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风猛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理论与方法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学校体育变迁研究
齐风猛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学校体育师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等进行研究。
乡村学校;体育师资;知识结构;硬件设施;身体素质
随着“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国乡村学校体育正逐渐随生存环境的改善而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探讨乡村学校体育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具体变化和历程就成为了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它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乡村学校体育变化的来龙去脉,改善乡村学校体育现状,对乡村学校体育的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1.1 研究对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学校体育的变迁。
1.2 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读秀知识搜索,以农村、乡村、村落与学校体育为关键词,搜索了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在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整理,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充实材料。
1.2.2 逻辑分析法 将收集的资料与数据,按照学校体育各部分纳入到特定系统中进行分类和整理,进而具体分析和论证乡村学校体育的具体变迁。
1.2.3 实地考查法 通过分层抽样的方式走访,以河南省为中心走访了山东、陕西、湖南、内蒙古等地区的个别乡村中小学,为本研究提供翔实的素材。
2.1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学校体育师资的变迁
2.1.1 乡村学校体育教师配备比例逐渐增大 我国学校体育建设像其他学科建设一样,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体育教师缺乏,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是体育教育的普遍问题,而乡村学校体育教师配备比例更低。在1978年国家体委、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为了尽快地解决体育教师的缺额问题,中小学做到每400名学生配备一个专职体育教师……采取长、短期结合的办法,加速培养中学体育师资。”1979年10月,国家体委和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中明确规定:“逐步做到中学6至7班、小学8至9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农村较大的小学也应有专职体育教师。”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乡村中小学中严重缺乏体育教师。据1988年对四川雅安市5县15个乡农村小学体育师资配备的调查显示:“15所中心校141个班(初中28班、小学113班)教师248人,应配备专职体育教师14人,而现在仅有兼职体育教师2人。”部分山区小学不可能配备专职体育教师。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乡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配备比例逐渐得以提高,成绩可以肯定,但依然无法改变乡村体育师资配备比例较低的现状。据2011年对我国中部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配备的研究显示:“在调查的103所中小学中共有体育教师205人,其中专职体育教师124人,兼职体育教师65人,代课体育教师16人。”这与国家规定1:400的专职教师配备比例还相差很远。
2.1.2 乡村学校体育教师知识结构逐渐专业化 由于我国学校体育建立的零基础现状,更由于“文革”十年各体育学院及各大学体育院、系停止了体育人才培养活动的影响,造成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体育人才匮乏。在城市中小学校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乡村专职体育教师更无法保障。据1989年一份调查显示,在四川省“四县二市的103名现任中学体育教师的调查中,大专毕业者仅32名,占31.1%,中专与中专以下的90名,占68.9%”。为了按要求保障乡村学校体育的开展,各地乡村学校不得不请其他学科教师担任体育课程,一些地区乡村学校更是用安保人员、退伍军人及其他人员来兼职学校体育课程,这导致了乡村学校体育发生了许多教学事故。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中明确指出:“保障基础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地区中小学对合格师资的基本需求。”2002年发布《关于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几点意见》中也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另外随着2004年启动的“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2006年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学校体育师资政策的出台,不仅许多体育专业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而且许多综合性大学也都相继成立了体育学院、系等,还通过支持在职人员通过进修、函授、培训等形式提升师资质量,大量体育人才逐渐从城市向乡村扩散。近年来,随着大学本硕的不断扩招,加之就业岗位逐渐减少,一些硕士研究生也相继进入乡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这些新时代的本硕人才在大学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使乡村体育教师队伍在质量上有了明显的提升。
2.2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学校体育硬件设施逐渐完善
硬件设施是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不仅乡村中小学教育的正常设施无法保障,而且城市中小学也面临着校舍建设、硬件设施缺乏等问题。在城市中小学主要学科的正常硬件设施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更加匮乏。十年“文革”对原有体育设施的破坏、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等因素使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设施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79年5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提出:“文革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遭受重创,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不好,体育、卫生设备差。”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提升,各级物质条件得到了全面提升。随着国家财税收入的增多,政府加大了对学校体育建设的财税投入,并且逐渐向乡村社会转移。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各地学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以保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各乡村中小学已基本保障了篮球、乒乓球、铅球、实心球等简单的体育硬件设施。进入本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进一步提升,政府加大了对乡村教育建设的投入与关注力度,如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可采取“撤点并校和寄宿制学校”的策略,逐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同时,随着大量乡村学校的倒闭、生源减少等情况,乡村学校体育可支配经费大幅增加,一些较大的乡村中小学开始建立标准田径场地,各种现代体育器材开始逐渐得以增加。
2.3 乡村学校学生身体素质逐渐变差
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提高生产力,逐渐完善国家工业化建设,以自动化机械代替体力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结构的改变使学生的身体活动大量减少,造成乡村学生身体素质的逐渐下降。另外,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模式下,乡村社会改变农民身份的最佳出路依然是通过读书考取大学,以便在城市找到工作,改变世世代代的农民地位。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恣意剥夺孩子其他身体活动的时间,更不屑于让孩子参加跑跑步、出出汗的现代体育运动,以便能够让孩子安心文化课学习。随着乡村家庭孩子数量的减少,乡村儿童不再是那种大孩子带小孩子的满村乱跑,而是时刻在家长视线内的安心呵护,许多孩子娇生惯养,几乎没有各种跑动、攀爬、跳跃的身体活动,更不参与各种体力劳动,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下降。再者,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科技通讯等设施逐渐向农村普及,那种跑几公里去购物、看电影、听戏曲等乡村社会生活已经不复存在,各种交通工具代替了身体活动,孩子足不出户就能够满足一般娱乐需求。因此,乡村中小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已经大幅下降。
2.4 乡村学校体育项目逐渐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是学习苏联建立的“劳卫制”学校体育模式,后来是“学生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以劳动课和军事训练课代替学校体育课的模式。之后,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主要是以学习西方体育为主。1979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指出,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虽然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发生了转变,但学校体育项目的开展依然是以学习西方为主。为了提高奥运成绩,20世纪80年代出台了一系列的通知与规划,以加强学校体育课余训练,提出“培养优秀运动员,必须从小抓起,从中小学抓起”。但是在乡村,由于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匮乏,活动经费不足,致使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在乡村学校中的开展只是简单的跑和球类项目。9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及政府对乡村学校体育开展条件的正确认识,1990年,国家教委在下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明确要求:“乡属中、小学和村完小基本执行体育教学大纲,适当扩大选用教材的比例和范围,……学校可以从实际出发,编写和选用乡土教材。”2001年,教育部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2004年,在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政策的调整使许多本土体育项目能够得以在乡村学校开展,这就使广播体操、球类、田径、武术、舞龙舞狮、健身气功、拔河、跳绳、健美操、陀螺、铁环、秋千等现代与传统体育项目在乡村学校体育中得以广泛开展,使乡村学校体育项目逐渐趋于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城市中小学教育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乡村学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数量众多的中小学生,自然被各级政府逐渐重视。本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学校体育的变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教师配备比例逐渐增加,教师知识结构逐渐专业化;学校数量逐渐减少,学校体育硬件设施逐渐得以改善;学生身体素质逐渐变差;体育项目逐渐趋于繁荣;体育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
由于政府对乡村学校体育的逐渐重视与乡村学生数量的逐渐减少,用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财政拨款逐渐增多,使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学校体育在师资、硬件设施等方面得以逐渐提升与完善。可以肯定,相比改革开放以前乡村学校体育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乡村学校体育与我国城市学校体育的开展还相差很远。尤其是在现代交通、传媒、通讯等科学技术已经完全改变了乡村社会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体育在我国乡村依然处于社会低度认同的情况下,乡村社会对体育的认识,特别是对现代竞技体育的认识,依然停留于“跑跑步,出出汗,又不打粮食”的无用论之中。因此,加大乡村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转变乡村民众对体育的认识是当前乡村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当务之急。这不仅需要广大体育教育者发挥他们的引领与带头作用,更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在乡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为乡村学校体育的开展形成适宜土壤,以引领乡村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开展。
[ 1 ] 国家教体卫司.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选编
[ 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81.
[ 2 ] 李向东.培养身体强健,能胜任农村小学体育工作的教师[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2):69-75.
[ 3 ] 李宗山.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调查研究[ J ].教学与管理,2011,21:55-56.
[ 4 ] 李兆禹.农村体育师资急待培训——农村中学体育师资调查[ J ].咸宁师专学报,1989(2):47-50.
[ 5 ] 戚静.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现象研究[ D ].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 6 ] 李小伟.改革开放30年学校体育大事记[ J ].体育教学,2008(12):2.
G807.3
A
1674-151X(2017)01-073-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1.036
投稿日期:2017-04-20
河南理工大学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SKQ2017-01);2016年度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编号:SKL-2016-2932)。
齐风猛(1986—),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武术养生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