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英
可能是由于出生年代的原因,一拿到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我脑海中出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舒婷那首洋溢着自由精神和理想主义的爱情诗篇《致橡树》,耳畔仿佛响起了那优美而又铿锵的韵律。看到前言部分《我是教师》以及书中通篇有关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课堂、理想的教师的对话,我更加确信,该书就是朱永新老师倾心奉献给广大教师的一首心灵诗篇,真挚、热忱,充满关爱和期望。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朱老师与教师们的通信,回答老师们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具体、真实的,从如何对待“问题学生”到如何撰写反思日记,从如何做科研到如何与校长相处,从如何走出亚健康状态到如何保持专业激情,等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工作、交往和专业发展中长期困扰教师—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到工作多年的老教师,从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问题。当年我在小学做教师时,也曾遇到其中许多问题。有线索表明,书中所呈现的这些问题以及围绕着问题的通信只是朱老师与老师们通信中的一小部分。朱老师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外,耐心地倾听老师们的问题和心声,并拿出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信件交流的形式和老师们谈心,为老师们解疑答惑、排忧解难、指点迷津,充分反映了朱老师对教师问题的高度重视、对教师成长的高度关心以及对教师专业工作价值的高度肯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两句话,是非常具有真理性的。可是,教师也不是圣人,而是一种普通的社会从业者。他们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朱老师在回答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时,非常耐心、细致,非常注意保护老师们的积极性,没有半点居高临下、求全责备的态度,言语之间流露出对老师们的充分尊重、信任、關心和希望。比如,有老师提出,自己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朱永新回答,“是的,一个老师,如果连学生都瞧不起,就没有资格做老师,也无法在学校安身立命。这样的老师不可能从教育生活中得到幸福,就算勉强留在学校,肯定也会日子过得非常痛苦。”但是,他同时也指出,教师职业有四种境界: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让自己心安的老师、让学校骄傲的老师、让历史铭记的老师。这样的回答,既肯定了提问者“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观点的正确性,也没有一味地迎合提问者,而是提出了其他三个更高的教师职业境界,激励、召唤提问者以及一切有着相同关切的老师不断努力,从自己的实际行动中追寻更高的教师职业境界。又如,在回答一位教师如何应对自己不如学生的困境时,朱老师在综合引证了韩愈及西方学者莫纳科的有关论述后提出,“面对这种情况,唯一的选择就是学习,就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向书本学,还要向实践学,要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要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拳拳之心,教育之情,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朱老师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很有建树。因此,他和老师们的通信、他回答老师们的问题尽管态度上平易近人、语言文字上通俗易懂,但是绝不是一般性的拉家常,而是基于他广博的学科视野和良好的专业学识素养。他回答老师们的各种问题时,对于古今中外的哲学、文学、艺术观点包括当代的一些最新科学研究成果都能信手拈来,恰当使用,极大地拓展了交流讨论的思想空间,有助于读者从更加广阔的思想和价值视野来审视教师日常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创造了一种少见的阅读美感。也正是由于他在回答老师们问题时立足于人类历史上已有的文化教育思想成果,他的回答也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准,许多思想观点颇具独特性和创新性,值得教育学界从学理的角度认真讨论和研究。
朱老师具有诗人的气质和情怀,始终带着理想主义的诗人气质注视教育的远方。《我是教师》—全书前言的诗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于教师职业的信念、理解和希冀,“我是教师/时光缓缓显形/终见此生天命/我是教师/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在回答一位老师如何才能保持教育热情问题的时候,他以李吉林老师及其情境教育实验为例指出,“情境教育本身就是一首诗,而她的创造者,就是杰出的诗人。……只要我们愿意秉承一颗赤子之心,努力挑战自我、活出最好的自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其实,朱老师自己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何尝不是一首意味隽永、磅礴大气的教育诗篇?愿朱老师在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愿新教育实验这个带有草根和专业性质的教育改革行动能够进一步唤醒中国教育改革的文化自信和明媚春天。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