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摘 要】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遍使用使得移动端新媒体备受青睐,由于人们媒介使用习惯的转变,导致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手机的便携性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移动互联网将讯息与受众紧密相连,同时还开拓了相对于传统媒介更加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而移动端媒介的属性和特征也对新闻传播提出了适合新媒体平台的要求,新闻的来源、生产、呈现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传播平台;时效性;多媒体呈现;用语表达;个性化订阅和推送
“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1]虽然新媒体的概念非常宽泛,而且尚未有定论,但是根据一些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当下移动互联网在新闻传播中作用举足轻重,影响到了新闻传播发展的多个领域,所以本文选择移动新媒体作为研究切入点来分析其对我国当下新闻传播的影响。
根据2015年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的报告,从2007年到2014年我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和占比都在逐年上升,截至2014年12月手机网民占网络用户总数的85.8%,足见移动端互联网在当下信息交流传播中具有巨大作用和影响力。在这份报告中显示:2014年我国网民的年龄主要集中于三个年龄段,它们分别是10-19歲22.8%,20-29岁31.5%,30-39岁23.8%,这三个年龄段的人数占到了网民总数的78.1%,是网络用户的主体,而这个年龄段的人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接触和探索新事物、学习能力更强,更容易接触新媒体。而在由新浪财经、新浪战略合作部、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90后媒介使用习惯研究报告》中显示,“手机以平均每天3.8小时的使用时间占据首位,成为90后最常接触的媒介,传统媒体中,杂志傲然而立,报纸、广播、电视则遭遇寒冬。”
综上所述,从移动端网络用户的数量、网民的结构和移动端网络用户主体的媒介使用习惯可以得出,当下移动端新媒体的用户数量在网民总数中占比较大,同时这个群体在新闻讯息获取方面主要依赖于移动端新媒体,由于媒介平台和用户接收讯息的喜好的转变会对新闻的采编、呈现和推广都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就以此为切入点来分析移动端新媒体给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平台和信息来源多元丰富
传统的新闻传播平台主要有报纸、电视、广播和杂志,而互联网的发展让门户网站成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信息集散地,提供各种资讯的网站层出不穷。但随着智能手机进入人们的生活,带宽网速越来越快,可以支持用户浏览图片、看视频时,移动互联网就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各大新闻客户端纷纷抢占市场,其中既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新闻APP,也有传统媒体的手机应用,还有一些以个性化新闻制作和推送著称的后起之秀,如今日头条和ZAREK。
(一)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手机接收新闻的首选
根据《艾瑞报告:2016上半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近四成的网民获取新闻资讯首选手机新闻客户端(39.7%),其次是手机浏览器24.4%,微信和微博分别占到19.2%和10.6%。[2]由艾瑞网的数据可以得出,移动端的新闻资讯最主要的发布平台为新闻客户端和社会化媒体,而新闻客户端由于其专业权威性而更具有竞争性和影响力。
由此可见,移动新闻客户端已经成为了近四成网民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而这样大的市场份额和比重使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了当下新闻发布重要平台,但在这个新开拓的新闻传播领域竞争非常激烈,一些紧随当下社会发展并掌握了先进技术的企业成为了新晋媒介宠儿,比如今日头条、Zaker,但传统媒介转型中也有取得非常不错成果的机构,比如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
虽然当下新闻传播媒介种类多样,传统纸质报道和新媒体资讯共存,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影响力还在逐渐上升,而移动新闻客户端则是当下网民获取新闻最主要的途径。
(二)社会化媒体为移动端新闻传播提供广阔平台
除了专业的新闻客户端,一些并非专门提供新闻资讯的移动端应用也在无形中分流了新闻传播领域的市场,比如社交软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微博和微信,微博不仅仅是一个纯粹服务于社交的社会化应用,其本身就是一个潜在的新闻传播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获取当下社会生活的各类信息资讯,而且一些传统的新闻传播平台入驻微博,比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等,为微博直接注入了最新鲜的血液,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关注微博来获取各大权威新闻机构的信息。除了专门的新闻传播机构,一些微博大V本身就是备受瞩目的焦点,比如影视明星、歌手、专家和社会公知等,他们在微博的动态本身就是一种新闻,比如里约奥运会期间,我国奥运会参赛运动员的微博就成为了新闻热点,特别是明星运动员公布参赛成绩的动态都会引起成千上万的评论转发。所以,微博既为新闻传播开拓了一个新的平台,同时也成为了新闻信息来源的一个新的途径。
微信虽然与微博同为社交化媒体,但是微信更多局限于熟人圈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微信在当下移动端应用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根据易观网2016年8月移动应用数据排名显示,微信以 70,618.30万的用户量冠居榜首,环比增幅3.17%。[3]微信在新闻传播方面具有的传播影响力并不局限于用户数量这一项,还在于当下新媒体主体用户的新闻信息获取习惯。“根据《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60.8%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作为近三个月中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同时58.9%的用户将手机新闻客户端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4]微信能够成为一个新闻传播平台除了有赖于其数量庞大的用户,也依赖于一些专业媒介机构在微信开疆破土,成为了微信公众号里极具影响力的传播机构,比如人民日报、新闻早餐、都市快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其中一些传统媒体的单篇文章阅读量可以达到10万+,成为了新媒体平台上极具传播影响力的机构。[5]
二、新闻的时效性和可信度的变化
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一大优势就是时效性。传统媒体从采编到发布都有固定的流程,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但是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相对可以减少一些流程中耗费的时间,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中可以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而且也便于实时跟进,而移动端的新闻制作与发布在时效性方面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移动端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时效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网民可以在第一时间用手机拍下并记录现场的情况,并上传到社交媒体,而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扁平化的信息传播网,重要的信息可以迅速蔓延开来,比如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的爆炸事件就是由很多当地居民将现场情景拍下来上传到网络,然后这些信息迅速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传播,一些现场图被专业新闻客户端采纳和进一步传播。
新媒体带来的便捷虽然促进了新闻时效性的大大提高,但同时由于自媒体的引入也让新闻报道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鱼龙混杂,使得一些新闻的可信度降低。在《艾媒报告丨2016上半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中显示,新闻客户端用户对于资讯内容改进建议中排名第一的就是信息真实性、可靠性,还有一项是减少低俗、猎奇内容,[6]而这两项是移动新闻客户端存在的明显的弊端,由于新媒体发布、传播讯息的便捷快速,以及当下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受众对于时效性的要求,信息来源和内容的审核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避免记者通过社会化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有误而给媒体机构带来负面影响,国外的一些大型新闻媒体对员工在使用社会化媒体方面提出了要求。[7]权威媒介机构对信息审核发布的重视对于新闻可信度的提高大有裨益,但对于来自社会化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新闻讯息的真实性有待于受众提高信息鉴别能力,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来比较信息的可靠性,在新闻可信度方面传统媒介一直占有着优势,电视新闻被认为是最可信的,其次是报纸和广播,网络新闻的可信度相对而言较低一些,[8]所以当无法确定新闻真实性时,受众还是依赖于传统新闻媒介的报道。
三、新闻的多媒体呈现方式和用语表达的转变
由于当下新闻受众的主体偏年轻化,比较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而伴随着新媒体成长的90后和00后更是青睐新媒体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而新媒体的技术支撑可以不断满足受众对于多样性的需求。也正是因为受众的喜好和新媒体这个传播平台的特征和技术支持,新闻传播形态也因此呈现出了多样丰富性,移动端的新闻集多种表现方式于一身,图文并茂已经不足以满足当下求新求异的市场需求,当下新闻的表现形式已经包含视频、广播、直播、H5页面和全景图像了,这些新闻的呈现方式在各大新闻客户端比比皆是,在社会化媒体里也同样如此,即便是传统大众媒介也在其新闻客户端和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采取了多样化呈现新闻的方式。
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所以,移动端的新闻倾向于简单易懂,多用数据、图片和视频来呈现,但是数据的呈现也并非是数字的罗列,而是被绘制成了短时间内容易被读懂吸收的数据图表或者图片,而这些表格和图片的呈现方式也比较简易美观,让新闻受众能够在获取信息时不感觉到生涩。
技术的发展为新闻的呈现方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但这些多媒体的应用终究是服务于信息的传达,不论是图片、文字还是视频,都是为了更加便于受众接受和理解信息,而不是单纯地为了丰富多样刻意添加。
移动新媒体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表达用语的改变是为了适应当下受众的媒介接受习惯和新媒体的平台属性,多媒体融合呈现内容并不代表摒弃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在艾瑞网2016年上半年的调查中显示,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偏好的新闻呈现形式排第一的、占比最大的依旧是图文(71.7%),其次是视频(60.2%),其他的比例相对较少,[9]所以,在新媒体新闻内容呈现中最重要的依旧是新闻的内容本身,多媒体的形式只是辅助内容的传达,而不应该为了形式而形式、本末倒置。新闻文本的用语虽然会因受众的喜好和媒介平台的转变而有所变化,但用语的标准规范始终都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而网络用语是否需要规范的争论和对于网络用语冲击传统用语规范的担忧一直都存在,人民网[10]、光明网[11]和网易文化频道[12]都有相关的报道,可见,新闻报道用语在求新和满足受众媒介接受需求的同时,要兼顾措辞表达的正确规范,因为新闻媒体的报道承担着一定的文化传播功能。
四、个性化订阅,精准推送,注重用户体验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爆炸式增长,而人们浏览、阅读新闻的时间有限,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除了新闻接收者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快速检索和甄别信息,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媒介的信息分类和精确推送,比如专题订阅、头条和要闻推荐,为了弥补专门类别的新闻分类带来信息单一,一些新闻媒介还提供了聚合类阅读, 但信息的整理和归类以及个性化推送已经成为了移动新闻客户端的一大优势。
传统的大众媒介虽然都有各自的内容定位,但是很难做到针对受众个体特性和喜好的精准定位,而移动新媒体因为技术的支撑更容易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再通过对用户的数据分析而有针对性地推送信息。
信息的分类整合与个性化订阅推送不仅可以帮助新闻接收者更快速地找到自己所感兴趣、所需的信息,还有助于增加媒介的用户粘性,根据艾瑞網2016年手机新闻客户端的市场调研报告,我国当下的移动新闻客户端中最具有用户粘性的为今日头条,[13]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对于用户个性化信息获取的满足。
除了新闻客户端,社会化媒体也能够为其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微博作为一个各类信息汇集的平台本身提供的是一种聚合类信息,但是用户可以选择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媒介官方微博或者知名传媒人,如果对某一类信息很感兴趣还可以设置特别关注,在对特定信息关注方面,微信的一些功能也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比如置顶公众号,这样用户也可以随时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传播机构和自媒体的信息。微博和微信的这些设置在无形中充当了一种个性化订阅功能,可以让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不沉没于信息的海洋。
新闻客户端和社会化媒体除了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订阅和精准推送,还具有及时评论与反馈的优势,而这就促成了一种新型的新闻阅读体验,那就是很多时候人们不只是在看新闻还同时在看评论,甚至一些人认为新闻评论会比新闻本身还有价值,因为人们可以通過看评论来了解大众对事件的态度、当下舆论和社会心理。移动新媒体新闻的评论和分享功能让新闻的发展具有了社会化的特征,新闻内容不仅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阅读,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而载体就是新闻客户端和各大社会化媒体,相对于传统大众媒介这样的信息反馈会更加及时、更具有影响力。
五、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
当新媒体如火如荼地发展和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时,传统媒体也采取了各种策略来应对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一)两微一端
在当下新闻传播的平台中,两微一端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很多传统媒体纷纷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甚至独立的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而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澎湃新闻”和“界面”在新闻客户端领域的成功为传统报纸带来可供借鉴的经验。在《2014年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分析》中“媒体微信公众号阅读数前10名的公众号中,纸媒占了9席,包括8家报纸和1家杂志”[14]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它们的成功除了与传统媒体具有采编权,拥有第一手的信息资源有关,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媒体非常灵活地运用了新媒体平台,这两家传统媒体在微信公众平台和官方微博都会大量地发布极具时效性的新闻,同时还会兼顾用户使用习惯,发布很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信息,比如热门网络话题、各类考试的时间、高考注意事项等,甚至会转发和评论热门的趣味帖子,这种运营思路和理念的转变让这两家媒体赢得了很多新媒体用户的青睐,让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依旧可以保持高度的活跃和热度。
(二)网络电视
当下智能手机、4G网络和Wifi的普遍使用,以及都市年轻人的快节奏生活,让移动端信息、碎片化阅读变得越来越流行,学生和上班族很少有时间坐在电视前去接收新闻,更多的情况是在各种场所通过手机来浏览信息,包括视频新闻,而一些传统电视台就将新闻和其他节目放到了网络电视,比如“中国网络电视台”、“央视影音”和“芒果TV”,用户可以在移动端通过网页或者APP来收看新闻和节目,这样的转变能够让更多用户方便接收信息,也容易吸引新媒体用户。
(三)数字化出版
当移动端新媒体逐渐成为当下年轻人的主要信息接收途径后,很多传统媒体在原有的纸质出版基础上进行了数字出版,比如《读者》和《知音》的电子杂志,《生活三联周刊》和《南方周末》的移动端APP,都是顺应当下年轻用户的使用习惯而进行了传播平台的转换和调整。传统的图书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变革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使用kindle等电子设备来阅读曾经的纸版图书。新媒体的便携性和购买的便捷,以及阅读体验的多媒体化,让信息的接收更加丰富、全面和直观,所以数字化出版成为了当下的一种趋势。
(四)内容和表达接地气
当下新媒体平台的文化倾向于轻松娱乐,特别是微博、微信朋友圈和知乎等社交平台。为了能够赢得当下新媒体用户的关注和喜爱,很多传统媒介选择了一种接地气、充满趣味的表达方式,在内容选择方面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严肃,而是多了更多生活化、娱乐化和趣味较多的软新闻,在这方面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的官方微博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上至国家安全下至饮食健身无所不包,而且会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和表情包,这样非常亲民的尝试努力让传统媒体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靠近的感觉,而是亦庄亦谐,让年轻人觉得非常亲切,所以吸引了大量的新媒体用户。
(五)新技术和新传播方式的应用
当新媒体如海浪一般卷席人们生活的时候,很多传统媒体也搭上了这趟顺风车,运用最新的技术来充实和提升自己,比如大数据、机器写作、VR和H5页面宣传。“目前,就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闻报道来说,机器人写手还主要应用于以数据为基础的程式化报道领域,如公司年报、股票市场简报、地震报道、体育报道等。”[15]在“两会”期间,《人民日报》通过H5页面在微信朋友圈传播“两会”的新闻,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可以说,尝试和使用新技术可以让更多的人们有机会去接触和了解传统媒体,也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带来了更多便捷的传播途径。
结语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观点虽然一直受到争议,但不可否认其中合理的成分,特别是在新媒体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后,媒介对新闻讯息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推送方式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媒介确实就是人体感官的延伸,多媒体融合呈现带给了人们全方位的讯息接收体验,而且时效性的增强更缩短了人与新闻之间的距离,技术的进步直接推动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媒介功能的增多为人们第一时间接近新闻、全面地获知讯息、线上实时互动带来了便捷,使得人在接受新闻资讯时可以调动多种感官,特别是VR应用于新闻报道后,这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将会更强烈。所以,未来科技的发展对新闻的影响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呈现方式上,其根本还是让媒介更好地延伸人类的感官,更加接近于真实的事件现场。
移动端新媒体的新闻报道和接受方式看似在颠覆传统新闻业的采编和传播模式,但实际上却是对新闻业的一种完善,让受众可以更快、更全面、更便捷地获取信息,也让新闻传播的互动性增强,更有利于形成公共领域,所以传播媒介的进步让新闻更接近了它的本质。
注释:
[1]新媒体[OL].百度百科.
[2][6][9][13]艾媒报告丨2016上半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OL].艾瑞网.http://www.iim-edia.cn/44054.html,2016-8-8.
[3]移动应用数据排名[OL].易观网,2016-10-4.
[4]六成网民主要从微博微信看新闻,10万+正在毁掉新闻业?[OL].网易新闻,2016-8-26.
[5]眼光排行:2015年十大新闻类微信公众号排名[OL].人民网,2015-12-24.
[7]彭兰.传统媒体人如何使用社会化媒体[J].青年记者,2014(10).
[8]张一赫.解析我国媒介新闻可信度[J].新闻传播,2014(11).
[10]语言,该规范就要规范[OL].人民网,2014-12-4.
[11]规范网络用语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专题座谈会发言摘登[OL].光明网.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8/15/nw.D110000gmrb_20150815_1-06.htm?div=-1,2015-8-15.
[12]网络语言需不需要立法规范?[OL].网易文化频道,2016-10-5.
[14]刘景景,杨淑娟,沈阳.2014年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4(12).
[15]国外机器人新闻写手的发展与思考[OL].人民网,2016-1-5.
(作者: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硕士;百度运维工程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