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朝成
摘要: 在详尽分析城市公共交通分类、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南京城市公共交通概况,从规划、技术、管理等方面,提出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策略。
Abstract: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in plann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was put forward previous to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and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in Nanjing.
关键词: 城市;公共交通; 发展策略
Key words: city;public transport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U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31-02
1 城市交通与公共交通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在秩序、和谐的背景下,人们定居,城市应运而生。交错相通,即为交通。从概念上讲,城市交通有狭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城市交通是一个以城市为结点,由人流、货物流等组成的开放交通系统,狭义的城市交通则是人、货、物空间位置移动的行为[1]。
城市公共交通,是指以城市为中心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舒适、便捷出行服务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包括交通工具及其对应的配套设施[2]。
如图2所示,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公共交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区分。广义上的公共交通包括四大类: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包括常规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等;
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磁悬浮列车等;
城市水上公共交通:即城市客渡;
城市其它公共交通:包括客运索道,客运缆车,客运电梯及客运扶梯。
而狭义上的公共交通,则特指包括快速公交在内的城市公共汽、电车[10]。本项目所研究的公共交通,主要为狭义上的,常规公共汽车和快速公共交通汽车。
2 南京公共交通概况
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华东地区第二大城市,2016年被定位长三角城市群26个成员城市中唯一一座“特大城市”,现辖秦淮、玄武、建邺、白下、栖霞、江宁等11个行政区,总面积6587.02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达826.99万[3]。截至2016年底,南京市机动车拥有量已达239.87万辆,包含汽车、拖拉机、挂车和其他类型车辆等。其中,汽有拥有量为221.68万辆,比2015年底增加23.75万辆,同比增长12%。
1931年5月5日,南京公交始创。2012年,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改制为南京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涵盖五家全资子公司:扬子公交客运、江南公交客运、公交场站、新城巴士、轮渡公司有限公司等,参股雅高巴士、新国线公司、华润燃气及市民卡公司。
根据南京统计年鉴数据,2011年公共汽(电)车客运总量为17.11亿人次,2015公共汽(电)车客运总量为20.57亿人次,上涨20.22%,其中轨道交通从2011年的 3.437亿人次上升到2015年的20.57亿人次,将城市轨道交通(如地铁)占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百分比(Y)与时间(X)进行拟合,发现其存在线性正相关,其函数为:y=0.0342x+0.15483。(图3)
根据2015年12月数据,截至2015年,南京公交条线、车辆数、日均客流量在全省均排名前列。(表1)
根据南京地铁官方数据,2006年全市人口为719.06万人,其中5798选择乘坐地铁,人均乘地铁次数为8次,而十年后,全市人口为825.23万人,人均乘地铁次数为101次,年人均乘坐地铁数上涨了116.25%。可以看出,基于轨道交通的舒适、便捷性质,其在城市公共交通的比重逐年增大。(图4)
2017年2月6日,南京市政府公布了《2017年公交都市创建工作计划》,今年将新建10条公交专用道、17座公交场站,逐步实现主城区公交专用道成环成网。计划提出,力争在2017年底前,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水准、人民满意”的公交都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3%;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公共汽电车进场率达到85%;公交专用道设置比率达到15%;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达到80%;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达到85%以上。顺利通过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考核评估。
3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策略研究
3.1 继续强化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理念
南京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理念尚未完全贯彻落实,公共交通尚未与城市发展形成互动协调关系,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拓展、有机更新不同步。如尚未完全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中心,的士、有轨电车、地铁和通勤火车等多方式联合组织的公共交通走廊,城市发展轴带需进一步清晰、集聚。
3.2 切实建立公共交通用地保障机制
近年来,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装备得到明显改进,但公交场站基础设施资源未完全同步配置,总体规模仍存在缺口,全市公交场站总规模155公顷,公交场站规模缺口约24%左右。公交专用道设置率与“公交都市”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且未成环成网,公交大站快车节点延误较高,高峰期公交行程车速较慢,与个体交通方式相比缺乏竞争力。
3.3 着力提升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
在結合先进且成熟的技术、融合先进的管理理念、深刻理解公交业务需求和客运行业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智能管理管理公共交通,可优化政府公共交通管理模式,提高城市公交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管理成本、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降低运营安全隐患、提高运能运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运营时效性,体现科技公交、人文公交、和谐公交,充分彰显公交优先,创造公交优势。
参考文献:
[1]何玉宏.试论城市交通的运行、特性及其功能[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10-13.
[2]陆化普.绿色交通:我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J].综合运输,2011:13-17.
[3]钱林波,杨涛,孙俊,陈阳.南京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策略[J].交通与运输,20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