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桃 隋美文 张咪
【摘要】本研究以吉尔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为理论依据,英汉交替传译过程中的源语篇幅时长为自变量,笔记解码有效性为因变量,采用以测试法和实验法为主的实证研究设计,以高级翻译学院本科三年级的1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笔记命题转化的速度和程度这两个维度探讨在交替传译这一特殊认知活动中不同源语篇幅时长对学生译员笔记解码有效性的影响。
【关键词】交替传译 认知负荷 源语篇幅时长 笔记解码
一、引言
笔记在交替传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针对交替传译中笔记的研究也比较多,但大多都集中于笔记特征、笔记困难的源因、笔记中常见的问题以及影响笔记能力的因素的研究,而很少有学者将笔记解码这一过程与源语篇幅时长两者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此外,虽然在交替传译过程中经常借助笔记辅助译员记忆,但是若源语篇幅时长超出译员的接受范围,即使借助笔记,也可能会影响译员笔记解码的有效性。而“源语篇幅时长”这一概念只是有人泛泛提到过,由此可见将“源语篇幅时长”作为影响因素来研究具有可行性。但目前却很少有人将其作为影响笔记解码的因素去研究,与之相关的实证研究也少之又少。因此,有必要将源语篇幅时长作为影响因素,研究其对译员笔记解码有效性的影响情况。
二、吉尔“交替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型
吉尔(1995)构建了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认知负荷模型”。这个模型提出后,在国内外的口译研究中常被用作解释性的理论工具,在口译教学中也常被引用作为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假说的基本内涵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Gile,1995),其中“交替传译认知负荷模型”假说如下:
第一阶段:CI = L+N+M+C,即:交替传译(第一阶
段)=听与分析+笔记+短期记忆+协同;第二阶段:CI = Rem.+ Read+ P,即:交替传译(第二阶段)= 记忆+读出笔记+产出。
而本研究基于吉尔的“交替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型”的第二阶段,即交替传译笔记的解码。探究在此过程中,源语篇幅时长对笔记解码有效性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及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以测试法和实验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分析交替传译过程中源语篇幅时长对学生译员笔记解码有效性的影响,旨在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源语篇幅时长是否会影响译员笔记解码的有效性?2)如果会,那么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2.研究对象及实验过程。本研究以国内某外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本科三年级的1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参与实验的15名学生之前都上过交替传译的课程,因此对交传记笔记的技巧及方法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在正式实验开始前,通过英语听力测试,保证了该15名被试的英语听力水平相当。
本研究以2014年英语专业八级真题中的mini-lecture为语料,其主题为如何减压,该主题比较接近生活,且内容难度较小。基于Gerver(1969)的研究证实,同声传译译员认为每分钟100到120个词的速度是比较舒适的,本研究通过KMplayer语速转化软件对所选语料的语速进行调整,将语速调到每分钟117个词。之后将调整后的语料进行截取,截取过程保证语料语义完整,截取时长依次为1分20秒、2分16秒、3分16秒。本研究要求15名被试单独对该三段不同时长的语料进行交替传译,整个过程进行笔记录像,并且在实验前,对语料中较有难度的单词列出,要求被试在实验前了解所列单词。最后对15名被试交替传译的录音进行转写。
四、实验数据统计及分析
邹德艳(2016)在其博士论文中,从信息转化的速度和转化的程度两个维度来衡量初级和高级口译学习者交替传译工作中的记忆能力,而本研究正是借鉴了她的这两个维度,主要从学生译员交替传译笔记命题信息转化的速度(即准确译出命题数与总用时之比)和交替传译笔记命题信息转化的程度(即准确译出命题数与笔记所记总命题数之比)两个维度分析源语篇幅时长对学生译员笔记解码有效性的影响。本研究量化数据主要包括对被试交替传译录音转写以及被试交替传译过程中所记笔记进行的相关数据的统计。量化数据详细统计见下表: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源语篇幅时长的增加,译员笔记命题信息转化的程度依次减小。这说明随着源语篇幅时长的增加,译员在进行笔记解码时,能准确解码的笔记命题数量依次减少。
从表2数据可以看到,随着源语篇幅时长的增加,译员笔记命题信息转化的速度虽有减小的趋势,但在3分16秒时的速度却比2分16秒的速度快,这一点与之前的数据并不矛盾。原因在于虽然3段不同时长的语料在信息密度上相差并不大,但与1.3段语料相比,2段中的长句及复杂句较多,所以译员在译的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理解,可能导致了以上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启示
1.实验结果。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1)源语篇幅时长对译员笔记解码有效性有负面影响,即随着源语篇幅时长的增加,译员笔记解码的有效性降低;2)随着源语篇幅时长的增加,译员笔记命题信息转化的速度降低,笔记命题信息转化的程度也降低,并且随着源语篇幅时长的增加,译员在笔记解码过程中出现忘记、漏记的频率增加。
2.研究启示与局限性。交替传译的过程较复杂,影响译员译语产出的因素也比较多。通过研究不同源语篇幅时长对交替传译学生译员笔记解码有效性的影响,本研究为交替传译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本研究在理论上验证了吉尔提出的“口译认知负荷模型”假说中“交替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型”中的第二阶段,即源语篇幅时长增加,则记忆负荷增加,从而导致笔记解码的效率降低,进而译语产出的质量也降低。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时间关系,原计划的15名被试并没有全部进行实验,只有3名被试完成了实验,因此实验结果只能用于参考,但后期会对剩下的被试进行实验;2)本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只作了译员在三个时长的交替传译情况,只能说明源语篇幅时长会影响译员笔记解码的有效性,但哪个时长是交替传译的最佳时长,并未作出断定,希望今后能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Gerver,D.The effects of source language presentation rate on the performance of simultaneous conference interpreters[A].In P?chhacker,F.&M.Shlesinger(Eds.).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C].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69:53-66.
[2]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a.
[3]仲伟合等.口译研究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邹德艷.交替传译工作记忆能力的差异研究——以初级和高级口译学习者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
作者简介:
王燕桃(1994-),女,汉族,甘肃兰州人,研究生,文学硕士,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其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隋美文(1992-),女,汉族,辽宁东港市人,研究生,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英语口译专业,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张咪(1993-),女,汉族,浙江兰溪人,研究生,文学硕士,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其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