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角度看《远游》、《卜居》、《渔父》的作者问题

2017-07-12 13:07陈雨东
关键词:远游楚辞道家

陈雨东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从传播角度看《远游》、《卜居》、《渔父》的作者问题

陈雨东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楚辞》的《远游》、《卜居》、《渔父》三篇的作者归属,自明人始有疑。前此之王逸、朱熹都明确指出:“《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①明代汪瑗对楚辞提出了很多别解,但并未怀疑《远游》的作者问题。清代中叶胡浚源将《远游》排除在屈原作品之外,认为远游多言神仙事,与屈原所作不合②。此后,关于《远游》的作者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卜居》、《渔父》两篇也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从文体风格方面入手的,也有从音韵、思想等方面谈论的。现在兼从传播角度来看此问题。

楚辞;道家思想;远游;卜居;渔父

《楚辞》中《远游》、《卜居》、《渔夫》三篇表现出了明显的道家思想,因为屈原有着强烈的入世思想和浓厚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牺牲精神,与道家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关于《远游》、《卜居》、《渔夫》三篇的作者问题后代莫衷一是。现在兼从道家思想在楚国传播的角度分析这三篇的作者归属问题。

1、从词句运用上来说,《远游》中所用的“虚静”、“无为”、“六气”、“沆瀣”、“正阳”、“朝霞”、“真人”、“道可受兮,不可传”、“登仙”等词句,均为道家所用术语,在屈原的其他作品中未见。但是却出现了不少与屈原其他作品完全相同或相似的语句,现对比如下:

《远游》《楚辞》哀人生之长勤哀民生之多艰愿承风乎遗则愿依彭咸之遗则恐天时之代序兮春与秋其代序春秋忽其不淹兮日月忽其不淹兮命天阍其开关兮,排阊阖而望予。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掩浮云而上征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朝发轫于太仪兮屯余车之万乘兮,纷容与而并驰。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逶蛇。同句,仅“逶蛇”写作“委蛇”。叛陆离其上下兮斑陆离其上下路曼曼其修远兮路曼曼其修远兮左雨师使径待兮腾众车使径待忽临睨夫旧乡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长太息而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的其他作品中虽有相似的句子,但最多只是几句而已,而此篇相似或者一模一样的句子竟然出现了如此之多,对于一个才华横溢、创作力丰富的作家来说这可能吗?连前人作品都不能因袭,何况是自己的作品呢?尤其对于屈原这样自尊心极强同时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绝无可能!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载体,很难想象同一个作家的作品仅仅出现大量词句的相仿,其中的主题思想却毫无一致之处。

同时,从用语习惯来看,屈原作品从不用“人生”, 一概用“民生”,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而此篇却用了“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这显示是出了模仿中的变化。用语习惯是作者的独特印记,这种差别显然不是出于一人之手。

2、从文章结构看,本篇的四方游历模拟屈原文章,但路线不同,其中包含的意蕴也是不同的。《离骚》中作者有两次游历路线,第一次从南方苍梧山出发,到达西方昆仑,游历天宫受阻,之后前往东方青帝春宫,接着求女均以失败告终,最后回到现实中来。第二次游历以西方昆仑为目的地,发自“天津”,直达西极,经过流沙、赤水,转道不周山,向西海进发,途中下意识看到自己的故乡,恋恋难舍。《招魂》、《大招》两篇作者不论,行文结构以东南西北为顺序。而《远游》的路线是从南方出发,前往天宫,之后遍访东西南北四方神祇勾芒、蓐收、炎神、颛顼。其间游历过西方之后,作者同样使用了屈原在《离骚》中的表现——下意识间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故乡,但《远游》作者用“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来表现自己的心情,而屈原却不直说自己的感受,仅通过对仆夫与乘马的描述间接反映自己的感受,意在言外,可谓意蕴深长,哀感尤深,而此篇修改为“余心悲”,瞬间降低了艺术效果,缩小了意蕴空间,同时,作者似乎悲伤了一会,就开始另寻别女,奏乐逍遥,并继续往南北二方出发了。“经营四荒,周流六漠”之后,泯灭了视听,消融了时间,在混沌元气之中永存。这无论如此都不是一个恋慕宗国、狐死首丘者所应该表现的。

3、从名物意象来看,《远游》显然是仿《离骚》而来,屈原作品中的有些名物意象是带有象征意义的,但《远游》之中并无香草美人恶禽臭物这些带有作者个人喜恶的个性化意象,求女情节仅出现了“迎宓妃”,也仅仅是一笔带过,并无多少内涵。而香草美人的意象类型却已经融入了屈原的生命之中,是发自内心的表达,可以说到了“爱花欲死”的境界,而《远游》显然达不到这种程度,只是皮毛而已。

从其中的人物来看,《远游》篇所向往的赤松子、傅说、韩众、王子乔、真人、羽人等都是登仙之人,《离骚》中则向往大禹、商汤、武丁、周代开国君主文武二王、宁戚、吕望、彭咸、伍子胥之类的明君贤臣。而且两篇文章之中都提到了傅说,《离骚》中所用的关于傅说的故事是现实之事,为了说明君臣的际合,无关乎臣子身份,其中还蕴含着希冀君王信任提拔的情感。而《远游》篇所用的则是关于傅说得道成仙的传说,一是真实的故事,一是虚无的神仙传说,两者是迥然相异的。

4、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看,屈原一直希望明君见察,两美和衷共济,共创一番事业。上下四方遨游也仅仅能得到一时的快乐,而且过程中仍然不忘“求女”,他是无法忘记自己的理想的。他一直期望君王“改乎此度”,能够举贤授能,“循绳墨而不颇”。他的文章里充斥着对明君贤臣的向往,对康娱自纵、无德无能的君主的斥责,同时又极力抨击排斥贤良、贪图厚禄的宵小。重要的一点是,屈原即使遭到重大的挫折,君王不信任,群臣攻击贬低,无路可走的时候,内心巨大的自尊心仍然让他保持着高傲,同时,不忘修习自己的品德,誓不与黑暗同流合污,屈原以“鸷鸟”自比,发出了正邪不两立,不与凡庸同列的愤慨激昂却又哀怨的呼声——“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即使到了最绝望的时候,为了“伏清白以死直”,多次表达“愿从彭咸之所居”。而《远游》篇作者遭遇“世俗之迫阨”,只一味在上下入地的神仙境界中得到满足,没有“好修以为常”,没有“浮游而求女”,没有君之善恶,没有臣之好恶。

由思想感情的不同,也造成了文章风格的不一。屈原的文章中在悲凉中透着壮慨,可以说是苍凉悲慨的。而《远游》则是悲凉中带着无力,希望从仙游中得到满意与快乐,是一种在尘世收到挫折压抑而产生的一种出世思想。

5、从文章的艺术成就来看,《远游》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相对于“自铸伟词”的屈原文章来说,生搬硬刻、模拟因袭的地方较多,还是要逊色一筹。

因此,《远游》绝非屈原所作,那么作者到底是谁,作于何时呢?

在否定《远游》为屈原作品的意见中,《远游》作于汉代被多数人所采纳。或以为《远游》为仿司马相如《大人赋》的作品,或以为反之。清代吴汝纶先从文体风格上否定了《远游》篇是屈原的作品:“此篇殆后人仿《大人赋》托为之,其文体格平缓,不类屈子。”又从清理推断:“武帝读《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意。若屈子已有其词,则武帝闻之熟矣。”③陆侃如也认为《远游》出于伪托,并以为“大约是一个汉代的无名氏伪托的”。④郭沫若则以为《远游》为《大人赋》的初稿。首先,他认为《远游》词句与结构方面也存在与《离骚》明显雷同之处。其次,《史记·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曾向武帝提及自己“尝为《大人赋》未就”,郭沫若因此认定《大人赋》为吸取《远游》中精粹修改而来⑤。

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发掘《远游》的写作年代,我以为《远游》当作于《大人赋》之前。首先,我列出《远游》和《大人赋》文章中类似的句子。

《远游》《大人赋》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悲世俗之迫隘兮,朅轻举而远游。焉托乘而上浮掩浮云而上征载云气而上浮建雄虹之采旄兮靡屈虹以为绸……总光耀之采旄服偃蹇以低昂兮,骖连蜷以骄骜。低卬夭蟜据以骄骜兮,诎折隆穷躩以连卷。骑胶葛以杂乱兮,斑漫衍而方行。纷湛湛其差错兮,杂遝胶葛以方驰。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使勾芒其将行兮,吾欲往乎南嬉。历唐尧于崇山兮,过虞舜于九疑。经营四荒兮,周流八漠。遍览八紘而观四荒兮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使灵娲鼓瑟而舞冯夷排阊阖而望予 集重阳入帝宫兮排阊阖而入帝宫兮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呼吸沆瀣兮餐朝霞舒并节以驰骛兮,逴绝垠乎寒门。舒节出乎北垠 轶先驱于寒门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倏忽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视眩眠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乘虚无而上遐兮,超无有而独存。

其次,从整个文章的贯通性来看,《远游》整篇表达的都是一种受到世俗的压抑,而欲仙游逍遥的情感,文章的描写也是符合这种主题的,并且一以贯之。而《大人赋》一方面发出“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的声音,另一方面又非常享受神游的快乐,最后在虚无之中与天地并存,作者一边否定长生不死,一边又追求无穷无尽的永存境地。再加上从上面列举的《大人赋》与《远游》中不少相似或完全相同的句子,有理由认为《大人赋》在模拟化用《远游》,但运用的过程中因一味吸取佳句而忽略了整个文章的连贯性。

再次,从两篇文章的句式以及文体的发展来看,《远游》多袭用《离骚》原句,全篇均为典型的骚体句式,还处在生而未化的阶段,直接收到了屈原的影响,属于楚辞体作品,且距离屈原的时间应当不远;而《大人赋》主体部分有多数文字呈现出散体化倾向,将《远游》中短句换化夹杂大量的生僻字词的长句,这显然是对《远游》的借鉴并在此基础上的超越,已经越过了楚辞体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变得更为灵活多样。

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远游》当作于西汉之前屈原之后。

再综合道家思想与楚辞这种体式在楚国的传播过程来看。从公元前278年楚国迁都陈城到公元前223年楚被灭,楚国王室由汉水流域迁至江淮流域,迁都陈国三十七年,后迁都寿春共十八年,期间所处时间长达50余年,而老子的故居苦县,庄子的故里商丘或者蒙城,离当时的楚都都不远。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足以让楚辞与道家思想融合。楚辞和道家思想这两个文化品种和产物本来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因为楚国后期将都城迁徙到陈国后来又到寿春,这一带临近于老子、庄子故里,因此楚辞与道家结下了关系。《远游》很有可能作于屈原去世后楚国北迁淮河流域的几十年间。考虑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掌管楚国昭、屈、景三大姓的教育事业,屈原对这些子弟的培养不会不用融合有音乐性、舞蹈性、文学性的楚辞体作品,甚至于屈原自己的有些作品也在教学范围之内,那么《远游》很有可能出于屈原弟子或者后学之后。屈原后学随楚都迁徙而将其文章带到陈国或后来的寿春,也是自然之事。再将文章与庄子思想结合,站在庄子的角度拷问屈原,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之事。所以具有庄子思想的人们,看待屈原,就必然质问屈原为什么不与世推移,何必九死不悔,徒增痛苦。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二十多枚残简所记为一篇赋作,学者一般将其称作“御赋”,关于赋的作者问题还存在争议,有以为是唐勒所作,也有人为是宋玉所作。姑且不论这篇赋的作者问题,不管作者处于何人,两者都是屈原之后的辞赋作家,他们的主要创作活动在楚顷襄王迁都陈城之后。这篇《御赋》中肯定的这样一种御术,“去衔辔,撤笪策,马[莫使而]自驾,车莫[动而自举]”,“不叱啫,不挠指”,⑥而马神本鬼怪,绝尘千里。这里宣扬的即是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而且这篇文章有大量的字句或意思出现在《淮南子》的《览冥》和《原道》两篇中,如上引字句《淮南子·览冥》作:“除衔辔,去鞭策,车莫动而自举,马莫使而自走也。”并归结为“此假弗用而能以成其用也,非虑思之察,手爪之巧也。嗜欲形于胸中,而精神逾于六马,此以弗御御之者也。”在《原道》中作者进一步发挥:“以天为盖,则无不覆也;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不使也;阴阳为御,则无不备也。是故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不动,聪明不损,而知八纮九野之形埒者,何也?执道要之柄,而游于无穷之地。是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⑦表达了处事要秉要执本、顺其自然、不强加干涉的道家思想。显然,《淮南子》的作者是将这篇《御赋》看作是包含道家思想的作品的。这也正说明了楚辞随着楚国的东迁,在江淮流域与道家思想结合,并出现了带有道家思想的楚辞作品。

再来看《卜居》、《渔父》篇,我认为《卜居》篇所表达的与《远游》篇还是有所不同的,《卜居》虽假借问卜以决疑,但篇末归结为对“世溷浊而不清”现象的痛心疾首,这与屈原常表达的“阴阳易位”、“腥臊并御,芳不得薄”、“众踥蹀而日进,美超远而逾迈”现象与情感基调是相同的。虽然因为长期的压抑而产生极大的苦闷与矛盾,但对于自己所坚守的其实并无所疑。倒是《渔父》与《远游》篇似乎有以道家全身远害、和光同尘思想来纠正的屈原的意思。这大概处于后学对于屈原的惋惜与同情以及思想态度的转变。正如《史记》所云,屈子之后被称道的有文学才能的人都不再以犯颜直谏为事了。

同时,据郭沫若《屈原赋今译》在《卜居》的注文中提到:“原文以‘移’、‘波’、‘醨’、‘为’为韵,尚是先秦古韵。”⑧王力的《楚辞韵读》中也指出,《卜居》、《渔父》两篇均用先秦古韵,他在《汉语诗律学》导言中还否认了伪造古韵的可能性,“因为直至明末陈第以前,并没有人意识到古今音韵的不同”。⑨

所以,我认为《卜居》、《远游》也当出于屈原弟子或者后学之后。

注释:

①洪兴祖撰,白化文点校. 楚辞补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朱 熹.楚辞集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②胡乙灯. 楚辞新注求确[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6.

③姚 鼐. 古文辞类纂[M]. 北京:中国书店, 1986.

④陆侃如. 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⑤⑧郭沫若. 屈原赋今译[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3.

⑥吴九龙. 银雀山汉简释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⑦何 宁. 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出版社,1998.

⑨王 力. 《汉语诗律学》[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8.

[1]洪兴祖撰,白化文点校. 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王 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8.

[4]何 宁.淮南子集释.[M]. 北京:中华出版社,1998.

[5]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6]朱 熹.楚辞集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7]王 力. 楚辞韵读[M]. 北京:中华书局, 2014.

(责任编辑:胡光波)

2017—01—16

陈雨东,河南方城人,湖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专业2014级研究生。

I222.3

A

2096- 3130(2017)03-0005- 04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3.002

猜你喜欢
远游楚辞道家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屈原和楚辞
远游
节奏观下《楚辞》的英译研究
秋夜读《楚辞》
父母在,共远游
漫画道家思想
在路上的梦工厂:“远游志”网络旅行杂志的众筹之路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