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真,周 静
(武汉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网络语言中复活隐喻的认知研究
肖 真,周 静
(武汉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语言因其简洁性、创新性和生动性等特点已成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由于其影响面广,更新速度快,很多新奇表述始于网络语言。隐喻性是语言本身的一个特征,网络语言中无疑也包含着大量的隐喻。隐喻具有程度性,从最开始的新奇隐喻到高度固化的死隐喻再到特定语境下的复活隐喻,这既是一个连续体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中复活隐喻尤其值得关注。本文旨在结合近年来网络热词,从复活隐喻的本质、认知加工及分类三方面来探讨死隐喻复活现象。一方面有利于把握网络词汇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便于语言的创新性使用。
隐喻认知;复活隐喻;语境;网络热词
1.引言
一花一世界,一字一世相。网络热词不仅体现了我国语言生活现状,还能反映社会关注热点和世态民情,并折射出大众的社会诉求和心理。著名语文刊物《咬文嚼字》于2015年对近十年的网络热词的进行了盘点,其中诸如“女汉子”、“井族”、“微XX” 、“裸X”等隐喻性词语备受人们关注。正如Lakoff(1980:3)所述:“隐喻无处不在,人类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隐喻已成为人们日常思维和认知的一部分,在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的网络语言中尤为突出。
隐喻具有程度性,从最开始的新奇隐喻、到高度固化的死隐喻,再到特定语境下的复活隐喻,这既是一个连续体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束定芳,2000)。网络热词层出不穷,其中有许多被人们频繁使用的表述就属于死隐喻复活的认知现象,它们在特定的语境下唤醒了词语的本来意象,产生新奇的修辞效果,如“土豪、房事、出轨”等等。它们经过反复的隐喻映射,隐喻性逐渐减退,常规性程度越来越高,本来已经变成了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即成为认知角度上的死隐喻。不过在特定的语境下,这些死隐喻能够复活,恢复其隐喻性,这种现象就是“复活隐喻”,其本质是二度隐喻。本文以近年来网络热词中的复活隐喻为研究对象,从复活隐喻的本质、认知加工及分类三方面来探讨这一颇具新奇意义的语言现象。一方面有利于把握网络词汇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便于语言的创新性使用。
2.复活隐喻的界定与本质
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义现象,具有程度性、回复性、矛盾性、局部性、及多样性等特点(束定芳,2000:70-89)。囿于篇幅本文主要聚焦于隐喻的程度性和回复性两大特征来分析复活隐喻。不同类型的隐喻及其相互关系图示如下:
隐喻性有程度之分。隐喻性是一个连续体,一端是隐喻性极高的新鲜隐喻,另一端是已经失去隐喻性的死喻(束定芳,2000:73)。 Goatly就根据隐喻的常规化程度将其分为四类:活跃隐喻、非活跃隐喻、死寂隐喻和死隐喻。(Goatly,1997:32)。死隐喻在最开始出现时都是具有较高的隐喻性和鲜明隐喻特征的新鲜隐喻,只是在长时间频繁的使用过程中逐渐丧失其隐喻特征,最终才变成死隐喻或词汇化隐喻。当然隐喻的程度性是一个连续体,对其判断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动态发展性。即使是死喻,在适当的语境下还可以复活。国内学者束定芳(2000:89)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指出,“所谓的隐喻回复性就是指死喻在特定的语境中恢复其字面意义。”例如:
(1)牵挂你一生,爱戴你一世。(束定芳,2000:89)
这是一幅黄金首饰的广告语,广告语设计者巧妙地利用了“牵挂”和“爱戴”两个词组的字面意义,突显出该黄金首饰的使用特征和价值。 “牵挂”和“爱戴”都是基于心理意象构建的死喻,它们几乎和物理动词概念“牵”、“挂”和“戴”失去了隐喻联系,但是在该广告语的语境激活作用下它们又重新回到了其字面意义。
(2)王二楞要帮刚认识的女朋友修鞋,希望他修的不是“破鞋”。(石本俊,2013:01)
死隐喻“破鞋”的本义是“生活作风不正或乱搞男女关系的女人”。因为分句提供了为女朋友修鞋的语境信息,所以例句中的“破鞋”在该特定的语境条件下回复到了其字面义,即“破烂鞋子”。
3.复活隐喻的认知与加工
3.1复活隐喻的语义分析
死隐喻复活是基于特定语境条件而产生的语义现象,其建构过程是一个重新认知和使用死隐喻的过程,死喻复活的必要条件是语义冲突。语义冲突意味着死喻的本义和语境之间存在语义逻辑矛盾,人们必须通过解读死喻的字面含义才能消除这种语义冲突来正确理解其涵义。王寅(2007:466-467)在论述隐喻的转换性时从语义角度论述了隐喻语义的转换特点:“有时隐喻意义可能转回到字面意义上来,反而可能成为一种十分有趣的新奇用法,这实际上又产生了一个隐喻性地跨概念域的映射过程,对隐喻作了一次隐喻性‘还原’或‘回归’用法。”例如:
(3)“大城市的厕所怎么样?面对窘境,京片子毕竟幽默:上厕所比第三者更难“插足”。(《中国青年报》1993年8月26日)
在现代汉语中,“第三者插足”已经成为“抢夺他人的丈夫或妻子”的代名词。“插足”已经被词汇化了,表示介入别人的婚姻生活。但是例子中的“插足”却回复到其本来字面意义,表明上厕所时没有落脚之地的窘境。在人们理解句子中“插足”的过程中,“脚”和“寻找落脚之地”的具象在该语境中被激活,其源义被重新唤醒,死隐喻也因此复活。
3.2复活隐喻的语用阐释
从语用学角度来看,死隐喻复活的过程,是一个违反语用原则,打破语用平衡,并且重新获取修辞效果和吸引人们认知注意力的过程。对复活隐喻进行语用阐释要将死隐喻放入鲜活的语用语境之中,使其在话语的交流和使用中回复其生命力。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看,死隐喻并没有真的“死去”,它们只是通过不断的使用来暗示出它们能够满足某些新的语义需要,二度隐喻虽然消耗人们更多的认知努力去感受和理解新的隐喻体验,但能够成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积淀下来,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地使用复活隐喻,例如:
(4)A:他的肠胃功能不好,刚吃完饭就去上厕所。
B:嘿嘿,这个小伙子真是个“直肠子”。(王寅,2007:467)
死喻“直肠子”的本义是“某人的性情耿直”和“吃饭上厕所”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上述对话中的语境下,死喻“直肠子”复活后其涵义也回复到了字面意义“肠子是直的”,所以B的话语含义是“小伙子的肠子是直的,吃了食物就得立刻上厕所排出去。”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破鞋”和“直肠子”等词语都是具有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的隐喻概念,反映了我国人们独特的隐喻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
4.网络热词中复活隐喻的分类及认知研究
在收集和分析整理相关资料后,笔者认为对网络热词中复活隐喻的分类可依循如下三个标准:一是根据死隐喻复活后其感情色彩或评价意义有无变化;二是看死隐喻复活后其语义的衍生能否成为构成新词的手段;三是根据复活后的隐喻是否具备独一无二性。以近年来的网络热词为例,本文主要从以上三方面来进一步探讨网络热词中的复活隐喻现象。
4.1情感色彩与评价意义的变化
4.1.1评价意义的上升
(5)“光盘”在行动(《法治周末》新闻标题2013年2月6日)
2013年1月,北京一家民间公益组织率先发起“光盘行动”,提倡市民就餐后打包剩余饭菜“光盘”离开。随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号召大家“节约粮食,从我做起”。“光盘行动”席卷全国,一时间人们纷纷抵制“舌尖上的浪费”,争做“节约达人”。人们对“光盘”一词喜闻乐见,在生活中也广泛使用。例如,“吃多吃少,光盘正好。”和“今天你光盘了吗?”在这些句子中“光盘”一词都回复其字面意思,即“吃光盘子里的食物”。复活隐喻“光盘”的情感色彩和评价意义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原本的中性色彩上升为褒义。
(6)美国——火车出轨造成人员受伤(新华网新闻标题2015年5月13日)
在近年来新闻常常报道的交通事故的语境下,死喻“出轨”的含义已回复到了其原有的字面意思“火车偏离了其正常轨道”,而不是人们规约化后的含义“夫妻一方背叛了另一方”。所以,“出轨”这一死隐喻可以复活,也就是说回复到其字面涵义,消耗了人们更多的认知努力去重新理解该隐喻。复活后的死喻“出轨”其情感色彩发生了由贬义到中性含义的转变,评价意义也有所提升。
(7)中西结合结奇葩——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5期)
在现今中国的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网民吐槽“奇葩”。“奇葩”一词在当代语用环境下,已经沦为贬义,比喻某人某事或某物十分离奇古怪、荒诞、常人不可理解。上述例子中的“奇葩”在特定的语境中已回复到了其本义,即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并常用来比喻珍贵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众的事物。词性为名词,情态色彩为褒义。因此网络热词“奇葩”复活后其情态意义发生了从贬义到褒义的变化,评价意义也明显提升。
4.1.2评价意义的下降
(8)“表哥”,你真是太爱“笑”了(《郑州晚报》新闻标题2013年8月31日)
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长佩戴名表并面带微笑地出现在事故现场和他后来在法庭上微笑着承认受贿的照片很快成为了舆论焦点。不久后,湖北省麻城市市委书记杨遥又被曝出疑佩戴名表却没能帮助解决该市农村学校的课桌椅问题。在此期间网民们广泛地使用“表”哥、“表”叔等词语来讽刺那些佩戴名表和贪污受贿的官员们。该特殊语境下的“表”字含义明显是回复到其字面意义,即“人们日常佩戴的手表”,而一般情况下“表”字通常是指“对同属一个家庭成员中的女性(母)或曾是本家庭成员中的女性(姑)的亲属的称谓语”。显而易见,网络热词中的“表”哥、“表”姐等词语在具体语境下的使用属于复活隐喻认知范畴,并且它们的情态色彩发生了从具有亲密感的褒义到含讽刺意义的变化,评价意义有所下降。
(9)武汉——基层干部违纪后“躲猫猫”6次躲避组织调查(中国青年网新闻标题2016年4月19日)
“躲猫猫”一词于2009年迅速在网络蹿红,起因是云南青年李乔明在晋宁县看守所离奇死亡事件。当地公安部门最开始对外称其和狱友玩“躲猫猫”时撞到墙壁受重伤不治而亡。后经查实是被牢头狱霸殴打致死。于是网友们把这种社会现象戏称为“躲猫猫”事件,暗讽了社会相关负责人试图逃避法律责任和掩盖事实真相的行为。上例中的“躲猫猫”一词在该特定语境下回复到其字面本义,即“捉迷藏、躲藏”,但是其复活后的情态色彩发生了从中性到贬义的变化,评价意义也下降了。
4.1.3评价意义保持不变
(10)“房”字在每年的热词中都稳居榜首,从“房姐”、“房叔”的横空出世到“房奴”的大片存在,再到最近“井族”的产生,“房事”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工人日报》2013年12月29日)
其中“房事”一词的含义在如今人们日常的交际语境中已经不同于传统认为的“夫妇之间的性行为”,而是回复到其字面意义,即“与房子相关的事情”。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持续走高,房地产经济泡沫化加剧,给社会大众购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许多年轻人刚刚踏入社会就沦为“房奴”,开始了他们艰难的买房路程。2011年上映的我国首部“房事”喜剧《房不剩防》警示了人们“房事很危险,入市须谨慎”。这里的死喻“房事”复活后其情感色彩和评价意义也没有发生改变,只是从过去的含隐私性变成如今的公开化热点。
从上述例子可见,复活隐喻中情态意义和评价意义发生变化的居多,尤以上升类型较为多见,当然还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更大范围的研究统计加以佐证。
4.2 语义的衍生性能否构成新词
4.2.1 语义的衍生和新词的创生
事实表明某些死隐喻复活后其语义是有所衍生和发展的,并且还能成为构成新词的手段,所以我们也可以此为标准对网络热词中的复活隐喻进行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例如:
(11)昨日发布会上播出由吴彦祖主演的90秒微电影作品《一触即发》。(《信息时报》2010年12月21日)
(12)除概念车的展示外,截至11月30日,消费者均可在指定的东风雪铁龙4S店参与试驾活动,抢先感受先进的“全数字微体验”,还有机会试乘千万欧元的概念车,亲身体验雪铁龙品牌引以为傲的先进科技及创新精神。(《广州日报》2011年11月22日)
“微”字出现在流行语中源于“微博”的诞生。“微博”的一经推出就引发了一场“微XX”的狂潮,很多“微XX”词语中的“微”就是“微博”的缩写,如“微信”、“微群”等等。例(13)中“微电影”中的“微”也继承了“微博”中“微”字的含义,即“小的,少的”。虽然如今的“微”字仍带有微小,微乎其微的本源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微”的词义有了新的衍生和发展,“微XX”现在更多地具有“新鲜事物或技术的创新”的含义。例(14)中“微体验”的“微”强调的就是“XX”形式的突破创新。“微”已成为一个时尚元素,既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签。在网络新词的大潮中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微词汇,例如“微店、微拍、微客、微淘”等。原本司空见惯的事物,只要被冠以“微”字,就能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中重新释放“大能量”。“微XX”一词不仅仅是反映了一种语言现象,还折射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模式的改变。
(13)兰考干部:微信群里晒作风(《河南日报》新闻标题2015年11月5日)
自2006年底开始,中国互联网一股“晒”潮悄然而起,“晒客、晒恩爱、晒奖金、晒厨艺、晒孩子”等网络新词接踵而来。2007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其中“晒客”被定义为:一个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心情展示在网上,与他人分享的人群。就如同“晒”字的本义:人或物在阳光下吸收光和热。对于晒客们来讲,“晒”也是一个认识自己,并通过和网友们的交流,听取意见,学习他人的过程。总之,网络时代的“晒”不仅在语义上具有衍生性,还成为了一种构成网络新词的有力手段。如今网络热词“晒XX”既成为了网络平台上一种个人寻找群体的联络方式,也正形成一种个人联合个人来对抗强大现实的方式。作为一种新生力量,“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人性的解放,并且它将不断聚集成长和长久生存下去。
4.2.2 语义的衍生未能构成新词
(14)温家宝曾在访日时发表的演讲中坦言:“如果说安倍晋三首相去年10月对中国的访问是一次破冰之旅,那么我希望我的这次访问能成为一次‘融冰之旅’。”(新华网2010年6月1日)
“破冰”一词在该语境中明显是个死隐喻,表示打破僵局。日本安倍晋三首相的访华行为打破了当时中日政治的冷战局面。但温家宝总理创造性地使用了新隐喻“融冰”来表达中国愿意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良好发展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破冰”这一死隐喻在此之所以能够复活,正是因为新奇隐喻“融冰”激活了源语境,唤醒了冰的本来意象。所以死隐喻的复活能够催生隐喻和隐喻意义,其分析也需要参照新隐喻的创生过程。该死隐喻复活后其语义也有所衍生,但是并未成为构成网络新词的一种方式。
(15)上海率先推出居住证转户籍,被誉为特大城市户籍管理的破冰之举,为国内其他大城市户籍改革提供了创新样本。(《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12月9日)
“户籍制度破冰”迅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因为户籍制度改革涉及了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日报曾对表示:户籍制度须从“破冰”到“融冰”。仅仅破冰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融冰,才能真正打破隔阂。这里的“破冰”和“融冰”则是指消除城市户口所带来的不公平,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都享受到权利和机会的公平。由上述例子可知,复活后的“破冰”和“融冰”虽在语义上有所丰富和衍生,但都没能成为新词产生的手段。
4.3词汇选择上是否具有独一无二性
4.3.1 具有独一无二性或排他性
(16)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和讯网新闻标题2013年10月29日)
2013年,在新中国历史上绝迹多年的“土豪”完成了强势回归。苹果公司推出了第七代苹果产品,其中一款手机因后盖渡有一层亮丽的金色,故被网友们戏称为“土豪金”。“土豪”一词开始是由网民用来戏称网络游戏中舍得花钱的玩家,后来发展成为特定指称“现实生活中富而不贵的群体”。人们不再“打土豪,分田地”,而是纷纷要求“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追溯历史,“土豪”源于我国土地改革和革命时期,包含着憎恨和敌对的政治色彩。而现在人们用来讽刺拜金主义,奢靡之风,并且用一种自嘲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贫富分化的无奈。“土豪”的重新出现和使用隐喻了中国社会分层的现状,它已经从政治学意义的贬义词转化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贫富差距的直白写照,同时也反映了文化意义上的价值取向。在现今社会的语用环境下,复活后的“土豪”一词已使社会形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土豪”文化。“土豪”已经成为热度远高于“高富帅”“屌丝”等名词的新群体标签,它具有排他性,称得上是独一无二。
(17)电影《九里香》聚焦羌族山寨爱情(央视网新闻标题2012年10月19日)
“山寨爱情”是随着山寨一词的流行而发展出来的网络新词,其含义是“乡村爱情”。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都市爱情变得如玻璃般脆弱。城市青年男女渴望让爱情回归乡村,回归田园,找寻简单、纯净的恋爱。“山寨爱情”里的“山寨”实现了二度隐喻,回复到其字面意义,属于死隐喻复活现象。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谈及“山寨”一词,多指其规约后的含义,即“盗版,不正规的”。然而,“山寨”一词最早源于广东话,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多为山村,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思。最近网民们热议的“山寨爱情”一词明显是回复到其原本意思,是人们在进行此类语义表述时的首选,很难被其他词语替换。
4.3.2 具有其它选择或可替代性
(18) 周杰伦倾力打造唯品会4.19“无与伦比特卖” “都是傲娇的品牌,只卖呆萌的价格”(《北京晨报》新闻标题2016年4月18日)
“傲娇”和“呆萌”在日常生活中原本都是用来修饰人物性格的词。“傲娇”通常指:某人平时性格高傲、言语暴力,但有时表现出内心温柔善良的一面或是因害羞或要面子等装作高傲和冷漠的态度;“呆萌”则指:那些看起来傻乎乎有点反应迟钝的可爱人物或者他们所具备的性格特征。而在上述例子中,当“傲娇”和“呆萌”被用于形容抽象事物时,其修辞效果仍然具备。只是在此广告语境下,这两个词语都回复到其字面意义,并且“傲娇”可以用“名贵、高雅”等词汇来替代,而“呆萌”也可用“实惠、低廉”等词语代替。因此在词汇选择上“傲娇”和“呆萌”具有其他选择,并不是独一无二的。
5.结语
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它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新的认知,是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复活隐喻现象是指已字面化的死隐喻在特定的语境下回复其本源意义,重获隐喻性并进行去词汇化的过程。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网络语言借助隐喻有效地揭示了现实社会人们内心对社会存在的真实认知。许多网络热词的产生正是来源于死隐喻复活现象,所以对复活隐喻的研究是网络语言研究的重心和热点,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网络语言中死隐喻的复活机制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中消耗自己的认知努力来重新理解隐喻的使用,从而达到死隐喻复活后的语言效果。 本文以近年来网络热词中的许多复活隐喻为研究对象,运用隐喻认知理论来深入探究网络语言中的复活隐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但有利于已有词汇意义的扩展和语言的创新性使用,而且有助于把握网络新词的动态发展及推动语言的整体发展。
[1]Lakoff,G.&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Ungerer,F.& Schimid,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莫嘉琳,刘润清.死隐喻复活的语义及语用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
[4]孟宏党.论死隐喻的形成,特征与复活[J].山东外语教学,2009.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石本俊.死隐喻复活的工作机制及复活方式研究[J].现代语文,2013.
[7]王 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责任编辑:王国红)
2017—02—04
肖真,女,籍贯江西吉安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话语修辞;周静,女,籍贯湖北荆州人,博士,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话语修辞。
H05
A
2096- 3130(2017)03-0045- 05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