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野下陕茶复兴战略规划

2017-07-14 19:52刘蕊杨晨薛雨彤
神州·下旬刊 2017年2期

刘蕊+杨晨+薛雨彤

摘要:中国茶及茶文化曾借丝路风靡全球,丝茶之路中的陕茶又是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支点之一。“泾渭茯茶”采用多元化策略,成功复兴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其他陕茶文化仍被丝路黄沙湮没,亟待解救。本文将在“一带一路”大环境下为包括茯茶在内的陕茶发展带来的意义作出合理构想。

关键词:泾阳茯茶;一带一路;茶马古道

一、泾阳茯茶辉煌与衰落的变迁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长久以来有着饮茶文化。但茶具体起源于哪个时期到现在依然是人们一直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一般认为: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茯茶,自古以来作为“边销茶”的一种,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特需商品。在古老茯茶的发展演变历史中,因其顺着丝绸之路,可销往俄国、西番、波斯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因而被誉为“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丝绸之路的‘黑黄金”。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地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民族,因日常生活缺少蔬菜水果,而茯砖正好具有便于携带、运输和储藏,又兼具消食解腻等特点,因而成为重要的补充和代替品。

泾阳茯砖茶的最早起源地,顾名思义,即陕西泾阳,这一观点已得到国内外茯砖茶研究者的一致认同。而其最早出现时间,则众说纷纭,具体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茯茶(散茶)在陕西泾阳的出现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茯砖茶形成及定型则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前后,贾洪信、侯凯东、梁艳等研究者认同茯砖茶在公元1368年问世。第二种观点,胡志远、徐志云、黄婧等研究者则认为茯砖茶问世于1860年前后,清朝咸丰年间,认为最初的茯砖茶是由湖南安化生产的黑毛茶经人工踩压成蔑篓大包,再运往陕西泾阳加工成砖形,故旧时又称 “泾阳砖”。第三种观点是认同黑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初,但茯砖茶具体起源时间待考证。黄怀生和田杰通过研究《明史·茶法》, 认为黑茶生产始于十六世纪初。段莹等在《黑茶制造技术理论发展概况》一文中指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黑茶”两字是公元1524年,明朝嘉靖三年,明御使陈讲疏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由此也认定黑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初。黄浩、李适、陈晓阳等研究者认同黑茶起源于十六世纪初,而茯砖茶具体起源何时还有待考证。无论三种观点有何分歧,我们可以确信的是,茯砖茶在茶马古道商业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而经过丝绸之路的传播,沿途各国对茯砖茶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茯砖茶同丝绸、瓷器、香料、马匹一样成为中国大宗的出口品,是边销茶中销量最大、销售地域最广的一个品种茶。清代时,“泾阳砖”号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颇为盛行。茯茶商人从水路或陆路运到秦地的径阳,压制成泾阳砖包装成封运载到兰州,穿越河西走廊一带的戈壁滩大漠运至西域地区。当时泾阳茯茶十分抢手,确为“丝绸之路上的黑黄金。”

泾阳茯茶的兴盛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历代制茶人不懈努力,促使制茶工艺不断完善的结果。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泾阳茯砖茶甚至远销俄属各处,其中以“天泰”、“德恒”等牌号最为驰名。而今,自20世纪以来茯茶渐渐衰落,从一流的对外少数民族贸易的必备茶种渐沦为二流茶品。自武汉沦陷后,由于战争的影响,交通阻塞,大多经营此业的商家也不得不停业。

二、泾阳茯茶独特的复兴价值

一是降脂减肥功能,茯砖茶各部位对PPARα、PPARδ有激活作用,对FXR有抑制作用,意味着其有着多条降脂途径,降脂减肥功能较强,有望开发成天然的降脂药物。[1]

二是抗氧化延缓衰老功能,茯砖茶既富含有丰富抗氧化物质和儿茶类素、茶色素、黄酮类、维生素C、E等,还含有大量具抗氧化作用的微量元素如锌、錳、铜等,能够延缓细胞的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功能。[2]

三是增強免疫力、抗癌功能,试验发现冠突散囊菌具有抗肿瘤细胞活性。来自真菌多糖的主链通常具有99%到100%的肿瘤抑制率,而其他类型的真菌多糖仅有l0%到40%的肿瘤抑制率。[3]由此可见,饮用泾阳茯茶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肿瘤细胞、提前预防癌症的功效。

三、泾阳茯茶借助一带一路的复兴举措

泾阳茯茶在中国古代的茶马古道上之所以如此畅销,正是因为当时丝绸之路上来往的茶商打开了知名度、满足了青藏地区少数民族的需求。而现在虽然世界约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地区人口有饮茶的习惯,中国却不是茶叶出口强国,原因就在于不少主销国对中国各类茶的保健作用缺乏真正的了解,以致尚未形成消费热。而国内的企业因对各国茶叶消费习俗和市场需求研究不深,尚未完全掌握开拓市场的主动权。

要改变这种状况,打开国际市场,推动我国茶叶出口方式与国际接轨就要一方面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及欧盟、非盟、美国、俄罗斯等主要茶叶消费国和茶叶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强我国茶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形式多样的展销会、博览会、研讨会、文化节,组织赴重点主销国家地区开展交流推销活动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4]泾阳茯茶即可以通过茯茶小镇的宣传影片和茶马古道相关的体验活动吸引国外消费者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举办现代茯砖茶展销会、茯茶体验文化节和泾阳茯茶发展史研讨会来构建全方位完善的茯茶贸易网络。从而让包括泾阳茯茶在内的中国茶叶在海外打出名声,让世界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茯茶工艺这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陕西茶工祖祖辈辈相处的重要工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和情感。希望能够让包括茯茶在内的陕茶走出陕西、走向世界的心情能得到众多饮茶者的响应。陕茶和茯茶确实潜力巨大,应该打破现状、打开向省外乃至海外的众多销路来让世界感受泾阳茯茶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彭晓赟、赵运林、何小书、雷存喜、刘石泉、周晓梅、董萌、胡治远:《茯砖茶茶叶品质和保健功能的研究概况》,《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年第20卷第4期。

[2]萧伟祥、王根、王勇、张相发、丁文璋、钟瑾、刘存玲、佘传芳:《天然食用茶黄色素与茶绿色素的研究》,《茶业科学》,1994年第14卷第1期。

[3]邓放明、龚淑莉、杨伟丽:《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生物活性高通量筛选试验》,《食品与机械》,2007年第23卷第6期。

[4]黄勇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走好“茶叶之路”》,《广东茶叶》2015年第6期。

作者简介:

刘蕊(1996.06.11)女,民族:汉,籍贯:陕西省延安市,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历史学,单位:西北大学;

杨晨(1996.02.23)女,民族:汉,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学历:本科生,研究方向:历史学,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北大学;

薛雨彤(1996.02.27)女,民族:汉,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学历:本科生,研究方向:历史学,单位:陕西省西北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