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 (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226000)
以“说”带“唱”,“说”“唱”揉和
——漫谈教歌学唱
王 英 (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226000)
本文结合群众性歌咏活动中经常碰到的教歌学唱问题,分析了说与唱的辩证关系,提出要以说带唱,说唱相融,才能把歌唱好。
群众性;歌咏;教唱;学唱
怎样教唱,怎样学唱,这是我们群众性歌咏活动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我们经常见到的情况是,教唱者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旋律节奏上,学唱者往往关心的是准确读谱上,这种就唱论唱,不一定能唱好歌。应该看到,“说”和“唱”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说”是“唱”的前提和基础,以“说”带唱,说唱相融,才能把歌唱好。
“说”与“唱”有共同之处:1.“说”与“唱”都是人类同一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发音条件都需要发音体,都需要运用呼吸,都需要共鸣腔;2.“说”与“唱”都是人们表达意志、相互沟通的吐字有声途径,同属语言范畴;3.“说”与“唱”都是人类运用文字语言媒介表达感情的方式。这三个共同点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而 “说”与“唱”的不同也都在表达语言文字的形态上:1.生活中用于表达与交流的“说”,是一种口语形式的语言文字,口语的声调高低、徐疾快慢,给人自然的感觉;而“唱”是音乐化的语言,是艺术加工的语言,是用旋律与节奏表达的语言,是经过艺术夸张的语言。虽然都需要吐字,但是吐字的要求不尽相同。2.日常生活中“说话”,心里怎么想,嘴上怎么说,十分自然,听来亲切,如果说话带有唱腔,就显得装腔作势而为人所忌了;而用“唱”的形式来表达话的内容,音质上要求饱满,音色上要求纯正,气息上要求流畅,如果缺乏唱的特色,势必无腔无调,使人难以入耳了。3.相对于唱歌,说话吐字比较容易;相对于说话,唱歌能清晰地吐字比较困难。基于以上“三个相同”和“三个不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说”与“唱”的内在联系,“唱”是经过音乐化的“说”,发音的方法离不开“说”,而“说”的发声方法,为“唱”提供了发声技术和感情表达的依据。你要唱好每个字,必先学会说好每个字,这样才能做到“以字行腔”,使声、字、腔和谐一致。英国的权威声乐教授约翰·胡勒曾经说,“没有说话就有歌唱”。意大利的声乐大师马腊费奥迪也说过,“没有真正的说话发声,就没有正确的歌唱”。
唱歌就是把歌词唱出来。歌词由一个个单字构成,唱歌必须把一个个单字准确而清晰地唱出来。所以咬字是唱歌的基本功,而且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尤其是唱中国歌,咬字发声十分不易,因为中国字的读音,比外国字音要复杂。拉丁语系的欧美文字只有重音的变化,而中国文字除了重音变化以外,每个字的读音都有阴、阳、上、去之分,抑、扬、高、低之别,我国古代的声乐艺术把歌唱中的咬字视作一门技艺,有许多专门的精辟的论述,把唱出的每个字音,分解成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去研究。我国的传统声乐理论都是把吐字清晰放在首位的。明代乐人魏良辅《曲律》,把“字清”、“腔纯”、“板正”,称为歌唱“三绝”;清代乐人徐大春在《乐府新声》中说,“若字不清,则音调虽和,而动人不易”;晚清戏剧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记》说:学唱之人,首先要“有口”,他说,字从口出,有字即“有口”,如果“出口不分明”,不知道唱些什么,中哑巴没有什么区别。吐字发音历来被认为是歌唱技能技巧赖以发展并得以体现的关键。可见,一首歌要唱好,必先“说”好。但是,这个“说”,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松松垮垮、随随便便的“说”,它是有呼吸支撑、音质结实、高位置的“说”,它是近乎“朗诵式”的“说”,它是增加共鸣、美化音色、扩大音量、扩展音域的“说”。通过满足这些要求的“说”,将“唱”的艺术夸张的音乐特点表现出来,才能达到歌唱的要求。日常生活中的“说”,有许多不良习惯,或气息微弱,或打不开口腔,或过于松驰,或尖声怪调,这些都不利于“唱”。只有使用朗诵式的“说”,夸张地运用发音器官,挖掘发音潜能,改变日常生活“说”的状态,只要从吐字入手,把“说”作为“唱”的前提,就能有效地提高“唱”的能力。我们还注意到这一点:富有吸引力的说话往往面带笑容,发声的喉部、口腔的打开,都是放松的自然状态,发出的声音像水一样是一种自然的流淌。歌唱时也要注意这个特征,使“唱”进入高级的自然状态,从而实现“歌以传情”的艺术本真。
古人对“唱”与“说”的联系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是言之不足的发展,是表达感情的高级阶段。因为“歌”通过旋律的流动延长对“说”的内容进行了艺术夸张,更富有情感色彩。例如,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歌词是雷锋日记摘自职工的一首诗,诗本身满怀深情,经过朱践耳谱成山歌风味的独唱歌曲。首句委婉地唱道“唱支山歌给党听”,“给党听”的旋律缓慢而抒情;接着唱“我把党来比母亲”,自然亲切而动人;接唱“母亲只生了我的身”,缓缓诉说,紧接“党的光辉”,突然高扬,如登新台阶,用旷远的声调感叹“照我心”,由此而联想旧社会的凄惨遭遇,新社会的昂身挺立,歌曲在“深情——悲怆——激昂”的腾挪跌宕感情中,使听众受到强烈共鸣。如此深情的“唱”比“说”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样的“唱”让“说”插上旋律的翅膀,使“说”神采飞扬,从而实现“像唱歌一样的说话”,这样表达的感情才能酣畅淋漓。歌唱艺术的内容无非是气、声、字、情。这四个方面,也体现在“说”(特别是朗诵)中,只不过歌唱更有其特殊性罢了。通过人人都熟悉的“说”,过渡到艺术的“唱”,就更能唱好。为此,教歌也好,学唱也好,在“说”和“唱”的衔接上,要注意四个方面的训练:一是咬字的训练。要求咬字有力、干净、清楚、富有弹性,要以“提调朗读”的意念进行起音,把字咬住,十分清楚;二是注意吐字的效果,过去艺人称这是“喷口”的功夫,即吐出的字音要有冲力和爆发力;三是在“咬”和“吐”的基础上,在气息的支持下,字的韵母要明亮、集中,使韵母唱在气流上,以气运声,伸、缩、强、弱地走动;四是演唱时,要能使每个字有收尾的感觉,声音要收在气上,将声音吸回。总之,歌唱时要注意把力放在“咬”与“收”上,要做到咬得住,但不咬死,收得拢,但不僵硬。
学习声乐以“说”带“唱”,“说”“唱”揉和,就是为了把歌唱得更有感情也更自然。李白崇尚的艺术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东坡说他的文章,“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武林高手说,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无剑……这些都说明,感情自然这是艺术中最宝贵的东西,声乐艺术也是这样,而“说”带“唱”,“说”“唱”糅合,就能把歌唱得更加自然,也更有感情。
王英,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活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