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平
【摘要】认知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是个体对其经验的组织和解释,认知的发展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在英语语言学习课堂上,显现出了十分明显的认知负荷,具体表现在来自于学生内部的认知负荷。相对于身处同一环境的其他学习者,他们可能自身英语水平基础相对薄弱,对英语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甚至没有,为了使语言学习能有质的提高,他们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因而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心理负荷。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他们表现出漠然的状态,这样无疑也产生了超越内部认知负荷的额外负荷,这种状况给英语课堂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及考验。为了化解學生的语言学习认知负荷,首先要给学生塑造一个真实的语言学习情景,模拟真实的物质及社会环境,从而唤醒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在大数据网络时代,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学生行为投入,促进学生语言认知发展;树立正确的语言学习价值理念,培养内在于学习者的强烈意识,凭借其认知结构,进行知识构建,增长个人技能,提高个人修养。
【关键词】认知负荷 环境塑造 学习行为投入 语言核心价值
认知负荷理论是由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于1988年首先提出,是指学习者在处理具体任务时,加在其认知系统上的负荷的多维结构。其中,任务特征表现为具体的任务形式,任务复杂程度,教学步骤,多媒体的使用及时间压力。相关学习者特征由专业知识水平,年龄,空间及能力组成。学习者认知系统上的负荷多维结构也正是由反映学习者特征与任务之间交互的原因维度和反映心理负荷,心理努力和绩效等可测性概念的评估维度所组成。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主要涉及人在知觉、注意、言语、记忆、表象、思维、想象力及问题解决等方面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不同于儿童和青少年,大学生能将其获取的客观文化与个人知识经验进行不断整合,跳出自我的、当前的、物质的及现实的局限,能更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其对事物的矛盾性和相对性的认识。
一、适宜的学习环境唤醒学生的语言认知
为了唤醒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学习兴趣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首先要做的是给学生塑造一个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模拟真实的物质及社会环境,让学生理解语言的本质及感受到语言的功能。学生的认知并不是中心化的,抽象的,而是分布式的,具体化的,它弥散于身体、心理与环境之中。也正是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认知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个体与各种文化工具进行交互,通过感知与行动的循环,产生出思想与行为。
因而,只有构建了适应性的学习环境,才能满足学习者的生态特征,初步唤醒学生语言学习认知,使其逐步成长为自主学习者。当然自主并非意味着独自一个人完成学习活动,而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其他学员的合作来实现。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努力构建一个共同体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学习者成长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广泛的可利用的社会资源。
二、行为投入促进了语言认知的发展
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是一种共生关系。单纯地说是环境创造了人或人创造了环境都是不完整的,因为环境在成就人时,人也在改造环境,他们之间相互依赖,共同生存。因而,对于学习主体来说,即使创造再适宜其学习的环境,如果学习者没有在该环境中充分发挥应有的效能,没能采取积极的行动力,这样只会让学习环境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学习者参与的学习环境严格说来并不是学习环境。
为了让学生在适宜的教学环境中,最大化地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会努力引用各种新的科学技术,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尝试各种教学模式。从开放式教学,高效课堂,以学定做,翻转课堂到微课,慕课,各种教学改革和新思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浸泡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从语言和画面上,构建各种心智模型,让学生最大化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加强学生的学习行为投入。
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课堂上,语言的意义与功能更需要在学生们的交互行为,社交能力,自我管理,多元评价,整体规划等与合作相关的能力中来体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就某个话题,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和经验。同时,教师会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质和需求,对随时随地出现的变化做出及时而恰当的判断,并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协助同学们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当然,行为的投入是学生积极性的表现之一,为了能够高度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结果,还需要高度的认知水平来推动。如果学生自我意识不成熟,自我监控能力差,仅仅依赖于教师外在的引导,是很难做到主动更新知识结构并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从而实现不了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终极目标——创造与创新。
三、正确的学习核心价值理念激发内在于学习者的强烈认知
如何培养内在于学习者的强烈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认知,如何使学生凭借其认知结构,通过适应和组织这两种机能,使主体与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外部世界,适应外部环境,从而实现认知发展,成为了个体知识构建的关键和高校提升育人质量根本所在。
在大数据网络化时代,新技术推动教育服务新模式的变革,除了前文提到的各种教学模式及理念的更新以外,“移动课堂”,“数字公民”,“知识外储化”等等, 也都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词汇。当然,不排除有些教师盲目跟风,在形式上做文章,从而陷入了教条机械的误区。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曾观摩一位教师的英语精读课文的讲解,该教师首先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大致介绍,接着让学生划分段落层次,并轮流概括各部分段落大意并找出中心句,最后腾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文章中出现的生难词汇进行讲解并列举例句说明其用法,整节课丝毫没有涉及文章内容的讲解。整个流程下来,学生感觉课堂教学内容空洞,找不到课堂教学的意义、教师存在的意义、教材的价值、作为学生自身存在的价值,也更加感受不到语言的功能及魅力,也感受不到文章主题对学生思想的启发及触动,整个课堂似乎就是一个形式不断变换的空架子。同样,在英语听说课堂上,听课的评估教师曾传授道:“比方说,对于学生的听力如遇听不懂的内容,就应该针对该部分反复听,一直到听懂为止,不需要对听力文章内容进行讲解。”这位教师似乎没有意识到,听、说、读、写是语言不可分割的四个部分,听力出现问题,并不意味着听力功能出现问题,或出现听力障碍。而是,该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学生的词汇储备,阅读水平,写作水平,口语表达能力,发音标准与否都会影响到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反复听,我想,即便听无数遍,也无济于事。
现在的高校课堂,给人一种很浮躁的感觉,教师们都在积极研究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技巧,很少还有教师去静心去了解自己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如何使学生通过教学内容这个载体,去更大程度地丰富个人知识,增长个人技能,提高个人修养。很多课堂,出现了各种翻转,而教学内容不充实,唯恐讲解得明白只怕被误认为是对知识强制灌输。有时,课堂气氛的活跃仅仅就是一片聒噪的状态,教师们仅仅为了活跃气氛而去活跃气氛,殊不知气氛的活跃并非指的是课堂的一种闹哄哄的状态,而是思维的活跃。然而,学生思维的活跃,并非建立在一堆空洞的教学框架之上,而是要有实质性的教学内容的存在。教师们为了快速跟上时代的步伐,似乎忘了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向过程。在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成效,我们常常会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忽视了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以及教育的核心价值。
四、结束语
因而,只有树立正确的语言学习价值理念,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多维互动,适应大数据网络时代不断移动的课堂,培养内在于学习者的强烈意识,促进学生语言认知发展,才能有效减轻学生语言认知负荷,促进学习意义的生成。
参考文献:
[1]陈丽,郑勤华,林世员.“互联网+”时代中国开放大学的机遇和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2017.
[2]刘哲雨,王志军.行为投入影响深度学习的实证探究——以虚拟现实(VR)环境下的视频学习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7.(1).
[3]张晓明,陈建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郑旭东,王美倩.“感知-行动”循环中的互利共生:具身认知视角下学习环境构建的生态学[J].中国电气化教育,2016,(9):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