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利
(平顶山市中医医院 检验科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血清D-D、PCT、PA水平检测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李素利
(平顶山市中医医院 检验科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目的 探讨血清D-二聚体(D-D)、降钙素原(PCT)、前清蛋白(PA)水平检测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平顶山市中医医院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观察A组31例(重度重症肺炎),观察组B组30例(轻度肺炎),检测比较各组血清D-D、PCT、PA水平。结果 观察A组及观察B组血清D-D及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P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A组血清D-D、PCT水平明显高于观察B组,血清PA水平明显低于观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优良组血清D-D、PCT水平均低于预后一般组,血清PA水平高于预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越严重,血清D-D、PCT水平越高,PA水平越低,可作为判断病情、评估预后的依据。
血清D-二聚体;降钙素原;前清蛋白;老年重症肺炎
老年重症肺炎为呼吸系统常见危重症之一,该病起病急、病因复杂、病情进展快,若未及时治疗,极易引发感染性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提高病死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及早发现并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给予针对性治疗,对患者尤为重要,血清PCT、PA等为细菌感染的标志物,有学者指出其水平高低可有效反映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临床制定、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1]。本研究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探讨血清D-D、PCT、PA水平检测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平顶山市中医医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为观察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观察A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2.38±5.22)岁;观察组B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73.41±5.20)岁;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73.60±5.1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50 ml血必净注射液(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40033)治疗,2次/d,持续治疗1个月。所有受检者均抽取5 ml空腹外周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标本,以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比较各组血清D-D、PCT、PA水平。
2.1 血清D-D、PCT、PA水平 观察A组及观察B组血清D-D及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P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A组血清D-D、PCT水平明显高于观察B组,血清PA水平明显低于观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血清D-D、PCT、PA水平比较
2.2 预后评估 观察组61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根据转归情况分为预后优良组(n=50)及预后一般组(n=11),其中预后优良组血清D-D、PCT、PA水平分别为(1.17±0.71)mg/L、(1.36±0.81)ng/ml、(265.51±25.33)mg/L,预后一般组分别为(4.82±1.50)mg/L、(6.59±1.37)ng/ml、(200.47±25.3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254,t2=16.905,t3=7.708,P<0.05)。
老年重症肺炎为老年人多发、常见病,临床多表现为咳痰、咳嗽、腹泻、恶心等症状,并无特异性,极易与消化道疾病相混淆,诊断难度大。体温、病原学检查、血象、细胞因子水平等为临床监测感染性肺炎常用指标,具有一定检出率,但这些指标对感染缺乏良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不利于疾病治疗[2]。故寻找敏感、准确的检测指标对疾病治疗及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血清PCT是一种没有激素活性的糖蛋白,由116个氨基酸分子组成,在机体内外均较为稳定,正常情况下甲状腺C细胞会产生极少量的血清PCT,故健康人机体中血清PCT含量较少,但当机体被细菌等致病菌感染后其水平可于短时间内快速升高,在感染7 h左右即可达到峰值,且之后仍会维持在较高水平,故当其水平升高时应警惕细菌性或病毒性肺炎的发生。血清D-D为纤维蛋白单体,在纤溶酶降解作用下可产生特异性产物,当病毒、细菌、内毒素等进入血液发生感染后可直接激活Ⅻ因子,开启内源性凝血系统,进而激活抗凝系统,升高血清D-D水平[3];张伟平等[4]研究指出血清PA水平与机体感染亦存在密切关系,当机体出现细菌感染时其水平迅速下降,而当感染逐渐恢复时其水平则随之升高,血清PA是一种负性急性时相蛋白,由肝脏细胞合成,当机体出现急性炎性反应时,肝脏等组织器官受损,损害肝血窦内皮细胞,进而降低血清PA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A组及观察B组血清D-D、PCT水平均较高,血清PA水平较低;且观察A组血清D-D、PCT水平明显高于观察B组,血清PA水平明显低于观察B组;提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清D-D、PCT水平较健康者高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不断升高,血清PA水平较健康人群低,且病情越重其水平越低,可作为临床评估重症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依据;同时本研究发现,与预后一般组比较,预后优良组血清D-D、PCT水平较低,血清PA水平较高,说明血清D-D、PCT、PA可作为临床评估预后效果的有效指标。
综上所述,血清D-二聚体、降钙素原、前清蛋白水平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疾病转归关系密切,可作为临床判断病情,评估预后的有效指标。
[1] 董亚琼.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与前清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8):1093-1095.
[2] 林化,马春林,王荣辉,等.血清前清蛋白、C反应蛋白及载脂蛋白A1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J].重庆医学,2014,43(5):529-531.
[3] 尹占良,邱建凯.降钙素原、白介素-6及D-二聚体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价值[J].临床急诊杂志,2015,16(12):973-975.
[4] 张伟平,谭海波,马磊.血清降钙素原和前清蛋白检测在早期诊断老年重症肺炎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8):1341-1342.
R 446.6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8.079
2016-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