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桂剧)传承现状研究

2017-07-12 13:58广西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53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3期
关键词:剧团戏曲戏剧

邹 颖 (广西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 530000)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桂剧)传承现状研究

邹 颖 (广西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 530000)

桂剧是广西最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200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广西的桂剧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如今,桂剧的发展面临着社会文化环境不佳,桂剧人才匮乏、桂剧剧目创新不够、演出场所稀少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广西近期桂剧的存续和发展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对桂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提出了思考,希望对桂剧的保护和传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桂剧;现状;传承;发展

一、桂剧——国家级非遗项目概述

(一)桂剧形成的历史渊源

1.桂剧形成的经济、文化条件

在广西,有名的地方剧种有桂剧、彩调、邕剧、丝弦戏和侗戏。桂剧作为广西最重要的地方剧种,其形成的条件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文化的相通融合对桂剧发展产生的影响。

广西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到清代初期,来自各地的商人在广西各地纷纷建立了以地区划分的会馆,如粤东会馆、湖南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等,各大商会的会馆里几乎都搭有戏台,每逢会期、节庆、酬神等重大活动都会邀请戏班来唱戏,为桂剧的发展和普及创造了条件。

在广西的广大农村圩市(草市)逐渐繁荣,每至民间节日、丰收酬神、祈福还愿的时候,圩市更是观众云集,唱大戏是圩市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城镇的会馆或是乡间的圩市都为桂剧的提供了场所、汇集了大批桂剧观众,为桂剧的形成营造了一个适宜的环境。

2.桂剧剧种的形成

桂剧真正形成记载是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己有300多年历史。据桂剧老艺人林秀甫(书名林景春)所述,桂剧剧种形成先借鉴徽调,安徽桐城人肖德元、邵仕庵来桂林做官,其间传授徽调并与桂林艺人组成班子演戏1,慢慢融入桂地,形成了具有广西特征和方言的桂剧。

(二)桂剧的主要特征

桂剧流传于桂北一带,以桂林、柳州为中心,其他地区如南宁、平乐、荔浦、全州、兴安、宜山各县都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1.桂剧的演出场所

在广西还未有剧院以前,城市的普通老百姓看庙台戏,农村的老百姓看草台戏。除此之外,会馆、私人宅第、宗族祠堂中也设有戏台。

广西新型的出场所的出现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桂剧名旦林秀甫从泸返桂后,与同是名旦的何元宝共同创办了景福园戏院。继“景福园”后,至新中国建立以前,进入统计的新型剧院共有29处。2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戏院如同乐戏院、广西剧场、南华戏院、西湖酒家等都是非常出名的剧院,观众络绎不绝。在舞台上,开始设置硬景和软景,安装了灯光,增强戏剧的效果和感染力,开创了桂剧设布景之先。

新中国成立后,私人开办的戏院经过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称为了全民所有制的演出单位和场所,一些没有戏院的地区也兴建具有放映、开会和演出等多功能的剧场和礼堂。1976年后,在桂林、柳州、梧州、南宁、玉林、钦州、河池、百色等地,开始新建现代化的剧场并投入使用,诸如南宁剧场、桂林漓江剧院等,而今,桂剧的表演场地尽管在政府投入上、设施安置、建设规模上都有投入,但演出桂剧的场所,几乎仅在专业剧场,演出的场所较为单调。

2.桂剧的表演团体

桂剧的表演团体主要是班社组织。班社又叫戏班,是民间桂剧艺人组织起来的表演团体。戏班由班头或数人共同出资,招募艺人。班社大概分为职业戏班、家班和宫廷戏班三类,还有很多是业余班社,又叫业余“玩字馆”,在科班离乡到外地演出时,便起到代替科班的作用,农村的红白喜事、小孩满月、做寿等都被请去表演,通常以坐唱为多。据有关资料记载,从清咸丰年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桂林地区的玩字馆先后有117个。3新中国成立后,在桂林的临桂县、荔浦县、象州县,柳州的融水县等还有很多桂剧业余爱好者组剧团学练桂剧。根据统计,有记载以来的桂剧班社(表演团体)共有90个,其中桂林市36个,桂林市区以外54个。4

3.桂剧的表演特色

桂剧的唱腔以弹腔为主体,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和杂腔小调,它的唱法表现出转折圆而不方、起叠浑而不显,音调平而不高,节奏和而不急;道白必须要吐字清楚,干脆利落,念起来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而舞蹈动作灵活多变、步履轻盈,身段优美,也经常通过面部表情、身段、动作来展现人物情感和性格。所以桂剧柔而不刚、浑而不浊、圆而不方、灵而不滞。

二、桂剧——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情况

(一)桂剧演员的培养情况

桂剧演员的培养主要是科班和跟班学艺。民国时期,戏曲学校及训练班等新兴的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戏剧培养模式,并成为桂剧演员学艺的主要渠道。

科班教学桂戏,比较系统的培养学员的基本功和戏剧的基本程式,快速掌握桂剧的表演技能,有大量上台表演演出的机会,学戏的效果经常得以检验,所以科班教学的方式出师率非常高。另一方面,科班里收授徒弟经常参加演出,为戏班减轻了大量的另请演员的经济负担,节约了表演成本。跟班学艺,是学生拜一位艺人为师,主要靠师傅辅导和旁观偷师,并参加跟班演出跑龙套。

1942年,欧阳予倩创办广西戏曲学校,并亲任校长,开辟了桂剧最早的新型的桂剧演员培养模式,招收演剧、音乐两科学生,旨在用新型的教学理念专门培养戏剧人才。戏曲学校开设基本功、武功等课程,增加了桂剧课、文化知识、和戏剧基础理论课程,并废除了科班原有的体罚制度。1944年秋,日军逼近桂林,学校被迫解散。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广西省文化局在南宁创办了广西省文化局桂剧训练班,委托广西桂剧艺术团负责管理和教学。1958年,广西艺术学院开设戏剧系招收戏剧理论、戏剧导演、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1961年,由于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广西艺术学院戏剧系被撤销。之后,广西陆续成立了其他戏曲学校,其中包括广西戏曲学校桂剧班(南宁,1959)、桂林市戏曲学校(桂林,1960)、柳州市“艺术训练班”(柳州,1960)等。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以科班为形式的形式培养桂剧专业演员的制度已经消失,戏曲学校式的培养模式是正规、专业戏曲学戏的唯一路径。

(二)桂剧传承人秦彩霞与展演展示情况

秦彩霞是国家级非遗桂剧项目传承人代表,曾被戏迷们封为“桂剧皇后”,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早期,秦彩霞随团去了朝鲜、北京、武汉、贵州等地,常常赢得满堂彩。1972年至1984年,秦彩霞在广西艺术学院和广西艺术学校担任桂剧教学,同时参与广西桂剧团、桂林市桂剧团剧目编排工作。自2008年,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秦彩霞一直在广西桂剧团,为年轻的桂剧演员教授传统剧目。这几年,她传授了《白蛇传》《秦香莲》《珍珠塔》《春娥教子》《菜园招亲》《花园扎枪》《追舟》《哑背疯》《坐宫》《四季发财》《梅龙镇》《高三上坟》《杏园和番》等等剧目给桂剧团的演员们5,她培养出了很多桂剧行业的佼佼者,这些学生包括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院长的龙倩;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张树萍;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桂剧团团长的阳杰、国家一级演员桂剧名旦赵素萍。

(三)桂剧传承工作现状

桂剧一直在传承发展,不管是从事桂剧表演的艺术工作者还是从事桂剧挖掘、保护和传承的文化工作者来说,都在为桂剧能够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占有一席之地而努力。近几年,广西文化部门为桂剧的传承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2006年,桂剧列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桂剧表演艺术家秦彩霞、周小兰魁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由广西文联、戏剧家协会举办“中国桂剧艺术论坛”,来自广西戏剧界、文艺理论界及高校的7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桂剧艺术传承发展之大计;2012年,广西文化厅编写《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桂剧》正式出版,桂剧表演艺术家罗桂霞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广西艺术学校与广西戏剧院合作单独培养戏剧班,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广西戏剧院新编历史桂剧《七步吟》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选送,荣获了中央宣传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5年,桂剧经典折子戏《打棍出箱》受邀参加了河南电视台847期《梨园春》特别节目“非遗心体验”的录制工作。另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名录(桂剧)传承基地在广西桂剧团挂牌;桂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在桂林市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完成挂牌;广西戏剧院开展201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桂风壮韵”进校园系列活动、举办2016年首届《戏曲绝技绝活大赛》。同年,广西文化厅与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长期联合举办戏剧研修班,它以培养优秀传承人为目标,解决迫切需要年轻的优秀继承者等问题。

三、桂剧——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的困难

桂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普通大众娱乐方式和种类的多样化影响,它的传承也遇到很多现实的困难。

(一)社会环境、文化生态的变迁对桂剧的冲击

随着时代变迁,特别在文革时,桂剧很多老传统、老习俗、有研究、学习价值的资料和道具被毁于一旦,使桂剧的历史、文化、人才、观众严重断层,成为桂剧发展历史上一道很深的伤痕。改革开放后,世界各地的民族、宗教、信仰、时尚、娱乐等文化乘着信息数字化、互联网通讯和发达的多媒体技术的快车不断向我们涌来,给国民的休闲娱乐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个中国传统戏曲在重新振作一段时间后,又逐渐黯淡下去,桂剧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下,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受到很大冲击。目前,广西的专业桂剧团已日渐萎缩。据统计,区(省)级的桂剧团1个,已并入广西自治区戏剧院,现名为桂剧艺术部;市级剧团3个,柳州市桂剧团并入柳州市艺术剧院演员剧团,桂林市桂剧团并入桂林戏剧创作研究院,现名为桂剧部;县级的桂剧团仅剩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的民族艺术团。6目前,各剧团基本都坚持已桂剧和民族歌舞演出并重的发展思路。富川县民族艺术团的桂剧演出占全年演出场次的60%,每年演出60场以上,常演的传统剧目有《打金枝》《珍珠塔》《李旦与凤娇》等。7

(二)桂剧创作题材面临新挑战

桂剧作为广西地方戏的一门艺术,它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关键点。近十年来,桂剧得以保护、传承,新编剧目题材内容趋于多样,涌现了《七步吟》等多部具有较高人文深度的作品,但与此同时,面对传统、创新、市场、观众等提出的现实问题,桂剧如何在创作上有所突破,拿出经得起历史和艺术考验的作品,无疑是一个难点。

桂剧创作改编传统戏相对容易些,但实际操作现代戏、现实题材剧目不仅在内容上,也在舞台呈现方式和戏曲程式的运用上难度很大。近些年,桂剧参加广西剧展节目虽然现代戏创作的剧目多了,表现的题材领域范围广了,但是多数作品调演后能留得下、传得开、有标杆意义的作品并不多。

(三)桂剧发展后续人才匮乏

老一辈的桂剧艺术家已经相继谢世,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的两位传承人中的周筱兰魁已经在2013年离世。生于1933年的秦彩霞也已83岁高龄,桂剧传承的多寡和效果与在年轻时候的精力相比,也确实受限。

目前较为有名气的桂剧演员还有苏国璋、龙倩、赵素萍、张树萍、陈砚、曾定国、黄天良、蒋宏君、卢浩等,出生于二十世纪的七零、八零后们如刘辉、伍思婷、邓斐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桂剧的影响力减弱,市场竞争能力比较低,专业剧团的减少和民间剧团的消失,有影响力的桂剧人才更是日渐匮乏。

(四)桂剧演出场所稀少

目前在广西地区内,除了专业的剧团还有表演场地外,城市里的戏台已差不多消失殆尽,其他残存的戏台大多在乡镇和村里面。

据统计,目前,全区有八十多个县,保留国有体制文艺院团只有9家,有县级剧场的有11家。作为自治区级的广西戏剧院都还没有专业演出场所,戏剧院桂剧艺术部保留有一个桂剧排练场,可见戏剧演出场所的缺乏。

四、国家非遗保护剧种桂剧传承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桂剧艺术发展传承现状进行历史考察和现实比较,并进行分析、研究,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保护力度,繁荣桂剧文化生态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文化部成立了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国的地方戏曲剧种开始进行正式普查。广西要充分利用国家对戏曲艺术发展重视的契机,加大对桂剧传承发展的政策研究,并组织开展对桂剧分布区域调研,继续挖掘桂剧的历史、剧目、特技绝活等信息;对目前搜集到的桂剧服装、道具、文本、唱片、剧本、曲谱等有价值的材料进行统一整理、归类和存档并建立起数据库,广西非遗中心和广西戏剧院加快编辑出版《桂剧志》《桂剧词典》和《桂剧大全》等书籍,促进桂剧传播。

借鉴中央电视台、湖南台、广东台等的作法,宣传地方戏曲,让老戏迷们有渠道欣赏节目,让新观众了解地方戏曲,扩大观众群体;创办桂剧网站,建立桂剧的历史、发展、剧目、论坛音频、视频等相关资源;到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非遗展示中心、各传承基地做桂剧讲座、交流会,为大众多方位多渠道了解桂剧提供条件。

(二)形成桂剧传承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传承人是桂剧表演艺术传承的活的载体,必须具备精湛的技艺,并且能传承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因此,政府要建立传承人扶持机制,从政策层面和资金投入方面予以保障。对这些现有的传承人,鼓励他们去发挥自己才华,自觉承担起应尽的职责,让传统桂剧能长久的延续下去。同时建立传承人荣誉制度等,以保证传承人可持续发展。

(三)打造桂剧文化品牌

传播是桂剧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现实基础,政府和艺术表演团体,要打造桂剧品牌,让观众喜爱才得以传承。这几年广西戏剧院在打造精品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比如创建了桂戏坊、戏剧周周演品牌,创作历史题材桂剧《七步吟》等精品,这些适合时代发展,观众喜爱的精品剧目的传播,为桂剧的传承打下了基础。

要打造桂剧精品和桂剧活动品牌,必须建立桂剧现代戏新的衡量标准,对演出和活动要有量化的要求,让优秀的剧目吸引观众,扩大影响力,以保持桂剧旺盛的生命力。

(四)加大人才培养促进桂剧薪火相传

桂剧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培养培养了大批现代桂剧“中流砥柱”的演员,目前培养主角也仍少不了这种方式。同时,要加大学校教育之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由专门的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方式是目前表演团体人才供给的主流形式。

为解决学校教育不能与表演团体完美结合以及招生难等不足,“订单式培养”的院团合作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针对剧团所需、由学校量身订制,同时带有剧团文化色彩,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同时探索比如“国家主办——学院统筹——基地教学——回团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运行模式,更利于戏剧人才的成长。再如聘请一批老一辈桂剧表演艺术家作为学校顾问,组建由著名桂剧演员、导演、文化名人组成的“桂剧导师团”来校讲学、授艺和指导,并通过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的实施,培训一批基层戏剧骨干,优化农村民间戏曲艺术成长的软硬件环境;结合我区桂林、柳州等地民间桂戏艺术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培育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艺术人才队伍,造就一批高层次的桂剧艺术人才和团队。

还可以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戏曲爱好,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到地方戏曲,了解地方戏曲文化,培养他们对戏曲文化的兴趣,使戏曲艺术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健康稳步发展。

注释:

1.朱盟芳主编,《桂林老板路(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07页。

2.数据来源于朱江勇,《桂剧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江勇编,《桂剧》,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33-134

4.数据来源于朱江勇,《桂剧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76页。

5.以上资料来源于2016年4月11日对秦彩霞的采访,采访地点:秦彩霞家中。

6.以上资料来源于笔者采访调查。

7.张婷责编,《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广西唯一坚持演出桂剧的县级剧团》,《中国文化报》:2016年,12月20日,第6,7版。

邹颖,女,1985年3月生,四川成都人,广西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事业单位)工作,担任非遗信息部副主任,中级职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遗保护。

猜你喜欢
剧团戏曲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