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养老趋势下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研究

2017-07-10 21:42朱震宇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家庭养老

朱震宇

摘要[目的]分析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探讨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方法]对江苏省南京市230名老年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从经济支持、生活照顾、心理支持情况等方面深刻分析了老年群体在接受社会养老后的家庭养老资源输出变化情况,并研究了老年群体的福利水平变化感知情况。[结果]目前老年群体仍比较看重家庭养老资源的输出,但家庭养老的现状不容乐观;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一定程度上有替代效应。[结论]应注意到家庭养老资源的薄弱,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并从经济、生活服务内容、精神层面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完善老年群体的晚年幸福生活,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关键词社会养老;家庭养老;生活照料;心理支持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9-0240-03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Oldage Service Under the Trend of Social Pension—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Main Urban Area of Nanjing City

ZHU Zhenyu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Jiangsu 210095)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family pension, an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ocial pension service. [Method]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230 elderly groups in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The changes in the output of the oldage resources of the elderly group after receiving social support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ic support, life care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The perceived situation of the change of welfare level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was studied. [Result]At present, the elderly population st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output of the family pension resources, but the status quo of the family pension is not optimistic;social pension on the family pension to some extent have a substitute effect.[Conclusion]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family pension resources are weak,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ocial pension service. And from the economic, life service content, spiritual leve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old age of the elderly happy life, and truly let the old have someone to depend on.

Key wordsSocial pension;Family pension;Life care;Psychological support

在老齡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传统的家庭式养老已经不能有效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资源的缺乏不仅仅是财力的薄弱,还有人力的短缺。下一代的养老压力呈现增长趋势,代际差异凸显[1]。对于现代家庭,养老方式更多地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移,社会养老方式也多种多样,在社会化养老趋势下,部分老年人口的家庭养老部分会出现大的变化,在不减弱养老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应对社会养老的趋势,需要不断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社会化养老是指以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运转协调、服务高效的新型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模式[2]。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老龄人口所占比例已接近11%。“未富先老”的局面使得社会在汹涌而至的“老年潮”面前有些应对不及,养老服务的社会化逐渐成为大趋势[3]。目前,在一些城市已普遍推行各具特色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最受广大老年群体的青睐。数据显示,全国有25.8%的老年人因子女长大远走高飞,静守空巢。农村老人与儿女分居的比例已占45.3%,对于这部分人群,社会养老机构是主要选择,还要整合养老和医疗资源为高能失独老人提供床位。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在南京市主城区所做的问卷《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调研小组共计发放2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29份,有效回收率99.57%。其中,男性116人、女性113,基本持平。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在大趋势下的广大老年群体的养老选择倾向、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的具体影响状况进行了数据和信息采集,从子女这一供方分析了养老服务的变化。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单位的选取采用随机抽样办法。在南京市主城区抽取4~5个区,由于调查人群是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大部分问卷是由调查员访问完成。运用SPSS 20.0进行定量的数据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经济支持情况

养老需求第一层次即是经济,足够的金钱是保障老年生活的基础。被调查老年群体都或多或少都患1~2种病,而只有1个子女的几乎占到一半,子女与社会的养老压力居于较高的水平。调查显示,229位老人在参加社会养老后每个月的养老金多为2 000~4 000元的水平,最低的甚至只有700元。约有27.51%的老年人表示目前的养老金以及其他收入满足基本生活程度一般或甚至是不能满足,每月的养老金没有剩余的就占有24.56%,家庭的经济供给在一定程度上较为短缺。

如表1所示,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后,绝大部分的子女仍然会供给财物,而且是子女主动供给的,这样的结果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但是子女供给水平有限,调查显示,相比参加社会养老之前,老人参加社会养老后,子女支付的养老金额增加的占9.73%,减少的占30.09%,不变的占51.33%,不清楚的占8.85%。养老供给减少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可见在经济方面社会养老的补充对于家庭养老供给是有替代效应的。

老人对子女所给钱物的满意程度见图1。 从老人的满意程度看,数据显示是比较乐观的,不满意的仅仅占有8.14%,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老人群体易安于现状的特点,对子女提供的养老服务容易满意;另一方面,作为养老的接受者,并没有办法改善经济现状,对子女所力所能及的行为表示理解。

2.2生活照顾情况

此次调查中,约有92.14%老年人口选择的是在社区养老,原因可能是机构养老的针对性较强,而且社区内养老最为便捷。无论是在社区养

老还是机构养老,

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养老性质,都可以为老年群体提供一定的助老等生活照料服务。比较两者受益群体的满意程度,两者处在一般或比较满意的人都是最多的,总体来看社区和机构养老的评价都不错,极端值出现的概率很小(表2)。

值得注意的是,社区亦或是养老机构满足需要程度的调查结果是不太乐观的,约有34.07%的老年人表示其需要并不能得到有效满足,而且,在选择了不能满足的人中,约有67.36%的人不会花钱购买服务。因此,社会养老的供给程度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做到数量和质量的有效统一结合、提升。此外,在问卷列出的众多养老服务需求中,一般护理服务选择的人数是最多的,社会养老在提升日常生活照料的同时还应加强医疗方面的服务治疗,注意资源的整合。

从家庭养老看,约有13.66%的老年人表示在生活方面子女并不能给自己相应照料,而且子女提供的最多的照顾是打扫卫生和陪同看病,几乎很少有子女会陪父母聊天交谈,缺乏心理的沟通。大多数提供照顾的方式没有固定的频率,只是有需求时才会提供,居住在家中陪同老人的就更少了。

在参加社会养老后,子女提供照顾增加的占5.34%,绝大多数(71.00%)是不变的,但是也有23.66%是减少的。参加社会养老后子女对老人提供的照顾在一定范围内减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使老年群体的总受益减少。社会养老介入后,在生活照料方面家庭养老的供给总体是可以满足老年群体需求的,但是也存在供给不足或者质量不高等现象,一般或不满意的就占到了41.00%。

2.3心理支持情况

老人的心理和小孩一样,是需要沟通、呵护、爱戴的。此次调查发现,参加社会养老后,子女联系父母的频率大多都在每周3~5次,但是有的甚至每年1次。联系方式多采用电话,见面的很少。

调查显示,老人参加社会养老后,子女联系次数多数(占68.00%)基本不变;约有21.00%的子女联系次数会减少;子女联系次数增加的占11.00%。在心理交流上,家庭养老的供给并未见有明显变动,一定程度上也与社会养老的心理安抚缺失有关,可以说能做到硬件设施良好,服務完备的养老机构不在少数,但是真正做到能在精神层面做得比较好的很少。约有28.24%的老年群体表示社区的工作人员并不会主动联系、关心自己的生活,而且联系频率也仅是每月2~4次,甚至仅每年4次。

2.4福利水平变化感知情况

在经济支持、生活照顾、心理沟通3个方面的服务中,最看重心理沟通的占有比例最多,约有43%,往下依次是生活照顾、经济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满足了经济需要就会需要更多心理上的照顾。

参加社会养老后,老人从子女处获得的资源变化情况见图2。总体上看,老人从子女处获得的资源减少多于增加,在有变动的人群中,减少占多数,社会养老会发生挤出效应,实质上也就是一部分家庭养老被社会养老资源所替代。

老年生活中,最看重经济支持的占26.11%,最看重生活照顾的占30.97%,最看重心理沟通的占42.92%。在大众的理念中,认为老年父母的赡养应该是老年父母自己的责任的占1900%,认为应该是政府的责任的占3700%,认为应该是子女的责任的占4400%。

多数老年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养老问题应该是子女的责任,这也是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比例认为应该是政府的责任,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养老是自己的责任。我国的老年群体还是更多倾向于家庭的养老观念[4],虽然养老的形式是社会化的,但是观念仍然是家庭主导,“养儿防老”是中华典型传统文化[5]。

3对策与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家庭养老在老年群体心中的分量比较重,但家庭养老的现状不容乐观;在经济支持、生活照顾、心理支持情况方面,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应该重视老年群体在参加社会养老后,其各方面的养老资源变化。

3.1注意家庭养老的缺失,加强社会养老的经济投入力度

问卷结果表明,当外界资源介入,家庭所提供资源一定程度上会相应减少,尤其是对于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家庭来说,替代效应最为明显。因此,加大社会养老的投入力度是有必要的,也是促进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基石。国外把养老产业叫做“银发经济”,其主要从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出发,着眼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目前我国的“银发经济”主要体现在医疗、食品等产业,在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如娱乐、休闲和旅游等服务方面还有不足。因此,要重视“银发经济”发展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将经济大发展与“银发经济”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

3.2注重医疗与养老资源的结合,养老机构服务内容多样化

老年群体作为疾病高发人群,对医疗的需求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国众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都比较单一,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照料需要,对于以医疗救助方面涉猎不多,将养老与医疗资源有效结合需要克服很多阻碍。养老机构

可通过在机构内初步设立简单的医疗卫生部,能给入住的老

年群体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社区内可以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可以在社区内得到方便的医疗服务[6]。

3.3注重老年群体的精神安抚、心理的沟通交流

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键在于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让其感受亲情般的关怀和温暖,放心享受服务。在满足其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精神服务比重,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7]。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包括老年活动中心、公共图书馆、娱乐中心、公园、老年大学等各类资源,使老年人能够与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人们交流,并保持年轻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3.4培养专业人才,建设养老服务高素质队伍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到来,高龄、病残、失能、空巢老年人家庭日益增多,老年人的照料和护理尤其是长期照料问题会更加突出,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从职业化着眼,积极推动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要培养服务人员的职业精神,要求其在为老人提供各种生理和心理服务时要有爱心和耐心,这是每个服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社会养老越是成为广大老年群体的选择,就越应该加强社会养老的服务体系建设。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渐弱化的现状需要社会养老来补充,无论是经济、生活照料还是心理支持方面都要兼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群体给我们创造了社会,社会应该回报他们安详的晚年生活。更好地发展社会养老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家庭各方面共同努力,真正做到老年群体“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参考文献

[1] 黄秀女,伍德安.养老服务何去何从:对家庭养老资源的评价与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6):65-74.

[2] 刘柏惠,寇恩惠.社会化养老趋势下社会照料与家庭照料的关系[J].人口与经济,2015(1):22-33.

[3] 花文苍,杜朝运,郑碧丽.老龄化视角下的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2):49-53.

[4] 田北海,王彩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家庭养老替代机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4(4):2-17,95.

[5] 乾亞东,吴平珍.传统孝文化与当代家庭养老[J].河北企业,2016(6):162-163.

[6] 徐倩,周沛.现状、进展及趋势:公共管理视角下关于我国城市社会养老服务研究的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9-96.

[7] 于红梅.对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2):92-94.

猜你喜欢
家庭养老
农村“养儿防老”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对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思考
浅谈“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基于家庭养老视域的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力供给研究
转型期农村家庭养老困境解析
“社会养老”是否淡化了“子女责任”观念?
家庭养老财务转移代际回报研究
家庭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