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朗读”彰显文言魅力

2017-07-13 07:54李志标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8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

李志标

摘要:本文叙述了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践的发现,即使多次地进行朗读,学生还是不能正确断句,从而读出文言的味道,引发了如何指导朗读才能融入感悟,读出文言的魅力的思考。观摩了一节常态课后,发现在教学中必须落实好“试读、译读、悟读及背读”这几个环节,在各环节中落实“有效朗读”。

关键词:教学;有效;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257-02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一目标内容,在小学三个学段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朗读是贯串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我们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在小学阶段中,小学生从五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形式,要使学生在走进文本、把握情感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其中《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笔者对于两年前上这一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为了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出文言的味道,可是费了不少苦心。在初读时,笔者先是出示已经划了节奏斜线的文章,让学生自由地去读,然后呈现没有划斜线的文章再让学生汇报读。意料之外,学生没有像预期那样有节奏地读,笔者不禁纳闷了:不是已经给他们划了节奏吗?怎么还读成这个样子的呢?于是笔者又作了有声有色的示范朗读,使尽浑身解数,学生还是读得不理想。难道是学生读的次数少吗?于是又采用了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形式,然而整节课下来,虽然书声琅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一次活动中,笔者有幸观摩了一节成功的课例。在课堂上,笔者慢慢咀嚼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深刻地感悟到:只有准确理解并把握文章内涵,才能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表达的独特的情感,也只有把握了这份情感,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朗读。

二、实践探索

(一)试读,试出问题

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基础。用普通话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掉字是最起码的要求。文言文中有生僻字、通假字等,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是朗读的前提。为了使学生更直接、更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的思想内涵,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注意。根据在学生试读所发现的共性问题,老师可以展示自己入情入境的范读,此时老师并不用刻意让学生关注节奏,而是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领略文言文不一样的味道。一个好的示范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一个模仿的样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学生在美妙的读书声中享受文字的魅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初读的环中,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让学生进行汇报:你觉得哪里最难读?当学生汇报: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一难点时,教师就顺势出示“哉和兮”,让学生知道这两个是什么词?接着让他们揣摩怎样读出感叹的语气?就是把“哉和兮”读长一点,就能读出感叹语气,并让学生试着练习读出感叹的语气。再指名把这篇课文读下来,在这个时候教师展示了配乐范读,并让学生思考与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在初读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在试读中发现自己朗读的难点,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权利,关注了学生的学情,因为已经是六年级学生了,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样的处理比整篇文章每一句地领着学生读,更加有针对性省时高效。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教师的恰当示范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教师动情的朗读会深深地感染学生,感动了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全身心进入情境。

(二)译读,读出理解

译读是朗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结合注释、工具书弄清字句意义、疏通全文大意,为读出节奏奠定了基础。《伯牙绝弦》是小学阶段的第二篇文言文,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在一年级已经开始学习古诗了,因此在教师的点拨之下,理解文言文应该说不是太难的。在译读这一环节,老师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用来理解课文,并让学生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在小组交流。接着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汇报读懂的地方,通过选择意思的方式顺势就解决了四个“善”、“谓”、“乃”的意思,理解了它们,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就不成问题了。在让学生说出全文的理解时,老师采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用上“古时候,有一个音乐家……”,以讲故事的形式看似是普通的设计,但是实际上却是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读出感情作好了铺垫。在学生汇报时,第一位学生基本上能把文章的内涵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当第二位学生汇报时,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说:“如果你能用上‘古时候,有一个音乐家叫伯牙……,这样就更有讲故事的味道了。”于是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十分自然地走进文本,理解了文本,并能用自己的话把文中的故事复述出来。理解是悟情的关键。在译读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既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要想很好地理解感悟,读出文言的味道,还是必须对整篇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只有对文章有通篇的把握,才会有后面的读得有滋有味,彰显出文言文的魅力。

(三)悟读,悟出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情感体验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并使其形成良好语感的基础。”文言文教学单单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是不够的,还要求学生讀出文章的感情及蕴含的意义。悟读,是学生的认识在前面阅读基础上的升华。在初步理解了文言文意思后,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二人的知音之情,通过感情朗读、借助图片、理解叠词的作用、比赛读等形式,分了三个层次的朗读来感受第2、3句。这两句是具体描绘了两幅动人的场景,以表现二人是如何心意相通的。老师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读通文本,引导学生一步理解伯牙琴艺的高超技能及钟子期的善听。接着教师创设情境,转换角色,让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以填空的形式进行了语言的拓展训练,这给予学生一个创作表达的空间。通过“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兮若”的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当伯牙的琴声中有杨柳、白雪、大海之时,钟子期是如何赞美的伯牙。这个训练其实就已经考查了学生的两个能力,朗读与写作的能力。由于有了前期的铺垫,又进行了朗读训练,充满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这一教学过程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点,同时学生对领悟古文的韵味也上了一个台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对文言文进行创作的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满足了尝试写文言文的心理,而且考查了学生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原来文言文教学,也可以读写结合的。既读进去了,又想开去,为下面的继续读进去作好准备。

(四)背讀,经典长留

背诵是对语文本质属性的回归。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对这些经典名篇熟读成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课堂应该创造机会进行背诵。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学生深刻领悟了文本之后,出示了历代的人们追忆子期的诗歌,让学生对那一份珍贵的知音情怀充满了向往之情。接着让学生怀着对伯牙、子期的这份敬意,伴着这曲《高山流水》,练习背诵,将这个故事传诵!学生在背诵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艺术的熏陶,深化了本单元的主题。在课将近结束时,老师动情地说:“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接着让学生配乐背诵课文。如此一来,学生基本上能把这篇文言文熟读成诵,这才是有效教学的最直接、最朴实的体现。背诵是一种能迅速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课堂中的背诵紧扣了本课的教学点,有效地落实了背诵这一训练点,是有效课堂的充分体现。同时回到朗读上来与初读课文时首尾相呼应,又能进一步巩固朗读指导的成果,达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读”的目的,并达到了经典于无痕中长留心间的目的。

三、结论

朗朗的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教学中,教师紧紧地牵引文本主线,抓住文本的“情脉”展开多层次、多元化地朗读,这样的朗读才是真实的“有效”。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表面的书声琅琅,而是实实在在在每个环节落实好朗读,才能把我们的教学点落到实处,层层深入中进行有效朗读的指导,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让朗读彰显文言的魅力。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uthor found in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even repeatedly read aloud,students still cannot correct punctuation,to read classical Chinese taste,how to guide the reading triggered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feeling,thinking of the charm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Watch a normal class,found in teaching must implement the "probation,reading,reading and translation back to read" these aspect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ffective reading in each link".

Key words:teaching;valid;read aloud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