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俊
应用微视频打造精彩数学课堂
文︳陶俊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微博、微视频等产品。这些产品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也促使微课程的开展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微视频呢?笔者以“一线三等角”为例,谈谈微视频在初中数学课中的应用尝试。
教学过程
在课前任务包的引领下完成下列学习任务:①观看视频,完成进阶训练。②小组收集一些同类型题目。
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完成的进阶训练进行数据分析,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借助微视频进行预习,能使预习效果大为改观。
1.检查建构,形成体系。
(1)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师:课前大家已经收集了一些同类型题目,下面各小组利用教学平台向全班展示。
(2)互助释疑解惑。
师:通过课前任务包和微视频的学习,你们对于“一线三等角模型”有哪些认识,还有什么困惑吗?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后选代表汇报。
生1:都用到了两个三角形相似。
生2:从位置上看,相似的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公共顶点,有一条边共线,而且有一对对应角在这条直线上。
师:很好,那两个相似型是怎么判断的?证明相似与角的具体度数有关吗?
生3:与角的度数没有关系,三图的共同特征是三个相等的角的顶点在同一直线上。
师:很好,这就是图形的本质:三个等角的顶点共线。具有这种特殊位置关系的相似三角形比较常见,会出现在不同的背景中。因此,我们把它视为一个基本图形,如相似三角形中常见的基本型(“A”型“X”型)一样,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给这种图形起名叫“K”型。
2.合作探究,突出重点。
在第一阶段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教师以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原则,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精选探究性问题,引领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以期达到“讲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效果,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典例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矩形OABC,点B的坐标为(1,2),线段OA上有一点D,将吟OAB沿直线BD翻折,当点A恰好落在y轴上时,求此时D点坐标。
变式:当D与O点重合时,若以OB为折痕,将吟OAB沿OB翻折,点A落在点E处,求E点坐标。
师:掌握基本图形能带来什么好处呢?请大家读题、找方法。
生4:要求D点坐标,只要求出OD的长。我们可以借助吟ABE与吟DOE“K”型相似即可。
师:很好,这是问题中含有显性基本型,今后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基本图形,可以为解题带来很大的好处。那变式呢?
生5:添加辅助线,过E点向x轴引垂线,垂足为F,易得吟EFO与吟ABO相似。
生6:不对,这两个三角形不相似,因为∠EOB不为90°。
师:是的,那你有办法吗?
生6:本节课的重点是一线三等角,需要找到一线、三等角,显然这题是需要构造辅助线的。因此,我们可以过E点向x轴引垂线,延长BC(如图所示),这样我们就可以构造一对“K”型相似,很快得到结论。
师:说得非常好,构造基本图形很重要,有时会比较简便,也可提高解题速度,其中体现了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方程的思想,解题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未知转化为已知过程。
这里安排了一个视频,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在不同的背景中找到基本模型,使学生掌握找图形的方法。
3.思维拓展,分层提高。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不同的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为他们提供一道拓展探究性问题,并给予个别指导,实现分层提高,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好题推送如图,点A(-2,1),点B在直线y=-2x+3上运动,若∠AOB=90°,则点B的坐标为。
变式:如图,过点A(-2,1)作x轴与y轴的平行线,交直线y=-2x+3于点C,D,则点A关于直线CD的对称点E的坐标为。
学生再次在平台上完成,可以结合视频,或在线答疑。
应用微课资源,突破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往往是教学环节中耗时最多,也是教师在备课中投入精力最大的一部分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即使教师费尽心思、想尽办法来突破教学难点,也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理解难点知识。对此,我们可以借助微视频予以解决。例如,“一线三等角”的模型有很多种,教师不可能在课上一一给出。而利用微视频的讲解,学生很容易掌握这类图形的特征及模型的多变性。通过观看微视频,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背景,体验解决问题的思维发生和发展过程。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更多的学生能顺利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新技术带给我们新的思考。学生在掌握好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大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兴趣和热情如何进行优化,而不至于产生负影响,我们需要再思考。若要推广,还涉及微视频的制作和整合,因为学生存在客观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制作和整合。
总之,要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挑战性、富有创造性和个性化,我们应当从教育信息化理念的转向、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变革学习方式的角度阐述微课资源的理念、特点、意义与功能,建设体系完备的微课资源,以服务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助力于教与学模式的变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有趣,从而让学生感觉数学是“有温度的”,不再是“冰冷的美丽”。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