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舞蹈元素提炼之初探

2017-07-12 13:58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430060
大众文艺 2017年3期
关键词:动律肩部右脚

熊 妍 李 大 (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 430060)

苗族舞蹈元素提炼之初探

熊 妍 李 大 (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 430060)

吕艺生老师在《舞蹈教育学》中提出舞蹈教材整理的三种方法,即“提取短句法”“类别化整理法”“元素化整理法”,本人所运用的方法属于第三种,另两种方法为辅。“元素教学法”是由许淑英老师等老一辈民间舞蹈教育家所提出的,并且迅速得到了认可和推广,所形成的教材涵盖了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典型动作和动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该民族的精神和气度,因而这种方法在国内各个民间舞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本文中所阐述的“元素提炼”而形成教材的方式是有理可据的。

苗族舞蹈;元素提炼

武汉音乐学院2016年教学研究项目《苗族舞蹈元素教学法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J160209。

一、苗族舞蹈动律元素提炼

1.腰胯动律

苗族舞蹈的腰胯动律有三种,分别为顶胯、拧胯和颤胯。下面就以教学组合中的顶胯动律作为示例,来描述其动作规范。准备动作为双脚自然位,自然站立,身体面对1点;1—2拍左脚微抬25度,右脚半脚掌支撑,臀部撅起;3—4拍时落左脚,同时双脚半蹲、胯部往前顶出;5—8拍做1—4拍的反面动作。

“扭腰摆胯”是苗族舞蹈动律的核心,因为舞蹈中典型性的“上挑下沉”动律就是以腰胯为连接轴心进行发力而形成的,而且这个动律贯穿苗族舞蹈始终。并且很多手臂或下肢的运动都是由腰胯的主动发力而带动的,像是苗族人身体运动的“引擎”。苗族舞蹈中胯部动作主要有“顶胯”“拧胯”和“颤胯”,所产生的律动力效也是不同的。“动作具有‘脆’‘稳’‘灵’‘健’的特点,脆而不拖、稳而不沉、健而不俗。”1这个动律既有苗族舞蹈鲜明的动作特征,又能体现苗族女子的含蓄而又灵动的性格特征,具有风格性训练的价值。

总的来说,腰胯的扭摆属于苗族舞蹈的典型“元语言”,所有动作都是架构在这个基础上而发展的,这个动律是连接所有整个苗族舞蹈动作的纽带。

2.踩踏动律

苗族舞蹈下肢的主要动作可以总结为“踩踏”的动律,它分为横移步、四方步和旋转步三大类。教学示例中横移步的动作规范如下:以双脚自然位,自然站立,身体面对1点为准备位;1—4拍左脚先移,右脚再跟,向左边横移踩踏三步,第4拍右脚踏上鼓点,配合腰胯动律中的顶胯动作进行;5—8拍以相同的要求规范做反面动作。

踩踏动作的具体发力方式是主力腿屈蹲,动力腿向上收,“舞者的下肢关节胯、膝、脚踩,形成一种近似于弹簧的组织系统”2,在下一拍做全脚有力度的踩踏动作。在很多的原始舞蹈中都有“踏足为节”的舞蹈风格,可以看出苗族舞蹈所具有的原始遗风。

踩踏动律在苗族的反排鼓舞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舞者往往要根据鼓声的变化来做相应节奏的踏地动作,舞到快板时,踩踏的力度和速度也会陡然上升,显示出一种“火爆劲”另外,踩踏步伐的方式也有很多,以应对不同的节奏型。

这种下肢以踩踏动作为主舞蹈方式存在于中国很多民族当中,而苗族的踩踏不同于高原民族舞蹈的踩踏质感,苗族舞蹈的踩踏并不沉重,它是快速有力、灵活轻快的,并且配合着甩手的动势,头也随之重拍向下,显现出一种上下震颤而又有韧劲的整体动势效果。

二、苗族舞蹈动作元素提炼

1.甩臂动作

甩臂动作是苗族舞蹈上肢部位的主要运动方式,有大甩臂、中甩臂、小甩臂等,幅度不一。大甩臂的训练以双脚自然位,自然站立,身体面对1点为准备位。甩臂动作通常没有固定的节奏规范,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双膝弯曲,半蹲,顶胯,呼吸下沉,双手臂垂直于体旁;接着双膝伸直,双臂交叉前后甩至右臂正体上方,左臂至正斜后方,形成反“V”字造型;然后重复第一个动作步骤;最后呼吸下沉、双臂快速下甩后做第二步骤的反面动作。

甩臂必须与腰胯动律相协调,所以要在身体关节放松的情况下才能显得协调而具有美感,否则就会僵硬而失去全身动律的完整性。

苗族舞蹈的甩臂动作有时在木鼓的快板声中会将幅度放到最大,而在身后形成一个反“V”字造型,甩手、摆手就是苗族舞蹈上肢的主要典型动作,因此,学习这些动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苗族人民好舞、乐观、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2.肩部动作

苗族舞蹈的肩部动律主要有摆肩、颤肩、拧肩这三种方式。以摆肩动律为例:准备位为双脚自然位,自然站立,身体侧对1点;1—4拍以左脚为主踩踏,左肩向正前方前后摆动,重拍在前,右肩随动,在第4拍时做大甩臂,经立圆环动至后,同时右脚上步;5—8拍以相同的规格做以上动作的反面。

苗族舞蹈在踩踏动律上而形成的上下颤动时,舞者的双肩会随着律动的节奏做上下垂直或左右摇摆的震颤,形成上述的三类肩部动律。苗族舞蹈的肩部动律有强烈的节奏感,但颤动的节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与苗族鼓舞多变的节奏型有关。肩部的节奏性颤动是与甩臂的动作一脉相承的,甩臂的幅度越大,肩的颤动也就越有力度,反之亦然。

肩部的动律也有很多种,除了上述典型的双肩上下律动外,还有前后交替抖动等,适合在不同的舞蹈段落中使用。苗族舞蹈中肩部节奏性、多样性的律动极富民族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翻转动作

苗族民间舞中有很多拧转、翻身的动作,具体分为侧翻转、回旋转、拧转身等。下面以侧翻转动作描述来分析其动作规范:首先双脚自然位、自然站立、身体面对1点,作为准备姿势;1—4拍为左脚起踩踏、与右脚交替进行,在第4拍落右脚为主力腿,同时左小腿迅速往回扣侧翻身,双手臂抡甩配合,完成一顺边的动作;5—8拍以相同的动作规范做1—4拍的反面动作。

翻转动作都是建立在“一顺边”的动势基础之上的。苗族舞蹈的翻转动作主要是固定腰的轴心,然后以小腿的迅速回扣、脚踝的内蒯以及手臂的抡甩而完成的,由于是一顺边的动作,舞者的上身又常常是向下倾倒的体态,所以转动起来在视觉上是一气呵成、迅速敏捷、干净利落的效果。

总的来说,苗族的宗教与服饰是舞蹈中的翻转动作形成的原因。苗族人在祭祀先灵是会跳一种古老的“圈舞”,同时每个人又会做转圈或是翻转的动作,在巫术体系中,“圆圈”所代表的就是一种人神共通的图形媒介,都会通过圆形的舞蹈场域或自身的旋转来达到仪式目的。另外,苗族人民由于生存环境所限,常要翻山越岭,因此他们的百褶裙会分不同的长度,一般会给下肢留下足够的空间,为这些勾腿的回旋动作提供了保障。

将苗族的典型性、风格性的动作提炼出来,对其风格特点、动作要求、练习方法、文化意义等相关要素进行了逐一的论述,使之有理有据,符合教材的科学化和体系化要求。为形成高校舞蹈专业性教材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1.李菁,姚岚.《试论苗族女性服饰对其舞蹈动律的影响》.文学艺术.2008(11):52.

2.黄兰.《苗族反排鼓舞之教材初探》.中央民族大学.2011:26.

[1]徐浩.《苗族舞蹈现状研究与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13(3).

[2]刘建.《舞蹈身体语言解读》.民族出版社,2012.

[3]曹维王,良范.《图像人类学中的贵州苗族舞蹈》.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动律肩部右脚
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
活动颈部时有响声是怎么回事?
先左脚,再右脚(下)
先左脚,再右脚(上)
判断:沙滩上的脚印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评《Smoke》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儿童乒乓球启蒙训练中肩部损伤与预防
藏族舞基本动律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