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教学中探究的“问题”

2017-07-14 04:24张宏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探究

张宏军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以“问题”为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设置好问题情境,提供探究问题的空间,还要把握探究问题的“度”。

关键词:阅读教学 探究 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在探究环节的过程中,“问题”是教与学的载体,教师要在探究问题的设置上细心琢磨,认真思考。

一、引导自主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的能力

我常常的做法是: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给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针对课文的字、词、句、段、标点、修辞、写作技巧等内容提出至少两个问题,并初步思考答案。进入课堂教学后,每个学生先在小组内宣读自己的问题(每组八名同学,小组的划分有意识地将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进行搭配,因此不至于出现小组之间太大的差距)。并将自己思考的初步答案讲出来供其他组员思考。要求组内解决一部分,然后将有一定难度、深度或小组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到班级进行讨论。

我在教郦道元的《三峡》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首先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再经过小组讨论,上交问题。结果全班共提出了二十几个问题,诸如:1、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话属实吗?2、郦道元到底有没有到过三峡?3、“素湍绿潭”怎么能够出现倒影呢?……当学生提出这么多问题后,我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先解决了基础知识方面的困难,并通过合作讨论当堂解决一部分问题。而另一部分解决不了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则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图书馆、或上网查找信息等方式来解决。最后,再把这些问题汇集到课堂进行讨论和交流。结果,有的同学通过上网向同学们介绍:郦道元酷爱自然,一生跋涉山川,他不仅到过三峡,而且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有的同学说:通过进图书馆知道了“互文”和“并提”的知识,像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可以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重岩叠嶂,隐天蔽曰”可以理解为“重叠岩嶂,隐蔽天日”等。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不仅掌握了应掌握的知识,而且还扩大了眼界,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情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好的问题情境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它更容易引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兴趣,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可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而不是已有的问题中去探究,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例如,在教《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我把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再设置“为什么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与诗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境遇完全不同”的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朗读诗歌,回答: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郭沫若先生的笔误吗?其根据是什么?学生在整体感知诗歌并参照一定的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就会领悟到原来这是作者故意为之,目的就是寄寓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在这一情境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被激活了,有的同学还提出诸如“为什么只写‘天上的街市,而不写‘地上的街市?”“为什么诗中的人物是牛郎织女,而不是其他人?”等一系列看似简单却能深化主题的问题。

三、提供探究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勇于探索

学生通常发现问题总是从间接知识中发现的,而问题需要直接经验的验证,这时教师就应该提供给学生探究问题的空间。教学中,学生提出的疑问,我从不立刻告诉答案,也不告诉他们现成的结论,而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尽量亲身验证问题。

曾经我在教《夏》时,在临近课堂尾声,仍有几个同学紧锁愁眉问我:“作者是怎样把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气氛写出来的?”听后,我没有急于作答,而是建议他们去学校图书馆或上网找来相关材料:一份是唐诗《山亭夏日》及译文,一份是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引导他们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三个作品中不同夏天的特点:《山亭夏日》中的夏天是幽美、寧静、飘香的,而《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夏天则“处处干燥、处处憋闷、处处烫手”。这两个夏天与文中“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又大不相同。然后我又追问学生:为什么三个夏天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学生经过一番比较后一语道破:“因为它们所描写的景物是不同的,它们都突出描写了能体现各自特点的事物。”

因此,课堂里的知识远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一切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去收集事实材料,证实他们的假设和观点,哪怕是幼稚的、可笑的假设或观点。

四、教师要把握好探究问题的“度”

教师要把握好探究问题的“度”,即:重视深度,把握难度,关注参与度。

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设计好一个问题,形成课堂的中心问题,这很重要,但千万不能忽视“穷根究底”。有时候,由于学生生活阅历不深等原因对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往往说不清、说不透,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地“点”一下,“引”一下。绝不能因为要放手让学生“研究研究”,而使学习停留在浅层次的问答上。有时,教师还需要在重点、难点上做一下拓展。如在教《狼》一文时,我除了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弄清狼的本性外,还帮他们弄明白了一个道理:狼再狡猾也没有人聪明。在这同时,我还顺带提出问题:狼真的一无是处吗?我播放了有关狼的录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狼的其它方面,注意培养他们的大生物观,改变他们狭隘的是非观。我让他们看了一段关于“狼逐食鹿群中的病鹿,从而保持鹿群平衡发展”的文字。同学们这才知道狼在大自然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它是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的重难点,适当补充一些资料,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有深度,就一味地挖难挖深,而是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把握好探究问题的难度。既要重视深度,又要把握难度,才不失为一节好课。

另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积极运用多元评价手段,调动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究,这当中,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和微笑,都足以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问题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