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惠华
摘 要:公共文化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求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精神文明实践的重要形式。本文阐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然后从文化服务均等化角度出发,对目前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文化服务;文化公平;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176-01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普遍提高,国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共文化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求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精神文明实践的重要形式。因此,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
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实现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体现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应仅仅止于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和“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公共文化服务”,而是要借助于这个体系的建设,使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文化成果,最终在城乡实现现代文化生活方式的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目标在于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差距,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享有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虽然均等化必须惠及全民,但重点对象却应该是城乡基层民众和广大弱势群体。
二、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一)公共文化服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一是城乡差别。当前,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薄弱、设施总量不足、人才和资金短缺等问题突出。一些地区国家拨付的文化惠民转移支付资金无法落实到位,甚至被挪作他用。二是地区差别。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应,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国家文化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中国东中西地区文化单位文化事业经费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41.6%、22.9%和29.3%。三是城市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差别。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民工总量约为2.7亿人,外出农民工总量逾1.6亿人,其中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60%。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融入城市并分享城市发展成果。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较为低下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低下是当前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主要的制约因素。长期以来,人浮于事在中国庞大的公共文化事业机构极为普遍,服务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自我发展能力薄弱,公共文化服务效率极为低下。据统计,近几年来中国大约每天就有一个新博物馆建成,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让世界为之震惊。但藏品的丰富性以及吸引观众的能力,都无法与其他国家上相提并论。公共文化设施建筑大而无当、专业人才短缺和运营机制的短板导致服务效能低下,是中国目前公共文化设施存在的普遍问题。
三、实现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策略
(一)理顺和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
伴随着“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公共文化管理由传统的“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提高以及公平目标的实现需要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参与性、回应性、透明性的政府体制为其提供制度化的平台。有鉴于此,推进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应当致力于文化管理体制的整体创新。随着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政府既无可能也無必要统揽所有公共文化事务,政府与社会联合治理公共事务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二)制定完善和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法规
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研究,部分地区可先行先试,适时将行之有效的公共文化政策和制度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标准化是实现均等化的前提,是达成均等化目标的手段。继续做好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实践中应把握好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不能象教育等其他领域的服务一样,按标准化形式供应。文化需求的突出特点是多元化、个性化,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切忌简单粗暴,搞一刀切。各地应根据国家的指导标准,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台适合本地区的实施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三)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和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有限的政府投资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文化建设不能一味依赖财政投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和管理模式将成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基本途径。在西方国家,文化资助方式日趋社会化、多元化。英美等国家通过不断完善文化政策对文化事业进行调控。实行有限拨款,从而调动各艺术团体的积极性,避免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同时通过多方考察论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无效投入。法国政府在提供经费的同时,与受助部门签证各类合同,依靠合同对项目进行管理和监督,从而确保经费使用效果。中国应借鉴西方发展“第三部门”的国际经验,逐步探索建立基于市场导向的财政资助模式,由直接拨款逐步从向项目投资、购买服务转变,采用财政补贴或减免税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其中,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性价比更高的公共文化服务。近几年,国内有些城市开始探索通过票价补贴、剧场场租补贴等方式,支持文艺院团和剧场为公众提供优惠的公益性演出。另一种方式是政府在文化消费环节给公众补贴。这些措施都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政府的无效投入,更精准地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值得借鉴和推广。
(四)以推进农村地区和特定阶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针对目前农家书屋等文化下乡活动普遍存在的无法落到实处这一问题,首先应当加强对农民文化需求调研,广泛收集民意。其次要明确服务内容和标准,以需定供,在文化进村入巷前就应该让民众知悉。最后要加强文化下乡的绩效评价。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如何,民众有权发声,以此敦促有限的公共文化资源能够效益最大化。切实保障好城市低收入群体、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继续探索和完善针对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为农民工提供更为精准的文化服务。北京、广东、江苏等地对农民工发放文化培训券,对提高其职业技能成效明显,值得推广。关注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以设立专项资金、成立职业协会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文化融入推进农民工社会融入和城市融入。
(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在市场经济进程中,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创新服务手段方面,必须拓展思维,搞活创意,提质增效,这既是对有限的财政资金的科学利用,也是对民众负责。长期以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分属不同政府部门管理,条块分割,资源分散,难以发挥整体效益。鼓励以行业联盟等形式,开展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纪念馆、美术馆的馆际合作,推进公共文化资源互联互通,区域文化共建共享。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推进公共图书馆系统“一卡通”工程,均为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六)探索开展绩效评估工作
国外的改革实践表明,绩效评估加强了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和民主性,提升了政府的服务质量和公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为合理配置、高效使用公共文化资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工具和制度保障。这为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提供了经验。绩效评估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绩效评估的内容应该与国家公共文化政策保持一致,并体现当前阶段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探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体系和测量方法,强化成本效益核算,没有对公共文化服务成本和社会效益的客观测定,将很难保证公共政策会实现预期目标。另外,强化评估结果的利用,将服务绩效与资源配置、奖励报酬挂钩,形成激励机制也很关键。西方国家十分注重评估结果的有效利用。通过签订资助协议、年度审核、持续跟踪评审等方式进行评估和监督,评估结果作为政府调整国家文化政策的依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问题的研究,不仅符合当前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政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因此,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路径建设,营造符合市场化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环境,才能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立旭.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与效率[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01).
[2]齐文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现状与进路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