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响学生外语学习的诸因素中,学习习惯的作用最为突出。其作用最现实、最本质、最关键。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自觉记忆”、“背诵实践”、“独立思考”和“有疑必问”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做好“先入为主”、“思想到位”、“持久强化”和“营造氛围”等突破性工作。
【关键词】习惯 学习习惯 突出 强化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自然也涵盖了这一点。
一、学习习惯对外语学习的突出作用
身体力行了多年的外语教学工作,加上对历届毕业班外语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使我深深感到影响外语学习的诸因素中,学习习惯的影响最为突出。日常教学的每一天都应注重对学生良好外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学班中都有一部分学习效果不太理想的学生,有时甚至两极分化严重,对整体教学十分不利。而这些所谓的外语“差生”,又有一个共同的呼声——“我知道外语很重要,我很想学好它,可惜无从入手、入不了门”。这“无从下手”实际上是未能养成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更谈不上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外语学习方法,是老师“严格训练”这张“网”下的漏网之“鱼”。
调查发现,他们刚刚接触外语时,觉得“好玩儿”、“好学”,成绩也说得过去,有的甚至还热衷过一段时间,但因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觉记忆词汇、表演对话、背诵好的课文段落、有疑必问等),从“轻松好玩”到“勉强维持”,继而自发地形成“应付官差”的不良习惯。一段时间后便不觉地“吃力”、“落伍”了。随着学习的深入,愈加“不适”起来。他们大都未入初二已有“感觉”,初二时明显“发病”,到初三时大有“病入膏肓”之感。但迫于家庭、社会诸多方面的压力,又不得不学。于是,只能终日“忍在”课堂上,听那似懂非懂的“天书”,在“痛苦”中“艰难度日”,他们在心理上、乃至行动上,对外语“望而却步”、“知难而退”,畏之如虎,视之如心病,甚至破罐破摔,给毕业后的深造乃至走向社会和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更重要的是“教学”,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如何学,如何科学地学,如何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具有永久性指导意义又能不断完善的学习思路——归根结底一句话“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才不是空中楼阁,才不是“授之以猎物”,而是“授之以猎枪”;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不是“输血”而是“造血”,使之受益终生。
调查发现那些外语学得较好的学生,都有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都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外语学习方法。而工作、生活中能很好地继续深造、能够灵活运用于相关领域者,无不具有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不仅如此。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不仅能使学生初中阶段的外语学有所成,更重要的是它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深造乃至走向社会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极其重要的、深远的积极影响。《大纲》也明确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良好的习惯乃是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二、良好外语学习习惯的突出表现
学生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不仅表现为常规的“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先审题,后做答”;“先作业,后检查”等,在外语学习方面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觉、言动记忆词汇的习惯。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新形势下要求学生掌握大量词汇,仅靠“趣记”、“巧记”等“窍门儿”还不够。绝大多数词汇还需靠毅力去背记。许多变形更是如此。新教材在教法上更注重“任务型”的情景运用,这就更需要学生将词汇烂熟于心、脱口而出。而非根据“巧法”、“窍门儿”从“库中”“搜索”“提取”出来再用。尽管许多记忆术可以帮助我们记忆,但整体上讲记忆词汇仍是一项枯燥的活动,没有毅力的是不行的,必须养成主动、自觉记忆词汇的习惯,否则不可能学好外语。
第二是背诵好的课文段落、积极参加语言运用的习惯。新教材强调听说领先,提倡“任务型”情景运用,而且对书面表达也有较高要求。这就要求学生积极操练、表演并背诵好的段落。这些仅靠兴趣的驱动是不可能持久的。必须养成背诵积累的习惯,进而“厚积而薄发”地运用到真实情景的交际和表达中。
第三是独立思考、独立做答的习惯。与其它学科相比外语学习受这一习惯的影响更大。英语测试或做答很容易使部分学生养成“走捷径”(抄袭)的不良习惯。若不加强习惯的正确培养,将使这批学生有意无意地拾起“抄”这一“保护伞”——在入门之前已作了“抄袭度日”的俘虏,班中所谓的“差生”主要是固此而生。
第四是有疑必问的习惯。英语知识十分零散、细碎,而且许多方面不可能一两次就使学生真正掌握,在多练的同时必须注意有疑必问、点滴积累。可以问老师、问同学,也可以“问”书、“问”字典、“问”电脑等。《标准》对二级课程目标的总体描述中有“主动请教”这一提法。
三、培养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的养成性工作
一是及早着手、“先入为主”。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教学中的“第一次”非常重要(如第一次与全体同学见面、第一节课、第一次测验、第一次专项练习等),第一次就要提出要求,立下规矩,指明方法。告诉他们要养成哪些良好习惯,防止或摒弃哪些不良习惯。如第一次上正课时要着重强调《课堂常规》的某几点,同时提出本学科听讲的特殊要求;第一次小测验,就提出考场规则;第一次专项练习时,就提出进行本项练习的正确习惯与方法(如听力训练时先看题,后听录音;完形填空,要通阅全文后再做答等)。良习先入,使不良习惯找不到市场,为以后的强化工作奠定基础。切不可等坏习惯形成,再花成倍的力量去改正。
二是思想工作“在先也在后”。所谓“在先”是指在强化训练之前,通过教育提高认识,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这种习惯而不要养成那种习惯,让其“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激发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欲望,使其自觉做到“我要干”、“我要学”;而非“要我干”、“要我学”。
所谓“在后”是指培养习惯要“拘以小节”。偶尔抄一次作业、作一次弊也不放松思想教育。对其批评,令其自我批评。对其极小的进步也要予以恰当的肯定与表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是打持久战。习惯的形成是要使在大脑皮层上建立起的暂时神经联系稳固下来,是通过训练不断强化的结果。因此培养习惯,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反复强化,反复训练,持久地严格要求。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學习习惯的关键所在。为此可制定一些制度并严格检查、督促执行。例如,为培养其“自觉、主动记忆词汇”的习惯,用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听写指定记忆范围内的词汇并简评;为培养“背诵”的习惯,可以每班分几个小组,限时背诵,分组逐级检查、督促,轮流分组表演;为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做答”的习惯,可提前进行针对性教育,形成共识,并制定具体规章,客观上有意控制环境、条件(如巧妙安排座次等),使学生从思想上“想通”,行动上“抄不通”。
四是创造良好的集体教育环境。良好的“班级性格”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完善,通过集体教育,形成人人自我约束、自觉发展,人人相互约束、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氛围。用集体“熔炉”创造出“大气候”来抵制不良习惯的影响,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完善。
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影响学生外语学习的诸因素中,学习习惯的作用最为突出。其作用最现实、最本质、最关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自觉记忆”、“背诵实践”、“独立思考”和“有疑必问”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做好“先入为主”、“思想到位”、“持久强化”和“营造氛围”等突破性工作,让学生在良好学习习惯的驱动下,掌握和驾驭英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2]张连仲.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1,(3):8.
[3]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作者简介:李晓云(1976.9-),女,汉族,黑龙江海林人,中学英语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