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交媒体新闻素材再生产模式与影响分析

2017-07-14 09:27胡沈明许可
新闻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

胡沈明+许可

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用户新闻消费习惯。UGC生产模式将成为未来社交媒体平台信息生产的主导模式,而PGC将逐步沦为信息初始原料提供者。这样的发展趋势会导致信息传播出现混乱局面,《论社交媒体新闻素材再生产模式与影响分析》一文给出了答案。

本期的另外一篇论文,以《人民日报》的微信订阅号作为样本,从内容、形式、推广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

【内容提要】社交媒体主要有两种信息生产模式,分别为UGC和PGC。用户通过这两种信息生产模式将新闻素材再次加工、传播,其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对新闻素材再生产模式的梳理,发现其中的问题及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社交媒体时代 社交媒体 新闻素材再生产

目前,社交媒体平台主要以UGC、PGC两种信息生产模式进行内容生产。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用户新闻消费习惯。UGC生产模式将成为未来社交媒体平台信息生产的主导模式,而PGC将逐步沦为信息初始原料提供者。这样的发展趋势会导致信息传播出现混乱局面。反思新闻素材的再生产模式,对于认清新闻再生产中UGC和PGC的关系形成及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一、社交媒体新闻素材加工的三个阶段

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媒体内容生产由职业从业人员完成,其内容生产具有专业属性;社交媒体的内容生产则主要是大众基于社会交往而形成的内容生产,其内容生产带有一定的本能性。目前,媒体已进入以社交为核心特征的自媒体时代,用户生成内容(UGC)和专业生产者生产内容(PGC)并存。对于新闻素材的加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看不到起点也看不到终点的循环往复的过程。UGC与PGC交叉出现,各有侧重。总体来看,目前新闻素材的加工经历了从UGC到PGC,再至UGC为主导的生产模式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与关系的建构都分别占有不同的分量。纵观目前社交媒体内容生产的发展,PGC生产逐渐沦为新闻素材的提供者,而UGC生产通过对新闻素材的再加工,让普通的用户成为信息市场的主导者和决定者。

1.第一阶段:UGC生产,个体自我存在的表征

目前的社交媒体与以BBS为代表的传统社交媒体时代有所不同,传统社交媒体时代与民众联系性并不强,而如今的社交媒体不仅与自媒体这一概念相关,还与移动相关,媒体已经完全嵌入生活,这就使得普通民众完全能成为信息的第一发布者,成为信息的定义者。如奥运会的相关报道和美国大选的报道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特征,即普通公民的信息报道视角和框架成为信息传播的第一报道框架。社交媒体哲学家贝克莱曾提出“存在即被感知”,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他人的回应是对个体发出信号存在的一种证明,当信号存在的同时,也证明个体的存在。同样,用户在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发布行为就是一种自我表达,当其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其他用户的反馈和互动时,这种自我存在感就会凸显。所以社交媒体用户UGC传播不仅只是自我表达,更是一种自我存在的表征。

2.第二阶段:PGC生产,信息聚合展示权威

虽然社交媒体平台UGC内容弥补了大众传播的内容短缺,但是由于其内容过于分散,这种无规则性内容的传播,无法满足受众对内容专业化的需求。此时就需要更专业的媒体对UGC内容进行整合,将相关内容聚合并从专业化视角报道新闻。例如2016年“雷洋事件”,最先是由帖子《刚为人父的人大硕士,为何一小时内离奇死亡》在知乎上爆出事件,随后《愿以十万赞,换回一公道》让朋友圈刷屏,这两篇文章均源自用户UGC内容生产。随着雷洋案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专业媒体介入事件,对事件内容进行整合。澎湃新闻首先发表文章证实信息真实存在,随后财新网、腾讯、《新京报》等主流媒体陆续参与报道,并在新媒体平台披露事件的详细细节;《人民日报》也随之对事件展开评论;《北京青年报》新媒体平台对事件发生两小时内的逻辑衔接进行梳理,多方面采访,试图为用户还原事件经过。“雷洋事件”是社交媒体UGC内容与PGC内容互相交融报道典型案例。事件从爆料到舆论高潮的经过是:知乎帖子爆料--朋友圈刷屏--主流媒体关注--主流媒体介入报道。其内容从UGC生产到PGC加工,让事件成为舆论焦点。

3.第三阶段:UGC生产,社会关系建构

当新闻事件在PGC内容整合后,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对事件本身舆情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PGC内容之上又衍生了大量的UGC内容。这类再加工的UGC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观点加工,主要是用户对事件的自我观点表达与情感宣泄;另一类是个性化加工,其内容更貼近日常生活,能够贴近用户日常表达习惯,介入用户日常生活。例如,“段子手白岩松解说里约开幕式”“‘洪荒少女傅园慧”“奥运特效天王”“‘国民老公宁泽涛”。这类内容加工可能是有趣的段子,或是GIF动图表情包,无论何种形式,此类UGC内容让更多的用户不仅能够了解事件,更能参与到事件中。当新闻信息从UGC内容爆料,到其基础之上的PGC内容聚合和专业化报道,最后又回到UGC利用PGC新闻素材内容再生产,其主要原因UGC内容能够有利于用户的关系建构。例如,以微博为代表的弱关系传播,用户由于受到信息需求的驱动,通过转发或评论相同的内容,从而建立日渐紧密的关系,实现用户的社会关系建构。

二、自媒体新闻素材再生产模式的社会影响

在UGC为主导的信息生产模式中,用户对于信息传播参与感更强,信息传播实现交互性。但是,随着用户的参与,对内容的去专业化传播,所衍生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1.容易造成网络群体极化

UGC信息生产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呈现,呈现出来更多的是带有个体性,其社会性和公共性较低。纵观2010年“我爸是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2011年“郭美美”事件,2012年的“小悦悦事件”,2013年“秦火火”、“薛蛮子”事件,2014年“钓鱼岛”事件,2015年“南京宝马车”事件等等,都是因为网民们的极端意见表达,让网络舆论场域矛盾频出,事件不断被激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群体极化现象愈发明显。当网民听到与自己意见相悖的声音时,容易造成意见分裂,在微博中这样的现象尤为凸显。例如里约奥运会期间,网友对到底谁才是“国民老公”、“孙杨霍顿”事件等话题展开争论。由于网民对奥运健儿有“偶像崇拜”趋势,他们的非理性判断让意见极端化,从而形成群体极化。这直接导致事件不断有新的舆论高潮爆发,对舆情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新闻真实性的消解

新闻内容在社交媒体上逐渐被视为关系建构的基础和社交桥梁,用户更多的关注新闻内容的趣味性和可社交性,在此种环境之下,对其内容的真实性重视度也随之消解。这就导致“名人‘被死亡”类似的假新闻频频出现。这类新闻被关注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新闻内容的报道对象均为国内外知名人士,其中金庸先生被网传“去世”就不下20次。对于新闻内容主体来说其本身就是话题中心人物,具有高关注度。其次,事件内容容易引发用户情绪波动。用户对内容的情感认同促使他们自我表达,当其表达的内容得到其他用户认同时,有利于社交关系的建构。以上原因促使用户在不确认新闻内容真假的情况下,使假新闻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另外,主流媒体记者开始依赖用户UGC内容的爆料,在无视新闻真实性的情况下,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阅读,提高其自身的关注度,只要是社交媒体热搜内容就直接转发,这也是把关人职责缺失的表现。

3.记者社会存在感下降

首先,在过去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舆论格局时期,传统媒体记者具有舆论监督作用,是社会问题发现者和解决者。其次,信息的传播主要是单向的,对于受众而言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种输入式传播让受众对媒体产生依赖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凸显了传统媒体记者的社会存在感。可是在社交媒體时代,由于信息海量式呈现给用户,用户对信息开始进行选择性阅读,即对信息的“搜索满足”(即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的对信息进行搜索,从而满足内容需求)。这样的阅读方式让传统媒体记者变得被动。而且在社交媒体上言论更为自由,社会问题的披露往往比传统媒体更快更直接,导致传统媒体记者在某种意义上只是社交信息的验证者。受众对记者的需求在逐渐减少,记者的社会存在感从而被降低。

三、后PGC时代信息加工与接收策略

由于社交媒体平台言论自由、监管力度低、信息真实性无法保证,但是其传播速度快、效果强,所以社交媒体平台逐渐成为舆论的发酵地,对舆论有着引导和激发作用。由此可见,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是把“双刃剑”。所以为了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从传统媒体到主流媒体再到用户,都需要分别在渠道、个体介入和消费信息方式上做出改变。

1.渠道聚合

社交媒体内容传播主要体现无规则意识,以用户自己的“搜索满足”从而获取信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特征呈现零散化、无规则化、片面化。所以对于用户来说,要想更全面的了解事件,就需要用户自主搜索、整理信息。由此可见,社交媒体在新闻内容整合方面还是有一定缺陷的。而传统媒体可以将传播渠道聚合,来弥补社交媒体内容传播零散化的缺陷,做到多渠道、多平台传播。这样的传播策略一方面可以发挥出传统媒体在内容上的优势,另一方面融合了新媒体信息交互性和个性化特征。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要清醒的认识到,内容只是传播众多环节之一。传统媒体要以“内容为王”为信息生产导向,以“渠道为王”为手段,最终实现“服务为王”的传播策略。

2.个体介入

社交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大众传播的基本架构,人际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模式。但是由于社交媒体去专业化信息生产模式,对网络环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网络信息传播需要传统媒体的介入。但是由于传统媒体目前的发展受到社交媒体的冲击,其在事件影响力和记者存在感上有所降低,所以需要通过个体介入来突破组织劣势,例如塑造“网红记者”。一方面“网红记者”通过构建个人影响力,可以增加互动、嫁接知识、突出个体来维护组织的存在,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另一方面塑造“网红记者”有助于传统媒体打通新媒体平台进行转型,保持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权威。

3.形成批判力

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逐渐商业化,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其内容不乏低俗化趋势,从而提高转发量和阅读量。“星、性、腥”是目前网络传播内容低俗化的体现,大量未经筛选的内容在社交媒体中广为转发、评论。其真实性也无法审核,导致用户被大量假新闻或者是低俗化新闻内容干扰。所以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受众需要理性消费,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形成批判力,而不是盲目相信网络所有的新闻或舆论。在对新闻素材再生产过程中更要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不发表极端或者偏激的言论,努力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泳、张月朦.互联网内容走向何方?——从UGC、PGC到业余的专业化[J].新闻记者,2016(8).

[2]周善.数据新闻:网站专业生产内容(PGC)的可循之途——四大门户网站的数据新闻实践[J].编辑之友,2014(8).

[3]严三九.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渠道融合发展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7).

作者简介:胡沈明,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许可,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网络事件传播中公众焦点的转移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论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