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摘 要:本文以北京口语语料中的语气词“哪”为研究对象,从话语功能角度考察“哪”的用法,采用逐条分析、合并归类的方法得出结论:“哪”在句中、小句尾、句尾这三个位置上共承担8种话语功能:①停顿并延续话题;②列举;③话隙填充;④提示注意;⑤思索;⑥列举并话隙填充;⑦结束话题;⑧列举并结束话题。
关键词:北京话 语气词 哪 话语功能
一、引言
(一)北京话口语语气词的重要性
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在日常交际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特殊的话语功能。北京话的日常生活用语带有鲜明的特色,丰富有趣的语词特别是语气词等功能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对北京话口语语气词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现代汉语的特点,发现新的汉语中特有的言语现象,对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的规范化、语言教学特别是第二语言的教学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气词“哪”虽然被认为是“啊”的变体形式,但是,它在实际运用中却有着不同于“啊”的特殊功能。本文以话语功能理论为基础,着重考察北京话口语中的“哪”在语境中的作用。
(二)前人的研究
北京话研究从20世纪开始起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曹志耘、张世方《北京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00)梳理了20世纪北京话研究的基本状况,为北京话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文章还特别提出应注重北京话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总的来说,以往的研究大体上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语气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4)、陆志韦《北京话单音词词汇》(1956)、赵元任《北京口语语法》(1953)和《汉语口语语法》(1979)、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等,这几部著作的特点是对大量的北京话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举例说明汉语语法的特点,是我们进行北京话和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的重要参考指南。胡明扬《北京话研究》(1992)运用调查统计的方法挖掘出一些语法事实,为北京口語语法的详细描写提供了方法上的新参考。
语气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一直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探究也最多、最深。
2.语气词的话语功能
李讷、安珊笛、张伯江《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1998)、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 呢 啊”的话语功能研究》(2003)、李咸菊《北京话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2008),都是从功能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崔希亮《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功能》(2011)从语篇角度,结合“哈”的三种语音形式[XA0][XA55][XA51]探讨“哈”的功能,证明其核心意义就是“寻求证实或认同”“赞同或附和”“表示惊异”。这篇文章为我们研究“哈”这个北京话中比较特殊的语气词提供了新的理解方式和观察角度。
从话语、篇章的角度出发,考察语气词的表达功能是较为新兴的研究方法,这一领域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尝试、摸索与探究。
3.语气词的社会分布
胡名扬《北京话社会调查》(1981)、曹志耘《语气词运用的性别差异》(1987)、贺阳《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1994)都是运用社会语言学的调查方法,进行特定词类的调查分析,从事实中找出新的语言现象,使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紧密结合,给出令人信服的数据和结论。这也说明我们应该更多地运用新理论、新方法对北京话的语气词进行多维度的研究。
(三)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
以往的学者往往从对话语体入手,把一些经典的剧本、台词作为研究对象,考察语气词的用法,得出了一些结论,但很少使用独白体作为分析材料。本文只以独白体中的语气词“哪”为主要研究对象,把语气词和其出现的上下文语境紧密结合起来,重点考察它在整个语境中的话语功能。另外,“哪”一直被认为是“啊”的变体,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但在使用中它已经有了自己特殊的功能。
(四)语料来源
2010年,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建设完成的“北京口语语料库”正式投入使用,该语料库是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口语调查”研究项目的基础上转写完善而成,374名被试者的谈话全部被制作成186万字的文本语料,均为真实自然的口语,所有语料均有相应的录音,并按社会语言学要求收集,例如包括了各种因素的说话人,语料具有历史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再调查性,而且所有语料均为独白体。“北京口语语料库”的建成,对北京话研究、现代汉语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等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我们研究北京话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文的语料全部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的北京口语语料,我们对语料中有“哪”的句子采用逐条分析、合并归类的方法来分别探讨它们的话语功能。
(五)话语功能
话语功能的讨论可以结合具体的句子和篇章展开。汉语的书面语是规范的长句子,而口语以短句为主,一些特殊的词语从句法的角度分析几乎没有意义,但它们却是促使篇章话语连贯的重要手段,具有一系列不可忽视的话语功能。比如停顿、预设新话题、延续旧话题、话题转换、结束话题、抢话轮、维持话轮、思索推理、话语联系、话隙填充、话轮接受、话语修正、确认探求、亲密关系标志、犹豫标记、语界标记、敦促态度标记、模糊限制手段等。种种话语功能的得体使用,使特定的谈话内容与谈话背景高度融合,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目的。
二、“哪”的话语功能
我们在北京口语语料库中检索出带“哪”的语料共2583条,剔除“哪”作副词语素(如:哪怕)和作方位代词语素(如:哪儿、哪里)的条目,还有转述性质的话语(如:老头儿呢,八十,跟我们说话,也是“您哪”,“麻烦麻烦您哪”,嗯,“您帮我解决解决呀”,都这,比较,比较那什么),作语气词的“哪”是1368条,通过分析发现,“哪”出现的位置有“句中”“小句尾”“句尾”三种,它们在语境中的话语功能按“哪”的位置将在下文分别列出。
(一)“哪”在“句中”的话语功能
“哪”在“句中”的条目共1162条,分为(括号中数字为语料中出现的用例数目):1.停顿并延续话题(759);2.列举(209);3.话隙填充(127);4.提示注意(30);5.思索(25);6.列举并话隙填充(12)。
1.停顿并延续话题
这一类的话语标记很好判断,就是看去掉话语标记之后能不能直接连读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通常情況下“哪”跟在主语的后面表示一种停顿,“哪”的后面有逗号,表示停顿时间较长,但不至于使话题中断。如:
(1)这月票啊,一块钱,每月一块。一天哪,我去两次,每天去两次。(1901年生,男,回族,小学)
例(1)是时间名词作主语的句子,通过分析发现,在时间名词作主语的句子中,跟在时间名词后的“哪”全部都表示停顿并延续话题。
(2)我到那个,到戏馆子,我感,我到那儿看了看哪,感觉,听这京剧的呀,净是老人,因为年轻的他不好看这京剧。(1901年生,男,回族,小学)
例(2)中“哪”跟在一个完整的小句之后,有很强的停顿意味。
(3)一般地像穷人哪,这个,劳动人民哪,住的房子都是小房子儿。(1908年生,男,汉族,初中)
例(3)是用“哪”把主语和谓语分开,形成结构松散的口语短句。
以上几个例子把“哪”去掉,都可以直接连接成句。如例(1)中“一天我去两次,每天去两次”,例(3)中“劳动人民住的都是小房子。”
2.列举
具有“列举”功能的“哪”可以跟在体词性的词组或短语后面。如:
(4)厂子人知道的,干嘛,是个组长啊,主任哪,上这儿啊,请他们喝盅得了嘛。(1910年生,男,汉族,小学)
也可以跟在谓词性的词语或短语后面。如:
(5)就是打针哪,换药啊什么,嗯,拨罐儿呀,这些工作。(1921年生,女,满族,初中)
3.话隙填充
在此种话语功能里,“哪”只起充当一个音节上的填充作用,是为了把一个较长的句子切分开来,使说话的重点明晰。“哪”的位置通常在主谓之间,“哪”后没有标点符号,但它却有着相当于一个标点符号的停顿作用,只不过它停顿的时间比较短促。如:
(6)每月到这月底,哎,这一百块钱哪花得也就剩个几块了。(1901年生,男,回族,小学)
(7)从那边儿的工作来说呢,是,是个,现在也是各方面条件哪都在改善了,(1908年生,男,汉族,初中)
如果此种类型的句子在“哪”后加上逗号,那么就变为类型1,如例(6)“每月到这月底,哎,这一百块钱哪,花得也就剩个几块了”。
4.提示注意
一个句子中,尤其是口语化的句子中,往往都有它要强调的焦点和重点,语气词“哪”通常附着于需要突出的部分后面,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如:
(8)每这个车上的乘客有二十个人哪,得有十九个人不买票。(1901年生,男,回族,小学)
(9)那我说的是中专的时候儿啊,大学的时候儿我也不敢了,因为五年哪,不好好儿学习,以后毕了业,拿不着文凭,那可是就不好说啦。(1961年生,男,汉族,大学)
例(8)是为了突出有二十个人,使听者注意到了这个“基数”,然后接着说有十九个人不买票,前后形成一种对比,从而使事实得以呈现在听者的脑海中。例(9)是为了突出时间很长。在这里为什么“哪”的功能不是“停顿并延续话题”呢?是因为把“哪”和标点符号去掉之后,不能直接连读成一个完整通顺的句子,“哪”前边的内容,是从整个语境中提炼出的重点或者总的概念,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继而有兴致继续听下去。而且“哪”之前的内容和“哪”之后的内容必须要有停顿,需分开来说。
(10)因为什么哪,那精力就就就什么了就,啊,钉不住了。(1901年生,男,回族,小学)
(11)所以哪,她一看杂志上这么写着,那么我就得开去。(1947年生,女,满族,大专)
(12)他在家是干什么哪,他在家养,养个,养个,养个花儿啊,养个,爱养个花儿。(1928年生,女,汉族,大学)
通常在“因为”“所以”“什么”后面加了“哪”,就会引起听话者去听整个事件的原因,把注意力集中在后面的解释上。
例(13)、(14)中,“哪”字提醒注意的作用尤为明显。
(13)那个骨灰盒儿哪,我那大小子说我买最好的。(1918年生,女,汉族,文盲)
(14)还有一些人哪,嗯,我觉得好像政府管得松了点儿了似的就还抬头,这样儿。(1918年生,女,汉族,中专)
“哪”前面是提出来的宾语,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这个宾语受到关注。
5.思索
日常口语是一种即兴的说话,没有事前的充分准备,所以经常会出现思路不畅的情况,这就需要有思索的时间,使自己的话在短时间内更具条理性。如:
(15)你要是礼拜天哪,紧早晨起来,一直到落太阳,哪,接不上茬儿的老接着茬儿的有球儿赛,我连饭都不顾得吃。(1913年生,男,蒙族,高中)
例(15)在所有的例子中最特殊,因为“哪”前后的停顿都较长,此处是一个专门借助“哪”来留白的地方,“哪”可以为说话人留出较充裕的时间反映下边的内容,使说话的连贯性增加。
(16)反正这几次大活动啦,什么到工人体育馆啦,斗这个那时候斗彭真哪,斗谁,这些人吧,反正都,都参加过,都瞧见过了。(1944年生,男,回族,中专)
例(16)中说话人实际上是想列举,用“哪”字的地方可以看做是在思索别的例子,也可理解为在此时整理思路。
(17)所以呢我也希望呢我周围的人哪,我也能够尽量地去影响周围的人吧,应该尊重售货员。(1963年生,女,满族,高中)
这一类的句子前后的逻辑比较混乱,是口语中经常出现的句子,“哪”在这里可以让说话者有充分的时间整理思绪,从而把话题继续下去。
6.列举并话隙填充
这是综合了列举和话隙填充两者的功能,“哪”通常用在最后一个列举项的后边,同时起语音上的停顿作用,填补语音上的空白。如:
(18)我呢,就是这么一个邋遢惯了,不讲究这个穿哪什么的。(1917年生,男,满族,小学)
(19)密云水库哇,嗯,还有这个,各大公园儿啊,像颐和园哪,动物园哪等等。(1932年生,女,汉族,高中)
有时候,这样的“哪”和语气词“哈”连用,在举例的同时和听者有一个交流,崔希亮(2011)提到:“哈”的核心意义就是“寻求证实或认同”。如:
(20)单过呢之后呢,下班儿了以后哇,买菜呀,做饭哪哈,有时候儿晚上还要写点儿什么东西哈。(1949年生,男,汉族,初中)
(21)喜欢什么那个古典小说,或者看看历史书什么的。哎,什么建筑方面哪哈。(1962年生,女,汉族,大学)
(二)“哪”在小句尾的话语功能
“小句尾”的意思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却用了逗号,目的是不和后边的内容脱节。“哪”在小句尾的条目共有77条,话语功能只有一种:停顿并延续话题。如:
(22)都是在年啦,节啦时候儿啊,就是搞联欢哪,是哇,这个有说的,有唱的,有拉的,这个搞联欢,这个娱乐。(1920年生,男,汉族,小学)
“哪”代表着概括说明的结束,停顿之后开始详细分说列举:“有说的,有唱的”等,并延续前面的话题,抓住听话者的注意力。
(三)“哪”在句尾的话语功能
“哪”在句尾的条目共有129条,话语功能如下:1.结束话题(118);2.列举并结束话题(7);3.思索(3);4.提示注意(1)。详细分析如下:
1.结束话题
在口语中通常以“哪”结尾来表示一个话轮的结束。如:
(23)哎,过去你要是干嘛呀,不容易好,更慢,没有人关心哪。(1910年生,男,汉族,小学)
2.列举并结束话题
表示列举项的结束。如:
(24)退休因为什么你这个,早晨起来要买菜呀,做饭哪。一退休以后就想让他们吃得舒服点儿了,就跟现在不一样了。(1928年生,女,汉族,高中)
3.思索
这种情况一般属于自问自答。如:
(25)在她的心里也能记住,是哇,老前辈们什么贡献,是哇,我爱人哪?我爱人是初中,他也初中,他文化也不高,都是文化不高。(1933年生,女,回族,小学)
或是只自问却不答,给自己留出思索的时间。如:
(26)有时候啊,就是我们说,还是在什么时间哪?有时候儿,我们就吃上混合面儿了。(1926年生,女,汉族,大学)
4.提示注意
(27)哟,大妈您还没休息呢?或者,大婶儿您还没歇着呢?没呢您哪,或您也没睡呢?(1925年生,男,汉族,小学)
“您哪(呐)”连用,是北京话中一个特殊的习惯性用法,表示其前面是对对方问题的答复,又有提示注意的意味,又如“看车了您哪”。
三、结语
北京话口语中“哪”在句中、小句尾、句尾这三个位置上共承担8种话语功能:1.停顿并延续话题;2.列举;3.话隙填充;4.提示注意;5.思索;6.列举并话隙填充;7.结束话题;8.列举并结束话题。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话语标记“哪”主要出现在“句中”,其次是出现在“句尾”,出现在“小句尾”的情况最少。“哪”位于句中的主要话语功能是“1.停顿并延续话题”,在句尾的话语功能主要是“7.结束话题”,位于小句尾的主要话语功能也是“1.停顿并延续话题”。可见,“停顿并延续话题”“结束话题”这两种话语功能在句中和句尾呈一种互补分布的状态。
通过数据显示,“1.停顿并延续话题;2.列举;3.话隙填充”出现最多,这三者出现的数目为1172条,占总条目的85.7℅,因此,可以说“哪”的主要话语功能是“停顿并延续话题、列举、话隙填充”,一般“停顿并延续话题、列举”的时候,一句话并没有说完,只是为了避免过长的句子在口语中出现,因此分为若干短句并且中间加上停顿,便于听话者更好地理解,这时的“哪”通常出现在“句中”。
周一民(1998)把北京话中常用的语气词概括为以下25个:“了、的、啊、呀、呢、吗(嘛)、哈、吧、喽、嗒、呶、?、啵、口奈、呗、嘞、哟、嘿、口欧、哎、哪、啦、来着、着呢、的话”。在这些常用的北京话口语语气词中,“啊”的句法位置最灵活,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和句尾。它的音变形式也是最多的,“呀、哇、哪”都是它的音变形式。胡明扬(1981)在调查中发现少数人的语言中有独立的“呀”,在同一语音环境中出现,意义对立。同时,他提出北京话有没有一个独立的、不是连读音变的“呀”,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经过证明,说明独立的叹词“呀”确实存在,而独立的语气词“呀”是否存在,胡明扬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随着这些年北京话进一步的发展,许多词的功能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由此,笔者想通过语料分析的方法,考察“啊”和它的三个变体之间在功能上究竟存不存在对立互补的关系。
本文分析了“哪”的话语功能,后续研究将陆续揭示“啊”及另外两个变体“呀、哇”的功能用法,把语气词和其出现的上下文紧密结合起来,重点考察“啊”“呀”“哇”“哪”在整个语境中的話语功能,以及它们是否存在话语功能和使用上的对立互补关系,“呀”“哇”“哪”能否从变体的角色中独立出来,不再作为“啊”的变体而是具有独立话语功能的语气词和“啊”并存于北京话的口语中。
参考文献:
[1]曹志耘.语气词运用的性别差异[J].语文研究,1987,(3).
[2]曹志耘,张世方.北京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于根元.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3]崔希亮.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4).
[4]贺阳.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J].方言,1994,(1).
[5]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J].中国语文,1981,(5、6).
[6]胡明扬.北京话社会调查(1981)[A].北京話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999.
[7]胡明扬等.北京话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8]李讷,安珊笛,张伯江.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J].中国语文,1998,(2).
[9]李咸菊.北京话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0]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1]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
[12]邵敬敏,朱晓亚.好的话语功能及其虚化轨迹[J].中国语文,2005,(5).
[13]孙汝建.语气和口气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
[14]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15]王红旗.“是”字句的话语功能[J].语文研究,2010,(3).
[16]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2006.
[17]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 呢 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8]赵聪.应答词“是、对、行、好”的话语功能分析[D].延吉: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赵元任.北京口语语法[M].李荣编译.北京:开明书店,1952.
[20]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21]周一民.北京口语语法·词汇卷[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1996.
[2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3]朱丽敬.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刊),2009,(1).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