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文山歌词中的古典意象

2017-07-15 06:05范正琦扬州大学225000
大众文艺 2017年20期
关键词:方文山古典意象

范正琦 (扬州大学 225000)

论方文山歌词中的古典意象

范正琦 (扬州大学 225000)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意蕴与现代歌词创作结合起来,独树一帜,引领了中国歌坛的新的创作潮流,并把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化以别样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别样传承与发展。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创作中引用了不少的古典意象,这些古典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大都能找到其源头,对这些古典意象进行溯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其表达的情感,更能够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歌词中意象的使用是为了抒情,因此,一首歌词的抒情效果直接关乎其成败,对方文山歌词的抒情效果进行探讨,是从另一个方向对其古典意象的运用进行研究。

方文山;中国风;古典意象

近年来,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在中国乐坛掀起了一股新的潮流,提起“中国风”,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方文山。不可否认的是,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的确有其过人之处,而其中对古典意象的运用,则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意蕴与现代歌词创作结合起来,独树一帜,引领了中国歌坛的新的创作潮流,同时把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化以别样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使其广泛传播,是对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化的别样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以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的古典意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古典意象的含义、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对古典意象的运用及分类、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古典意象的运用方法及效果,以及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抒情效果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中特殊意象的传承与发展。

一、古典意象的含义

意象,自古以来就是构成诗歌意蕴的核心和基础,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一词最初是由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两个词组成,原意是“表意之象”,《周易·系辞上》中就提到过相关内容,大概意思是,“言”、“意”所不能表达的,可以通过“象”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象”因其以小见大、以迩见远的特点而要比“言”和“意”更具有象征性及丰富的表现力。

而首次将“意象”正式引入文学理论的是南朝的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声律与意象并列为构思文章的两大基本要素,只有将自己的审美感受寄托在客观物象之中,再因象取意,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写,才能把胸中言之不尽的热烈情感和复杂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所谓“意象”,就是“意”与“象”的结合,也就是作者内心思想情感与客观物质的有机结合。

由此可以说,“意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础,是组成诗歌的血肉,正是因为有了意象,诗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我国古典诗歌历来讲究意象的运用,而在诗歌创作中,有些意象的运用是约定俗成的,一般来说,古典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内容都是固定的。比如望月思乡,折柳赠别,红豆代表相思,菊花象征高洁,梧桐细雨代表凄凉,落花流水则表示时间逝去世态变迁等。这些在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被广泛使用并有了约定俗成的情感内容的意象,就是古典意象。

在诗歌创作以至现代歌词创作中合理地运用意象,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意境,从而深刻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是创作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方文山的歌词中,意象也是其构造意境、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而在这之中,方文山对古典意象的运用以及对古典诗词的化用,更是为其作品增色不少。

二、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对古典意象的运用及分类

“中国风”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来的,而这个词被人们广泛熟知和运用,则是从21世纪才真正开始。通俗来说,“中国风”指的就是中国的风格,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包括曲风和歌词创作。

方文山曾经对“中国风”下过定义,在他的定义中,方文山对“中国风”歌词的定义是相当广泛的。

根据这一定义,可以非常明确地将方文山所创作的“中国风”歌词和流行歌词区分开来。而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又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上海一九四三》、《牡丹江》、《胡同里有只猫》及《龙拳》、《双节棍》、《本草纲目》等,多是大量运用富有中国特色的词语,使整部作品充满中国色彩,形成中国特有的风格。如《胡同里有只猫》《上海一九四三》《龙拳》等。

这些歌词中“侃大山”“胡同”“春联”“楷书”“敦煌”“长城”等词语为中国特有,的确充满了中国特色,但这些词并不属于古典意象,因此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而另一类歌词,则是大量化用古代诗词,运用古典意象增强作品的画面感,同时协调运用各种古诗词的惯用修辞手法,形成歌词作品的仿古调性,从而营造出一种“中国风”的古典意境。

同一类型或是某一特定的古典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是固定的,且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同的意象构造出不同的古典意境,同时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下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中,在不同语境、不同情感中对古典意象进行灵活运用,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现当代音乐歌词创作相结合,是其开创华语乐坛新词风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的古典意象溯源

在现代流行歌词中加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这是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音乐的碰撞与融合,为现代流行音乐增添了些许恬静、优雅的意境,这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一次继承与创新,同时也是古典文化,尤其是古代诗词对现代流行的积极影响。

早在唐宋时期,诗词创作领域就早已存在直接引用前人成句,或间接化用前人成句的先例,这样的词学风尚一直沿用下来,在方文山的歌词中得到了充足而恰如其分的运用。

本章就将以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的几个常用意象为基础,分析其对古典意象的使用方法及情感表达的效果。

(一)“月”意象

自古以来,文人们就对月亮有着莫大的兴趣,无论是作为吟诵对象,还是作为意象入词,月亮在古典诗词中都是最为常见的。

一般来说,提起月亮,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思乡念亲。李白的《玉阶怨》就是通过对月光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则更是成为了望月思乡念亲的经典之作。

在方文山的作品中,也同样不乏这样的思乡之情,《牡丹江》就是这样一首典型的思乡之作。

简单的场景描述,表达的是对童年美好时光的追忆,童年时所有的回忆,都在月光下缓缓铺展开来。有的内容更是直接化用了李白《静夜思》中的意境,以“思念的光”和“银白色的温暖”来代指月光,避免了词句过于直白。另外,方文山还借李白醉酒捞月的传说,写尽童年的天真、活泼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方文山的歌词中,月亮也寄托着无限深情,朦胧的月光营造了一个浪漫的爱情世界。方文山将洁白明亮的月与爱情最纯真的本质相联系,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期待与执着追求。

正如月亮的圆缺一般,月色下所发生的也不会总是美满的故事。洁白明亮的月光同时也是清幽、凄冷的,月亮的盈亏往往总代表着人生的圆满和缺失,因此,月亮也成了人间离恨与相思的旁证。

(二)“雨”意象

“雨”在古代被称为“天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辅时生养”,在古代更是被视为上天对人间的恩赐。因此,“雨”在中国古代具有多重审美意蕴,其流动多变的特性更是让它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文人创作时最偏爱的意象之一。

从先秦民歌开始,我国涉及到“雨”的名词佳句就层出不穷,文人们常爱用“雨”来抒发内心情感。

春雨滋润万物,带来了生命和成长,是希望的象征。晏殊的《蝶恋花》和柳永《木兰花慢》词都表达了对春雨的无限赞美和喜爱。

方文山在《青花瓷》中以一个“惹”字,将“我惹了你”和“芭蕉惹骤雨”、“门环引铜绿”进行类比,用自然现象来形容“我们”之间感情发生的必然性,灵动俏皮中透露出无限深情。

同样是在《青花瓷》中,方文山还用蒙蒙烟雨传达了无限的希望。正如青花瓷要等一场烟雨才能完成制作,我也在等远方的你来到我身边,来完成这一场爱恋。天色呈青,雨即将落下,而我的等待也即将等来一个美好的解答。

(三)“杨柳”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许多意象因谐音而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从而产生了深刻的内涵,“杨柳”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因“柳”发音近似于“留”,且“丝”发音同“思”,杨柳这一意象就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和相思之情。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自此之后,杨柳就在文人笔下成为了离别的化身。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都是借柳枝表达离愁别绪的代表之作。而柳永的《雨铃霖》则更是借愁景写悲情、以杨柳赠别的千古佳作。

诗人们代代相传,创造性地赋予了柳树深刻的意蕴并不断将其深化,将离人凄楚不舍、孤独迷茫的情感,借用柳树这一特殊意象充分、真切地表达出来,从而营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娘子》的一开始就十分直接了当地描绘了一幅折柳盼归图,一位每日折柳枝,痴心期盼丈夫早日归来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悲苦离愁的情绪扑面而来。 而后歌词中则更是以“红豆”这一意象和“杨柳”相呼应,站在“相公”的角度表达了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思妇游子两相呼应,更添离愁。

方文山化用前人诗句却又不拘泥于前人,把柳絮和飞雪作比,表达出“柳絮似雪却又终究不是雪,就像过往的回忆再美好也终究不再是现实,已经再也无法找回了”的内涵,揭示出物是人非、韶光易逝的心酸与无奈之感。

种种古典意象,营造出一个个或浪漫、或凄凉、或活泼、或悲苦的意境氛围,构成了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的文字世界。同时也将中国古代文化通过流行音乐的方式进行传承,让那些逐渐被人们遗忘的诗歌重又流传开来。

四、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抒情效果

在方文山的众多作品中,当属《东风破》最为成功,2003年此曲一经推出,大获成功,震动乐坛。其古色古香的歌词内容,结合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的配乐,无不营造出一种来自民族的古典气氛。可以说,《东风破》是一道区分“中国风”歌曲和流行歌曲的分水岭。在此之后的《青花瓷》《兰亭序》《菊花台》《烟花易冷》等一经发表,也都受到了各界广泛好评。

《东风破》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第一首在词、曲、编曲上最为完整的中国风歌曲代表作”,是“从词到曲都是扎扎实实、如假包换的中国风歌曲”,更是因为其歌词中婉约而又深刻的抒情效果,引起了听众及读者的强烈共鸣。方文山用“一盏离愁”、“一壶漂泊”、“一曲东风破”塑造了一个唐诗宋词的世界,把听众和读者瞬间带回到那个古典的时空中去,营造出了一种伤感的氛围,将作者心中的离愁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青花瓷》《兰亭序》《菊花台》等作品中,方文山也同样利用多重古典意象,将胸中的情意完完全全地抒发出来。与此同时,这些在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给听众和读者以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的确在中国流行音乐市场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其大胆地将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向中国、乃至世界的年轻一代宣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不能不称之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别样继承与创新。

然而在流行音乐市场对方文山交口称赞,甚至出现了不少模仿者的同时,也有许多古典诗词爱好者,甚至是一些专业学者对方文山提出了质疑,认为他的歌词“语言空乏、词藻华丽、盲目堆砌意象却有形无实”。而翻阅方文山大部分的“中国风”歌词会发现,其作品的确有过分追求诗意,撷取意象泛滥成灾的现象。

五、小结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为中国歌坛的歌词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其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意蕴与现代歌词创作结合起来,独树一帜,引领了中国歌坛的新的创作潮流,并把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化以别样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别样传承与发展。

古典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作者以意象营造出一种意境,从而借此抒情言志,把古典意象运用到现代歌词的创作中来,以此加强现代读者、听众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和文化共鸣,是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创作的成功之处。

方文山歌词中的古典意象,大都有迹可循,或直接引用,或加以改造后化用。而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对前人诗词的引用或改造也是极为常见的,因此,一个词语或意象,总能寻根溯源找到其使用的根本和源头。在欣赏现代歌词的同时,对其中的古典意象进行溯源,探究其来历,是对古代文学的一种学习与继承。

歌词中对古典意象的引用是为了抒情,一首歌词只有达到好的抒情效果才能打动人心并得以广泛流传,但方文山的一部分“中国风”歌词却并没有能够达到理想的抒情效果。

由此可见,在对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进行研究时,我们不能一味地赞扬或是批判,而应该要站在客观的角度,理性地对其进行分析评价。褒奖、传播其中可取之处,借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而对于其中不尽如人意的部分,也要用清醒的态度来面对,并在传播、学习过程中尽量避免。

[1]方文山.《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作家出版社,2008.

[2]方文山.《中国风——歌词里的文字游戏》.接力出版社,2008.

[3]邵东平.《“中国风”歌曲与古典诗词》.长沙理工大学,2014.

[4]姜葵、骆海辉.《从李白到方文山:明月意象的心灵书写与视觉崇拜》,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一期.

[5]史桂萍.《当代流行歌曲词风古曲化新探》,艺术评论,2008年11月版.

[6]黄彩萍.《返回古典与文化乡愁——方文山歌词的文化阐释》,鄂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5卷第6期.

猜你喜欢
方文山古典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意象、形神
爱尚传媒打造大型诗词音乐综艺 周杰伦方文山加盟
怎样读古典诗词?
周杰伦的御用词人方文山:我的人生数学题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马未都与方文山的“青花瓷”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