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英
(鲁山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河南 平顶山 467300)
循证护理在心脏急诊介入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
陈英英
(鲁山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河南 平顶山 467300)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心脏急诊介入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于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在鲁山县人民医院106例围手术期心脏急诊介入手术患者,随机数表法分组,各5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循证护理干预,统计对比两组护理后患者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等生理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32%(6/53)明显低于对照组30.19%(1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干预对改善心脏介入手术术后机体生理指标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循证护理;心脏急诊介入手术;常规生理指标
心脏急诊介入治疗是临床诊断、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病常用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特点。临床研究证实,心脏介入治疗手术围手术期由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严重,可引起机体出现穿刺区局部水肿、低血压、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因此治疗同时配合有效干预措施对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研究选旨在观察循证护理干预对心脏急诊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患者常规生理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在鲁山县人民医院106例围手术期心脏急诊介入手术患者。随机数表法分组,各53例。对照组女24例,男29例;年龄48~65岁,平均年龄(57.6±7.2)岁。观察组女21例,男32例;年龄47~66岁,平均年龄(57.1±7.4)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给予常规饮食、用药指导等。观察组采取循证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建立循证护理小组 组员由介入科护士、医生共同组成,进行系统培训。
1.2.2 制定循证护理方案 应用互联网文献检索“心脏急诊介入手术”、“护理”,对2014年以后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参考文献中可知,心脏急诊介入手术围手术期可出现低血压、皮下淤血等并发症,并以此制定合理有效护理方案。
1.2.3 应用循证护理 ①心理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讲解心脏急诊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注意事项,积极与患者沟通,掌握其心理状态,对其出现的抑郁、易怒、焦虑等负性情绪及时应用转移、鼓励等心理学方法给予疏导,树立患者积极正面心理状态,建立康复信心;②生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手术部位愈合情况及基本生命体征,告知其应保持良好休息,意外发生后应及时通知医务人员,满足患者基本需求,提高其舒适度。③预防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应注意将患者床头低于30°,每2~3 h翻身一次。嘱咐患者应严格限制进食量,以清淡、半流质食物为主,日常应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补充机体所需维生素,控制机体饮水量,一次饮水量<200 ml。有患者不习惯床上排尿,易引起尿潴留,且单次导尿量过大,腹压突然降低,引起盆腔脏器中血液滞留,诱发迷走神经反射,故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单次放尿量<500 ml。在病情稳定情况下,可按摩患者肢体,20 min/次,2次/d,协作患者坐起、翻身、下床等日常生活动作。
1.3 观察指标 检测对比护理前后患者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常规生理指标。统计对比两组术后穿刺局部水肿、恶心呕吐、低血压、皮下淤血并发症发生率。
2.1 两组常规生理指标比较 两组护理前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常规生理指标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6,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心脏介入手术属于新型诊断治疗心血管疾病技术,其通过数字减影,经过穿刺体表血管,将导管送入心脏,手术成功率高,故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由于心脏介入手术属于有创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情绪波动较大,术后可能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脉搏变缓等常规生理指标不受控制,影响患者恢复进程[2-3]。研究显示,采取循证护理干预有利于心脏急诊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患者做好自我监护、控制情绪,树立康复信心,降低并发症发生率[4]。
循证护理即“遵循证据护理”,是依据现有护理研究、护理者临床经验及考虑患者病症需求,三者结合所制定出的完整护理方案[5]。先提出循证问题,进行文献检索,寻求循证支持,后进行循证应用。研究发现,通过循证护理干预有利于脑卒中后卧床患者及其照顾者做好自我监护,改善照顾者消极情绪,可有效降低患者穿刺局部水肿、恶心呕吐、低血压、皮下淤血等并发症发生率[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常规生理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改善患者与照顾者之间舒适度,树立照顾者积极正面心理状态,对改善心脏急诊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患者常规生理指标具有重要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循证护理干预通过预防并发症护理可有效降低心脏急诊介入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心脏急诊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患者常规生理指标,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 康立惠,路慧,陶娟,等.循证护理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心脏介入手术围术期的应用评价[J].中国医药,2015,10(4):596-598.
[2] 王红霞,麦苗,孙广晓.循证护理模式在心脏介入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7):1011-1013.
[3] 曾军梅.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循证分析及护理探讨[J].重庆医学,2014, 43(12):1530-1531.
[4] 覃晓波,张琴,孙中波,等.高血压病脉压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相关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26(5):718-719.
[5] 李鑫,肖向莉,张欣,等.循证护理在预防心脏介入术后并发迷走神经反射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8):2805-2806.
[6] 王红芬.循证护理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6):278-278.
R 473.5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8.115
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