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
摘要:观光农业具有“农游合一”的性质,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我国的观光农业从兴起至今已有近30年的时间,全国各地也建设了为数众多的观光农业园区。但是各地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缺乏地域特色,形成“千园一面”的格局。为尝试提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具有指导意义的开发建设模式,通过2个农业园区设计案例进行探索,得出以“特色自然因子+特色人文符号+特色产品+特色服务体验”的地域特色观光农业与园区建设模式。
关键词:地域特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初探
1从案例看区域特色观光农业的基本特点
目前比较著名特色农业观光区有美国纳帕溪谷、日本水上町、寿光生态农业观光园3个园区,在园区建设上具备以下特点:具备一定的规模,突出该地区特色的自然风貌,将当地特色文化符号融入到园区中,突出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提供特色服务。
2区域特色观光农业规划原则与表现手法
2.1区域特色观光农业的规划原则
2.1.1因地制宜,营建地域特色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过渡,并衍生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产业——观光农业,具有地域性特征与季节性特征。在观光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本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自然条件以及相应的农业资源,经过科学论证,在保证农业高效发展的同时,突出本地区的自然及人文特色;同时也应当考虑到周边旅游市场的经济发展水平,自身的区位条件和环境承载力以及相应的交通条件和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等问题。根据当地的农业生态景观特点和旅游市场对观光农业的需求设定景观布局。
2.1.2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原则。观光农业的收入由2部分组成:一是农业产业所取得的收入;二是开展农业旅游取得的收入。其旅游观光的功能是以农业生产为载体的,缺少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业园区将失去其发展的重要支撑;缺少观光项目的农业园区也将失去其吸引游客、拓展市场的能力。因此,依托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特色项目尤为必要。
2.1.3多重效益并重原则。效益的实现是产业发展的根本,观光农业做为一种新兴产业,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一基本规律。经济效益实现虽然不是产业发展全部的意义,却是衡量其发展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经济效益实现的具体情况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及产业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观光农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市场的需求之上,尤其是观光农业园区内部涉及休闲、观光等旅游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除此之外,其社会效益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城市压力等方面,同时,其对传统农耕文化和民风民俗的宣传展示也对教育新生代起了重要作用。作为开发者更应该看到的是,观光农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能否让整个地区的环境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这是一个观光农业园区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照顾到经济、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的效益,才能保证其更好的发展。
2.1.4科学性原则。在园区的整体规划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划程序,符合国家相应的规范要求。在项目规划之初应进行广泛而周密的市场调研,了解市场的需求,确定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了解游客市场,以确定园区发展的规模,以及相应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设置。在园区的内部规划过程中,功能分区与景观节点及游览线路的设置应科学合理,在园区整体的景点布置上应做到点、线、面相结合。
2.2区域与特色农业表现手法
2.2.1地域特色的自然因子的表现。遵从地域的气候,受不同气候类型影响,各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极大,其生产生活方式所具有的地域特征也十分显著。遵从地域的气候类型,发展最适宜本地区的观光农业项目,是保证项目地域特色建设成功的根本。
利用原始地形地貌,善用地利。在观光农业园区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顺应自然原始的地形地貌,既可以降低土方工程施工费用,又可以使整个园区尽显乡土本色。保护地域乡土植被,突出对本区域内的植被保护。在观光农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注意乡土植物的保护与运用,对于突出园区的地域特色有重要作用。合理控制水文水情,因气候的差异,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差别很大,造成了不同区域的水文水情的不同。在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合理地控制一个地区的水文、水情,既是园区特色建设的需要,更是生态环境平衡的需要。
2.2.2地域特色中人文因子的表现。地域特色中的人文因子主要有物质和非物质2个层面的内容。物质层面的内容包括:人文景观、建筑样式及材料、传统手工艺产品、饮食习惯、服饰特征等方面内容。非物质层面的內容包括:宗教信仰、节事庆典、家庭生活、民俗习惯、礼仪制度、历史文化等方面内容。非物质层面的挖掘与利用,需要注重以下问题:①尊重宗教信仰。在观光农业园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有意识地保留挖掘这些文化因子,对于丰富园区的地域文化有重要作用。②保持当地的物质与非物质的符号,即传统民风民俗。民风民俗主要包括一个地区的节事活动、饮食习惯、服饰式样、家庭生活、艺术、布局、礼仪等各个方面,以突出地方的“名片”。
3案例分析以陕西大荔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为例
3.1园区的基本概况
大荔县地处关中平原的东部,位于黄河、洛河、渭河3条河流相交处。大荔极具地利之便,其南邻潼关县、华阴县、化县,西靠蒲城县、渭南临渭区,北接澄城县、合阳县,东望山西永济,从古至今都是交通要冲。
陕西大荔沙苑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大荔县南部,官池镇东部,洛河南岸、渭河北岸。西与国家级科技产业园区毗邻,东、南、北部均为农作物种植区。距科技工业园320m,距202省道大约2500m,距离县政府所在地城关镇大约8200m。项目区位于大荔县官池镇西里村占地110hm2,东部边界到西部边界宽度将近1000m,南北边界相距约1100m。
3.1.1园区用地现状。大荔沙苑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我国最大的平原沙漠区——大荔沙苑地区,是陕西省认定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区域范围内地形平缓,高差3m左右,属渭河二级阶地。项目区周边闲置的6667余hm2国有土地为其备足了后续发展空间。项目区西邻国家级科技园区——大荔科技产业园。
3.1.2园区的自然条件分析。①地形地貌:大荔县整体地势北部高南部低,呈阶梯状下降,全县最高处北白池海拔533.5m,最低处黄河滩海拔330m。大荔县为渭河断陷地堑构造地质,其特征是:北部为台塬;中部洛灌区地形成阶梯状,南部沙苑区和东部黄河滩区地形平坦。项目园区位于南部沙苑区。②气象条件:大荔县的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集中于夏秋两季。关中东部地区中大荔县降水最少,年均降雨量只有534.3mm。年降雨量受大陆季风影响变化较大。6~9月降雨量占59.9%~60.3%,而10月~翌年2月仅占17.5%~17.8%。③水文条件:大荔县的地表径流深度平均值约10mm,流量在0.29m3/s左右,其稀少的数量和微小的水量没有利用价值。项目区所在的沙苑区地势平坦,为不产流区,基本上没有天然的地表径流。④工程地质:项目区域地表为湿陷性黄土,其湿陷等级为二级,地基承载力为10t/m2。由于地层结构的原因,在地下松散的土壤及岩层中,地下水呈上下双层或多层分布。区内地下水主要依靠大气降水、河水侧渗、灌溉水下渗补给。
3.2园区发展的优势条件与不利因素
3.2.1优势条件。①品牌效应:大荔县拥有特色农业资源,其设施农业的水平较高,且面积达到1.2万hm2,已经形成产业规模。大荔县畜牧业产品和绿色农产品也已经具有品牌效应。在大荔县投资农业观光园区,对于促进园区及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有大的促进,有利于园区发展更快进入正轨。②资源丰富:大荔县的建设用地资源十分宽裕,境内大量的沙荒地、河滩地都可以作为建筑用地使用。项目区所在的沙苑区有6667余hm2国有林地和沙地,可为项目后期发展提供更多土地,且土地转让手续灵活简便,利于大规模建设开发。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活动有充足的地下水资源和光热资源作保障。区内名特优物产丰富,农业产品品质优良,是陕西乃至西北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③区位优势明显:大荔县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多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13年西安——大同高铁通车,从此大荔距离西安只需半小时车程。高速便捷的公路、铁路交通利于农产品的运输及各地游客的往来。④大荔县的政策优势:“十二五”期间,对于前来大荔投资的企业,大荔县给予了极大的政策倾斜,简化相应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在土地、税收方面都给予大量的优惠政策。
3.2.2不利因素。①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项目区周边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配套的道路、供水、电力等设施均按照农村标准建设,有待完善提高。整个项目区周边仍以农村经济为主导的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发育程度较低。②农业旅游品牌尚未形成:园区生态环境良好,景观要素多样,但是开发的力度不够,尚未形成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虽地下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园区地处平原沙漠地带,年际蒸发量较大,因此园区发展仍然面临缺水问题。
3.3园区的总体定位
园区设立了以高效农业为基础、以旅游观光为支撑、协调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定位。在农业方面以陕西大荔沙苑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中心,发展绿色有机果蔬种植、生态休闲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服务,将建设成陕西一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对外展示开放型循环农业的窗口。在观光方面,着重塑造其渭北特色,把陕西大荔沙苑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成为向中西部乃至全国展现陕西渭北文化、渭北风情的窗口。在规划上,发展高效园艺种植业、绿色生态养殖业、特色农产品加工配送业、农业创意博览业,从产业层面,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3.4园区具体规划
3.4.1园区占地106.67hm2。包括6个主要功能区:园区总体呈“一心一带五区”的规划格局。在主干道两侧以渭北风格为主题规划园林景观带,做为园区绿化、美化的重點工作。园区内设立7个区:①中心管理区0.67hm2;②胡萝卜加工区3.33hm2;③特色果树种植区66.67hm2,含果品采摘、沙苑文化休闲区3.33hm2,渭北文化展示区1.67hm2,渭北农家院1.67hm2;④生态养殖区3.33hm2;⑤设施农业区16.67hm2;⑥油用牡丹种植区20hm2。
3.4.2园区地域特色建设规划。(1)自然地域特色建设:充分利用大荔沙苑地区平原沙漠区的环境特点,建设沙漠景观,营造沙漠绿洲休闲项目,供游客休闲、娱乐。在园区的农业发展方面,种植能够适宜当地气候和降水条件稳产高产的优质果蔬品种。(2)人文地域特色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区划:①沙苑文化休闲区:规划面积3.33hm2。②建知青文化展示:部分还原当年知青的劳动场景和生活场景,展示历史照片、历史旧物,还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当年知青的艰苦劳动,趣味活动有如:知青主题写真等。③沙苑农场项目:在本区游客不仅可以亲身体验农业生产乐趣,并且可以认领自己的土地种植作物,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本项目农耕文化体验区包括劳动竞赛、家庭菜地认领、农活体验、自助采摘体验等。④沙苑文化艺术体验区:依托大荔沙苑自古风景秀美,人文气息浓厚,历史上是唐文化的重要承载地的历史条件建立,开展沙雕展示、沙雕体验、沙漠摄影采风等项目。⑤渭北文化展示区:规划面积1.67hm2。建设渭北文化展览馆、文化广场。渭北文化展览馆展示农耕农具实物、图片、饮食文化图片、渭北民间文化图片等。文化广场是举办渭北民俗文化活动的室外场地,本区主要内容包括:农耕农具展示、渭北饮食展示、民间手工艺品展示3个部分。渭北饮食展区:发展如手工豆腐、礼馍、渭北手撕面、八大碗等传统风味的民间食品,突出陕北味道。民间手工艺品展示:发展如织布、传统纺线、弹棉花、皮影、布艺、剪纸等,既有艺术品的观赏性又具备生活用品使用功能的手工艺品。建筑及装饰建有传统渭北风格的农家院,游客可在其中享受田园生活。在园区主干道两侧营造的渭北文化观光带,通过设置景观小品、照明灯具、历史遗物进行装饰,以当地的乡土植物为主进行绿化,突出地域特色。
4结语
具有地域特色的观光农业的建设模式有以下特点:自然因子、特色人文符号、特色产品、特色服务体验,已达到突出地域特色,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达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的目标。
(收稿: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