,仅占总数的2%;三音节及以上的祝颂共出现39次,占总数的11%,其中由“敬礼”引申出的多音节祝颂出现16次;在收集的368封书信中,除上述两种及119封无祝颂语的情况外,全部为双音节祝颂语,占总数的55%。

(二)不同音节祝颂语的年代分布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音节的祝颂语除出现的整体频次有差别之外,在不同年代,同一音节形式的祝颂语出现的频次也有所不同。不同音节祝颂语的使用受时代影响也具有很大差别。

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中,1920至1929年间,双音节祝颂语出现1次,多音节祝颂出现1次,无祝颂语情况出现6次,单音节祝颂未出现;1930至1939年间,双音节祝颂语出现192次,多音节祝颂语出现6次,无祝颂情况出现13次,未使用单音节祝颂语;1940至1949年间,双音节祝颂语出现61次,多音节祝颂出现17次,无祝颂语情况出现38次,单音节祝颂未出现;1950至1959年间,双音节祝颂语出现86次,多音节祝颂出现13次,无祝颂语情况出现45次,单音节祝颂出现6次;1960至1969年间,双音节祝颂语出现13次,多音节祝颂出现2次,无祝颂语情况出现17次,单音节祝颂出现1次。

从多音节祝颂使用的年份分布上不难发现,建国前后10年,即1940至1959年间,多音节祝颂出现频次最高。其中,建国前出现的多音节祝颂语,由“敬礼”引申出的多音节祝颂共出现8次,建国后出现3次。从形式上来讲,建国前多音节祝颂语多以“XX的敬礼”形式出现,四音节文言类祝颂语在这一时期出现次数也是最多的,共出现3次,分别为“兴居安吉”l、“起居健吉”m以及“兴居佳胜”n;相比之下,建国后十年的多音节祝颂口语色彩更浓一些,更显随意、亲切,多以“问XX好”形式出现。例如,1940至1949年间,“同志的敬礼”出现5次之多,建国之后,用到的多音节祝颂语为更加口语化的“工作顺利,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祝你们都好”“致以同志的敬礼”“早日康复”“工作顺利”“祝你平安”以及“好生保养身体”等。

从摘取出的祝颂语中可以看出,建国前的祝颂语革命工作色彩浓厚,而建国后整体风格则趋于生活化、口语化。传统文言式的祝颂语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白话祝颂语。这个时期的祝颂语在形式上也更加宽松,祝颂较长,时常难以与信件正文区分开来。结合建国后的一段时间,中国教育普及政策、对白话文的推广等来看,祝颂语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时代的发展方向。

被语言界提及相当之多的《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号召建立正确地运用语言的严肃的文风,并提出向毛泽东与鲁迅同志学习的要求。社论的发表表明了国家推行语言改革的决心和意志力,而毛泽东在信件中大量使用白话文祝颂语,使风格平实,脱离文言的晦涩,在这场运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带头模范作用。

七、结语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私人书信祝颂语的分类整理过程展现出的是中国社会近百年来的文化变迁。不同内容的祝颂语表现出的不仅是写信人对收信者的祝福,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大背景下的社交礼仪的一种体现。对于祝颂语的研究有利于增强现代通信中的礼仪规范,丰富结尾祝福的内容。同时也可以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加温暖,体现出语言独特的人文关怀。

注释:

①郭沫若,《郭沫若书简:致容庚》,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第12-1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366-367页。文南松,毛泽东的表兄。

③鲁迅,《鲁迅书信集(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第714-715页。

④郭沫若,《郭沫若书简:致容庚》,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第5-8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45-46页。

⑥鲁迅,《鲁迅书信集(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第659-661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196页。

⑧郭沫若,《郭沫若书简:致容庚》,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第56-57页。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452-453页。

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414页。

k鲁迅,《鲁迅书信集(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第306-307页。

l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261页。

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292页。

n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第321-322页。

参考文献:

[1]郭沫若.郭沫若书简:致容庚[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2]鲁迅.鲁迅书信选[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3]鲁迅.鲁迅书信集(上下卷)[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书信选集[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6]曹湘洪.当代汉语私人书信称谓:起始及结束语社会语言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范桥.书信写作鉴赏辞典[Z].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

[8]黄高才.应用写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欧阳周.大学实用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10]何逵.汉语的祝颂语和问候语文化浅谈[J].学语文,2015,(3).

[11]胡星林.古代书信谦敬词语浅释[J].阅读与写作,1995,(8).

[12]沈洪俊.鲁迅书信中的祝颂词语释义[J].社会科学辑刊,1983,(2).

[13]朱玲.祝颂语的文化成因和文化功能[J].修辞学习,1995,(1).

[14]徐桂芝.现代汉语中“祝颂”言语行为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