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淼
(哈尔滨客运段,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铁路运行图编制系统的现状与思考
于 淼
(哈尔滨客运段,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铁路运行图是保证铁路运输高效、安全的有效手段,而目前的铁路运行图编制系统还有部分缺陷,例如数据的精确性、动态更新、数据互联等方面存在瑕疵。为提升铁路运行图编制系统的工作效率,优化系统配置,文章对铁路运行图编制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为铁路部门优化系统提供了参考资料。
铁路运行图;编制系统;铁路运输;系统配置;动态更新;数据互联
铁路运行图是火车在运行过程中,从始发站一直到终点站,通过发送相关数据给铁路中心,保证铁路交通安全顺利运行的手段。其中运行图中涉及到铁路运输调度、机务、车辆、工务、电务、供电、客货运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通过运行图协调合作,让列车高效快速运行,所以铁路运行图的编制是整个铁路交通部门最重要、最严谨的工作,运行图编制的好与坏直接反映了铁路运输的真实质量,还有铁路运输整体的安全稳定。因此,铁路运行图编制系统需要不断提高其编制能力与管理质量,这样才能真正保障铁路运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公共交通安全。
1.1 铁路运行图编制系统
当前,我国的铁路运行图的编制系统内容非常复杂,其中包括列车时刻表、运行图绘制、车站股道应用、客图管理、车辆分配、牵引计算等。这些系统共同组成运行图编制系统,保证铁路交通运输安全稳定,为广大旅客带来舒适的服务。
1.2 计算机编制系统
铁路运行图编制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编制系统完成,主要的编制方法有模拟法、数学模型法、人工智能法三种。模拟法采用人工绘编的方式,由工作人员按照经验编制的计算机判断与执行程序,以此实现编图。数学模型法主要使用多种数学工具对铁路运行图进行建模,优化计算机算法,实现运行图的顺利运行。人工智能法,将人的经验作为计算机运行规则,构建列车运行图编制专家系统,并将列车运行图看作各区间列车顺序的一个组合,从而将列车运行图的编制作为一个搜索问题来解决。通过计算机编制系统,运行图可以在本地、服务器、客户端上运行,实现对全部铁路交通线的动态管理。在这个系统上,铁路运输工作人员可以对车辆、站点、客运等同时进行编制运行图工作。例如运输部门对运行图进行调整、客运部门对旅客与列车时刻表进行管理编制。通过计算机编制系统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行图的利用效率,实现铁路运输的通行顺畅。
2.1 标准化
车务部门已经使用铁路运行图编制的标准化应用系统。这个系统对铁路运输的运行图编制,已经和铁路公司其他部门的局域网的列车运行图进行联网共同编制。在全国铁路交通运输中,实现运输过程中的数据统一管理,为铁路列车运行图的绘制、列车时刻表的生成、运输指标的计算统计、查询信息等提供了简便方法。同时提供了初步的群体协同作业技术支持手段,具有初步的运行图自动铺画功能,人机交互功能较为完整。
2.2 整体性
这个系统实现了铁路运输信息管理与铁路运行图编制的一体化。通过计算机系统,对发送来的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同时对铁路运行图指标进行统计,反馈到实际运行图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此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铁路运行图编制系统,将各个子系统统合成一个整体。随着各个子系统发来的数据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实现了铁路信息的高度共享,有利于各个铁路公司发展相关业务。
2.3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我国过去在铁路建设时,没有过多考虑线路问题,目前线路有单线、双线、三线、四线,还有单线区段双线插入段、双单线等;闭塞方式有自动塞、半自动闭塞,自动闭塞又可分为单向自动闭塞和双向自动闭塞。系统通过进行运行图规划,将这些行车条件组合成一个整体的问题进行解决。如果通过多种软件分析处理单一的行车条件,进行运行图编制,那么既费时也费力,还达不到目前的效果。铁路总运行图编制要建立在各个部分的铁路运行图集中整体编制的基础上,再进行优化。
2.4 系统全参数化
将采集来的铁路运行相关数据全部由数据库统一管理,编制系统会完全按照数据库中的信息与相关条件,进行运行图的编制。
2.5 数据传输快捷
在系统中,能对各家铁路公司的数据库中存储的信息,可以进行合并与分解,也就是将所有各家数据库内数据合并为统一的数据库进行管理,或者是从统一的数据库中拆分信息,传递给各家铁路公司。与此同时,铁路公司还可以随时对铁路交通运输中的数据进行上传或下载,实现数据的及时交换。
2.6 可以对任意范围内的铁路运行图进行编制
现实生活中,铁路运输的需求会因为目的或实际情况的不同产生一些改变,铁路运行图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局部或是全局的调整。这时铁路运行图编制系统就要求既能编制全路列车运行图,也能编制调整任意局
部范围的列车运行图,因此编制系统具有能对任意范围运行图进行编制的能力。
2.7 人机交互能力
铁路运行图编制系统是需要动态解决铁路规划与决策的系统,因为其数据的复杂性,导致具体编制铁路运行图时,自动化程度受到不小的限制,难以令人满意。目前使用的编制系统可以为铁路运行图提供可调整的子系统,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人机互动。通过这个子系统,使用者可以将原本是计算机自动编制的铁路运行图通过人为操作的模式进行调整或者直接通过人机对话完成整个铁路运行图的调整、编制工作。
我国铁路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铁路网线交错复杂,列车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特别高铁技术在广泛运用中,也对铁路部门制定高效铁路运行图增加了一定难度。目前铁路运行图编制系统还是有一些问题亟待改善:
3.1 数据的精确性不高
当前由于铁路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采集线路、车站、区间、列车等相关数据。采集的数据量非常巨大且复杂,具体操作时,工作人员很难保证采集到的数据精确性和有效性,同时由于工作人员自身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还有个人能力方面的因素,导致其数据的准确性不足,给运行图编制造成一定困难。
3.2 数据的及时性不足
我国现在有18个铁路公司,分管全国铁路运输。由于各自的工作需要,公司时常需要调整当前的铁路运行图。但是目前来说,数据难以及时上传,其原因有许多,例如设备传输故障、工作人员没有及时采集相关数据以及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数据不能及时上传。这样会使得运行图数据失去使用价值,造成铁路运输出现问题。
3.3 不能数据共享
铁路运行图编制系统较为独立,不能实现与外界数据的共享。虽然铁路运行图编制系统在编制时会考虑到列车调度问题,客运票务信息这些数据对外界共享,但是其他大部分信息还是处于封闭状态,不能实现全面共享信息的要求。
3.4 网络化水平不足
该系统还不能统一管理全国的铁路,通过内部局域网或者广域网络,实现全国铁路运行图编制功能。系统能力还未得到有效提高,就像小长假的铁路运行图、春节的春运图等都需要运行图编制人员事先做好必要的会议,然后再开展工作。
3.5 信息不全面
铁路运行图编制中信息收集还有待完善。因为进行运行图的编制涉及到许多相关部门,其中信息量十分巨大,目前的编图系统是以编制运行图为中心开展工作的。在现实中,编制系统的子系统建设的完整性、功能上都存在一些差距。还有一些信息没有纳入系统考量范围,同时由于收集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这些参数,还有编制系统的缜密程度都会有较大的不同,整体运行图在绘制过程中相关因素没有加入系统分析,所以整体上与我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和管理的需要仍有差距,需要系统化、精细化。
3.6 系统智能化程度不够
目前系统多采用计算机进行编制,但是这种编制只限于较为简单的铁路线路,对于复杂且繁忙的线路还是需要人工干预,其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明显不能跟上时代,需要提高系统智能化水平,减少人工干预。
4.1 数据的动静态管理
由于铁路运行图编制系统牵扯到大量实时数据,编制系统需要对列车线路、区间车站、列车种类、径路等一系列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将数据进行静态与动态联合管理,使数据及时有效。
4.2 自动编制和人工优化
相对简单的铁路运输线路可以采用计算机自动编制运行图。这种运输线路运行区间不紧张、运行段数不多,采用自动编制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节省了成本。而在编制运行图过程中有许多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人工干预与计算机编图相结合的手段,对列车运行进行一定的协调。
4.3 建立大型计划编制系统
可以建立大型计划编制系统,在铁路运行图编制系统中,同时安排铁道运用与调车作业,协调车站发车、调车,以此保证铁路运行图更加合理。
4.4 利用模拟功能
运行图编制系统主要是利用车站和电子图像,对列车在运行中或站点内进站与出站时是否会发生冲突做出判断。可以利用运行图编制系统的模拟功能对列车进行实况模拟,以此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
4.5 运输指标统计
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将车辆运输指标自动发送到系统中进行自动统计。例如将列车类型、线路、运行区间、时速、运行距离、进站发站时间等发送到运行图编制系统中,通过自动统计完善运行图数据。
4.6 列车时刻表
列车时刻表是铁路运行图编制系统中,运行图完善后,将数据信息面向旅客的最终形式。铁路公司在完成数据收集后,通过编制系统制成铁路运行图,然后将其整理为旅客能理解的列车时刻表形式,让广大旅客能够及时做好乘车安排。
铁路运行图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与其他部门进行数据共联,通过综合分析数据,实现对铁道交通的集中调度,让沿途各种信息得到准确及时的反馈,减少人为操作中出现的错误。依据精准的数据,使铁路旅客能得到准确的票务信息,使旅客都能买到合适的火车票,提高铁路系统的工作效率,满足各地旅客的出行需要。铁路部门需要对铁路运行图编制人员进行集中工作要求,要让其在相同时间段内实现不同地点的运行图编制工作讨论,提高铁路系统的运行效率。
[1]张菡.铁路运行图编制系统的现状与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5,(4).
[2]王凯,倪少权.列车运行图计算机编制系统研究与应用综述[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6,(3).
[3]史常庆,倪少权.列车运行图计算机编制系统的运用与发展分析[J].铁道运输经济,2013,(2).
(责任编辑:王 波)
U292
1009-2374(2017)07-0154-02
10.13535/j.cnki.11-4406/n.2017.07.07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