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的有效性

2017-07-10 10:47林雪芳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21期
关键词:思考

林雪芳

摘 要:追问是对话式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本文从“追”和“问”两个角度对课堂追问有效性进行思考,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巧用追问方式、关注追问对象、紧抓追问时机、注重追问的启发性、梯度性、适度性。且追且问串联课堂,成为连接“教”与“学”的桥梁,不仅有利学生思维的培养,而且促进高效课堂的达成。

关键词:追问;有效;思考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指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根据平时自己课堂预设问题和听课中对问题的观察记录我发现,在课堂中一般会问到50多个问题。有时课堂教学的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师生的问答,提问后追问这一教学策略如此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原因在于它的便捷性和有效性。那么怎样才算是有效问题?“有效的问题是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

新教改后,对话教学作为初中科学课堂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而在实践中,课堂不免出现师生对话模糊苍白、学生表述孤立肤浅、学生毫无思考空间等现象,导致师生互动受阻、学生思维停滞、课堂效率低效。为提高对话有效性,最实用的方式就是追问。

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该如何实现追问的有效性呢?本文从“追”和“问”两个角度进行初步粗浅的分析与思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下表来评价反思追问的有效性。

思考一:如何有效把握“追问”之“追”?

追问作为激发疏导学生思维活动的手段,主要体现在“追”上,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发挥“追”的有效性:

1.巧用追之“方式”

追问方式源自追问主题目标的指向,依据追问目标的特点可采取相应的追问方式。有学者认为,追问方式可分为因果追问、逆向追问、跟踪追问、发散追问。一节课堂中往往会出现多种追问方式。

(1)因果追问

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追问,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常常应用于巩固新知。如:在讲授单质和化合物时,为巩固两者的概念,教师可通过图表加以追问:“图A和D都表示单质吗?为什么?”“图C属于化合物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通过因果追问,可强调出单质和化合物的前提是纯净物,可让学生明确化合物与混合物的区别,加深对两者定义的理解。该追问能表现出学生的思考方向和过程,及时反馈出所涉及的学困点。

(2)逆向追问

逆向追问就是反问,经常应用在学生理解有误时,多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激发学生的反思。在学习浮力概念时,较多学生想当然觉得水对放入其中的物体均有浮力的作用。此时就可结合实验进行逆向追问:“同样是在水中,为什么第一次乒乓球不会浮在水面?第二次又能上浮呢?”(课堂中演示实验如右图:将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入瓶内,加水发现乒乓球沉在瓶口,从瓶口流出少量的水。接着用手堵住瓶口,部分水聚集在乒乓球下方,几秒钟后,乒乓球就浮出水面。)通过比较反思,学生很快意识到浮力的产生应具备上下的压强差。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桥墩没有浮力了。

通过追问对学生一些前概念加以纠正,并能深入分析问题一分为二的解答疑难问题,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科学内涵。

(3)跟踪追问

跟踪追问是在学生回答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连续提出几个问题,并且有递进关系,属于对一个事物、现象的深入逐步挖掘。

记得在县教学大比武上《神奇的激素》这一节时,笔者在讲解温特实验时就运用了的跟踪追问:“两组实验设置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都把琼脂放在胚芽的一侧?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说明达尔文实验设计的优点有哪些?”学生在教师的追问指引下,思维逐渐深入,对温特实验有了理解深刻。

(4)发散追问

发散追问是在同一层面上连续提出几个问题,具有扩散性,在分析表格类实验探究题中应用较多,这种追问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联系与构建,营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

教师经常追问:“比较AB组,可得出什么结论?”“若比较AC呢?”“结合表格,说说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有什么?”“若探究温度的影响因素,你将怎样设计实验组?”

2.紧抓追之“时机”

时机一:偏离主题时

教学中需要时刻关注并捕捉学生的思维生成性资源,学生的行为难以预设,师生互动交流中容易出现意外,讨论偏离主题。此时切实可行的办法便是追问。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所预设时,如果生硬地扭转话题,只会打击学生积极性,而有效追问不仅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更保护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当然这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教育能力和应变能力。

时机二:理解粗浅时

学生作为有前知概念储备的学习者,某些经验或预习后一知半解的内容干扰他们获得新知概念、原理等的建构,表显粗略的理解导致没有抓住科学本质。只有通过及时地追问,才能让学生理解透彻,知其所以然。笔者在讲解复分解反应时,学生回答:“复分解反应就是化合物+化合物=两种新的化合物。”感觉非常简单。于是就追问:“2HCl+Na2CO3=2NaCl+H2O+CO2↑,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呢?”部分学生愣住了,有些学生争执不下,紧追问:“你们能说说各自的理由吗?”通过分析,学生认识到H2CO3不稳定,容易分解成H2O和CO2,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随后,又追问:“只要是两种化合物在一起,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吗?”学生开始沉思,经过讨论,自主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此时通过有效追问,可不断开拓学生思路,挖掘思维深度,透彻理解知识。

时机三:思绪混乱时

有时学生在思考讨论时,听取了别人太多的观点,无法进行取舍,缺乏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在一些开放性的探究活动中容易出现。此時教师应通过追问诱发提示,寻找突破点,将学生思维引向另一个层次。如探究《影响食盐溶解快慢因素有哪些?》时,小组讨论的结果就很多,无法判断,这时教师可追问:“根据题意,有哪些量是需要保持一致的?”因为是比较快慢,学生很快说出水的质量和食盐的质量要一致,排除在影响因素之外,又追问:“这么多因素中,有哪些因素可以归纳为一类呢?”学生发现食盐的接触面积、形状、颗粒大小大致可归为一类,答案开始明朗。在此时通过追问可让学生重新比较、理清思路,自主获取知识,确定观点。

3.关注追之“对象”

(1)因材施问,关注不同层次学生

教师的追问应顾虑各梯度学习能力的学生,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中获得成就感。一些简单的因果追问可以让基础一般的学生回答,具有探究性的跟踪追问和发散追问可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这样就尽可能地给每位学生提供机会,使每位学生的思维都得到训练。

(2)给足时间,给予及时性评价

教师在进行追问时,应考虑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有学者建议:“对于低层次的问题,教师应该把等候时间增到3-4秒,对于高层次的问题,应增加到15秒。”这样先由学生自查答案,教师追问在学生自查反思答案之后,促成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及时肯定和鼓励,继续进一步追问指导,若学生回答不够完整,甚至错误,教师应委婉地进行引导纠正,或询问另一个学生,通过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调整,更促进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有效性。

有效追问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材深入分析,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及时发现问题,随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营造出师生、教材等多元模式的课堂氛围。本文只是对科学教学中追问的有效性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还有更多的追问问题值得探讨,且追且问是科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王书明.新课程下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指导[M].北京出版社,2009(3).

3.朱郁华.关于课堂追问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教学,2006(4).

4.陈兆进.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追问[J].教研天地,2007(2).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城北学校)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