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削弱母语负迁移影响的口译课程设置

2017-07-14 22:21胡玲玲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课程设置对策

【摘要】笔者在口译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发现,学生在汉英口译过程中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极大。可以说,母语负迁移是造成学生口译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将着眼于探寻削弱母语负迁移影响的有效对策,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完善口译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在实践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译综合能力。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 对策 课程设置

一、引言

“母语迁移”指的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有意无意地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去的现象。若这种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及新技能的掌握起到了积极作用,就称为正迁移,若产生负面影响,则称为负迁移。就汉英口译而言,作为一种双语间的转换活动,母语迁移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由于汉语是母语,学生常常会习惯性地借助汉语的语言规则和思维习惯去试图找到两种语言间的联系,并通过建立这种对等关系来完成翻译。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但问题在于,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两大语言之间在词汇、语法、语篇、习俗、思维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在翻译中往往并不能直接实现对等转换。若不了解或忽略了这些差别,就势必会导致母语负迁移的产生,出现错译、误译、语用失误等,影响交际效果。此外,学生毕竟不是专家译员,其口译能力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欠缺,因而其在口译过程中更有可能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鉴于此,探寻母语负迁移的有效对策并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非常必要。

二、母语负迁移的总体对策

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已对汉英口译中母语负迁移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归根结底,产生母语负迁移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思维模式的定式、语言能力的欠缺。为此,在口译教学中,教师除了训练学生的口译技能外,重点应增加汉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介绍,培养学生敏锐的跨文化意识,让其了解汉英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特别是母语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为有效削弱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我们的总体对策就是:

1.着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口译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平时的口译教学中,语言能力的训练应占有相当的分量。国内大多数高校在口译课程的教学中往往因过分强调“口译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一切口译活动的基础——语言能力,特别是母语能力的训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双语能力存在很大的欠缺。在汉英口译中,就译语能力而言,主要体现在积累不够,学生在口译时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或提取出对应的译语表达,应加大目的语词汇及专业术语、固定表达、句型等的输入,加强其译语表达能力等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而相比译语能力,学生的母语能力欠缺则是导致其母语负迁移的主要诱因。换句话说,一旦学生的母语能力欠缺,学生在口译过程中就必定会更多地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造成口译障碍和困难。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学生的外语不行,而是他们的母语出了问题。正如著名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教授所说的那样,“在翻译过程中,造成翻译障碍的往往是译者的母语”。因此,教师应重点加强对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切实提高其双语能力。

2.加强汉英语言差异对比。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两大语言之间在词汇词组、语法构成、句式结构、语篇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若不了解这些差别,就会进一步增加母语负迁移发生的可能性,影响传译的质量。为此,教师在日常的口译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介绍这些差异,融入汉英语言基本特征的对比,特别是文字、词汇、句法结构的对比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生的汉英口译中,词汇运用负迁移的表现尤为明显,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词汇训练。毕竟,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词汇的学习可谓是重中之重,对词汇进行学习,必须将其置于目的语语境来加以认识和记忆,把握其本质意义,要理解它的感情色彩,搭配意义,句法功能等。而正确牢固地掌握目的语词汇又是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这样的差异训练,就有助于打破学生汉英口译中的思维定式,从而有效减少由于语言差异所带来的口译“问题引发点”,使得学生能够有意识地逐步摆脱母语的干扰。

3.培养学生敏锐的跨文化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所以语言中必然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势必很大。汉英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进程,其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存在很大差异。汉英口译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果不懂或忽略这些差异,套用自己所熟悉的母语文化来进行翻译,往往就会造成语用失误,影响交际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步帮助学生积淀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避免在口译时犯“文化错误”。

当然,除了以上这几点以外,要从整体上减少学生汉英口译时的障碍,传统的口译技能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学生还应努力扩大自身的知识面,积累丰富的百科知识,力争成为“杂家”。

三、口译课程设置的完善

口译课堂是学生口译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和途径。按照以上母语负迁移总体对策的要求,口译课程的设置也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问题出发体现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仲伟合曾将译员的知识结构化为“语言知识版块、百科知识版块、技能版块”三个版块。他认为,专业的口译训练应以“口译技能”训练为核心,在其课程设置方面应考虑同时开设以下几组课程:(1)培养双语能力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课程”;(2)培养翻译知识的“百科知识课程”;(3)培养口译能力的“口译技能课程”。应该说,他的这种考虑是非常科学和合理的。

然而,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口译课程设置都没有将这些要求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对国内部分省份部分高校的口译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研,笔者发现,一般而言,专业的外语院校口译课程体系相对比较全面,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其口译课程体系共有四个类型的课程,分别为技巧型、内容型或专题型、语言对比型以及辅助实践课程,这在国内高校中也是非常独特的,体现了“新”、“专”、“全”的特点。此体系在技巧型和知识型课程之外重点融入了语言能力培养的课程,从口译的角度进一步进行双语对比研究与学习,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化的敏感度,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其他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译课堂仍是以传统的“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甚至是唯一内容,基本上忽略了对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即便是很多高校的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亦是如此,仅仅只是围绕“技能训练”而展开。更有甚者,相当一部分高校仍没有走出“英语专业学生就能做口译”或“会说英语就能做口译”的误区,将口译教学等同于“高级口语”教学,这是值得深思的。学生的口译能力要想真正得到提高,就必须在技能训练和百科知识积累之外切实加强其语言能力,特别是母语能力的训练,使其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这也是尽可能减少学生汉英口译过程中母语负迁移影响的必要条件。

因此,笔者认为,为有效削弱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各高校在口译技能型课程之外务必要同时开设提高学生母语能力、增加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其跨文化意识的“現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文化”、“英汉语言对比”、“跨文化交际”等辅助课程,其中,部分课程可采取选修课、讲座或研讨会的形式,并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示范口译”、“误译实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母语负迁移的各种表现形式,从而有意识地去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四、结语

总之,在学生的汉英口译过程中,尽管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不可避免,但只要各高校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口译能力发展的需要出发努力完善自身的口译课程设置,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训练学生的口译技能外,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特别是母语能力的训练,增加汉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介绍,培养学生敏锐的跨文化意识,让其了解汉英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目的语思维方式和译语表达习惯,就必定能有效地削弱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提高其口译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涛.汉语负迁移对汉英视阅口译的影响[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7-119.

[2]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63-65.

[3]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张波.翻译教学中母语负迁移的规避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5):120-122.

[5]高纯娟.口译教学应加强汉英语言差异训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1-13.

[6]涂文婷.语用负迁移与汉英口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4-66.

[7]仲伟合.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3):5-7.

【基金项目】2016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大学生汉英口译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qn26)。

作者简介:胡玲玲(1985-),女,湖南常德人,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口笔译。

猜你喜欢
母语负迁移课程设置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中职生英语写作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与教学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的影响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