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命题本质,研发备考技术

2017-07-10 18:58张华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作文题命题试题

张华

2016年语文高考落下帷幕后,作文试题的各种解读陆续见诸网络和报刊,尤其有关全国卷三道作文试题的评析文章,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些评析文章,多从宏观的价值观层面加以论述,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今年的全国卷作文试题,继续高扬“立德树人”的大旗,积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好地实现了高考作文的考查功能和育人导向功能。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作文题都有一定的价值观导向,都承载着命题者的思想道德要求,题意的多元化与丰富性,必然能有效凸显宏大的价值观要求,因此,落实“一点四面”的命题要求其实并不困难,我们完全没必要刻意去强调其道德与价值的试题体现,而应当积极回归到写作常态上来理解高考作文的命题本质,而这恰恰是作文试题分析的一个普遍盲点。如何做好2017年的全国卷高考作文备考,笔者以为,应当回归到作文命题的本质上来理解作文试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备考实战出发,探索更有效的作文备考路径。

一、2016年全国卷作文试题的命题本质

(一)继续凸显写作思维能力的考查,注重检测考生针对具体材料的理解、分析与比较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国民思维素质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创新精神以国家意志的方式,成为了全社会的一个发展共识。写作是语言的艺术,同时也是思维的艺术,它既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同时又是检测思维水平的重要标尺。一句话,写作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在作文试题中凸显写作思维能力的考查,也就抓住了作文测试的关键。

思维能力包含多种不同的指向和分类,有归纳思维,有演绎思维;有抽象思维,有形象思维;有发散思维,有聚敛思维等。2015年全国卷的两道作文题,就已经带有极强的思辨色彩。今年全国卷Ⅱ的“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这一题,材料提供了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其思维导向是要求考生“比较”,在比较中谈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比较思维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思维方式。我們知道,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三条途径各有特点和优势,考生需要辨析其中的异同,表达经过自己权衡后的观点。而卷Ⅰ的漫画题“奖惩之后”,更为直接地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思维,比较的范围和角度更为多元,可以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也可以斜向比较,这要求考生在比较中把握漫画的内容,领悟其中的不同寓意。卷Ⅲ“小羽的创业故事”一题,则充满着思辨色彩,凸显了“创业与规则、规范与发展、法制与致富”等不同的关系型话题,要求考生能够透过材料,把握住材料的内涵和实质。

可以说,2016年全国卷作文每道题在材料选择与设置上,都将考生的写作落实到了具体的思维层面,都有明确的思维品质内在要求,这种命题立意切中了作文考试的核心。如果考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训练,思维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那么写作必然会很吃力,甚至滑向肤浅、杂乱的方向。

(二)继续保持关注生活的写作导向,注重检测学生在关注社会与现实的自我参与及体悟程度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句熟悉的口号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重要联系。当前,语文课程也被修订为“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实践性”也表征着语文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写作的源泉在于生活,写作是反映生活的个性化活动。基于此,引导考生积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是高考作文考试的一项重要功能。

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全国卷作文题逐渐摒弃了格言式、寓言式、自然现象式等过于脱离生活的材料,侧重选择情景式、叙事式材料,逐步加强写作主题与生活的联系,这一重要命题思想已经越来越成为命题者的共识。2015年的“当代风采人物评选”和“高速公路打电话”两道题,以其浓郁的时代气息,广受赞誉。今年的三道作文题,依然保持了“关注生活”的这一写作导向。全国卷Ⅱ的“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这一题,没有高大上的内容,也没有陌生化的领域,而是直接切入了考生的语文学习生活,让考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对这三条途径做出思考和选择。可以说,这道题是“写作关注生活”的强势体现。卷Ⅰ的漫画题“奖惩之后”,依然植入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事件,能快速勾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有效引起学生对生活世界的反思和批判。至于Ⅲ卷“小羽的创业故事”题目,虽然有刻意呼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精神的嫌疑,但在互联网时代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材料所表述的内容依然是鲜活的、具体的、实在的,与考生的距离也不遥远,只要留心关注社会的考生,也不会感到陌生。

通过分析近两年全国卷的作文试题特点,我们可以敏锐地感觉到,“倡导关注生活”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作文命题指导思想,尤其关注考生对生活事件的了解、感受、认识和思考。封闭的语文教育、孤立的语文学习、贫乏的语文生活,环境成长起来的考生,必然很难达到全国卷作文题的考查要求。

(三)继续强化“选好角度”的审题意识,注重检测学生在整体把握基础上的主题把握水平

作为一项大型的选拔性考试,公平一直是高考的一个重要价值诉求。我们知道,语文高考中,作文考试是最容易引发“不公平”讨论的部分。为了加强作文考试的公平性,命题会设置很多要求和原则,比如材料选择与地区差异等问题,其中“符合题意”是一项重要的写作要求。近几年来,为了有效落实“符合题意”的问题,全国卷作文题明确提出了“选好角度”的立意要求。

我们知道,过去的材料作文题,鼓励考生“选择最佳角度”“选择新颖角度”“选择一个角度”,现在全国卷则注重“选好角度”,今年的三道作文题依然使用“选好角度”的表述。“选好角度”有两种理解,一是选“好角度”,二是“选好”角度。根据作文材料的语境以及相关权威角度,全国卷作文题中的“选好角度”应是第二种理解。“选好”角度,侧重于引导考生注意材料角度的多样性,在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以及沾边角度等不同方面,考生一方面要在审题时整体把握,选好角度,一方面要在行文过程中,始终围绕所选的角度展开。总之,这一表述可体现立意的多样性,又可落实评分的层级性,更加有利于提高作文考试在审题立意检测上的公平性。

反观一线,我们会发现,新材料作文常常引起关注和争议的就是题目的立意角度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挥之不去的“立意阴影”,主要就在于我们对“选好角度”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全国卷作文试题往往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过多的障碍,换言之,其审题立意的难度不会很大,而是在强调考生要“选好”角度,突出主题,中心明确,这就将审题立意与写作行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更应该多训练学生如何围绕角度展开写作。

二、应对2017年全国卷作文考试的备考技术

全国卷作文题除了在“立德树人”等价值观引导方面有突出体现外,在学科上,其命题思想主要回归写作的本质,即注重试题的思维含量、生活联系、主题把握。而作文考试在语言方面的核心要求,则主要通过评分标准来加以落实。

那么,应如何应对2017年的全国卷作文考试?很多评析文章提出了各种备考策略,但这些策略多属“素养性”建议,比如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等。就理论上而言,这些建议确实抓到了语文学科的根本,但具体到高三这一特殊的时空背景下,这些建议则往往虚而不实,缺乏有效的指导性和实操价值。因此,从高三备考实际出发,应对2017年的全国卷作文考试,笔者以为,应该有意识地将“素养性”建议进阶为“技术性”建议,力求在“备考技术”层面上,寻求更多更落地的突破路径。

(一)研发思维技术,让学生学会有效生成思维成果

思维能力提升的标志是有效生成思维成果,这里的“有效”,既指数量方面增多,也指质量方面择优。那么,面对作文材料时,如何让学生有效生成思维成果呢?笔者以为,答案不是要给学生灌输常规的思维方法,而是要给学生提供可操作的思维技术。所以,提升思维能力,最终应该落实到思维技术的研发上。根据研究,笔者发现,思维技术的呈现方式,突出表现为思维句径(即思维的句子表现形式),因为语言是牵引思维的工具。比如“阐释思维技术”主要解决某一主题的内容,其思维句径多为“是什么、意味着什么、代表着什么”。以2016年漫画题为例,题中的“100分、55分、98分、61分、掌印、唇印”有什么深刻含义呢?这时可以用“代表着什么”的思维句径,牵引思维活动,如“100分代表着好,优秀,完美,成功,超越他人等”;“55分,代表着不好,差,可耻,失败,落后他人等”……借助这样的思维技术,我们才可以在短期内让学生学会有效生成思维成果,从而间接提升其思维能力。

(二)研发语言技术,让学生的“有文采”落到实处

语感是长期积淀的结果,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备考期间,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依赖大量阅读和提高语言修养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必须通过“语言技能”来实现,而平常我们所说的一些语言技巧、语言方法也常常难以奏效。笔者以为,我们需要研发出一些富有实效的语言技术,使学生能够有效提升其语言表达水平。比如评分标准中“有文采”的一个实现路径是“句式灵活”,即学生能够自如地使用各种句式。那么如何才能“句式灵活”呢?通常我们会以概念或要求的方式指导学生:要兼用长句短句,要懂得植入一些整句或文言句式,但这种指导往往是低效或者无效的,因为这种指导的“技术”不到位,学生不懂得实际操作,“要求”与“操作”之间缺乏有效转化。因此,我们需要将“文采要求”转化为“语言技术”,比如“而”字句式,其关键技术在于“置于两个动作或修饰语之间”,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等。我们应让学生在具体训练中加以体会和熟练,将“而字句式”转化为学生的表达自觉。

(三)关注生活事件,让学生在评论中综合提高写作水平

高三备考时间确实很紧张,即便如此,在考点讲解、做题训练和考试讲评之外,我们语文教师还要在课内外,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事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热点新闻的讨论,有计划地让他们阅读一些有质量的时事评论,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度和感受力。与此同时,要加强时评写作的训练,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思维技术和语言技术,不断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不断强化学生优秀的语言表达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事件的写作中,综合提高写作能力。

(四)严抓应考常规,增强考场作文的竞争力

作文考试是一场竞技活动,这里既有心理的考验、信心的比拼、智力的较量,也有技能的挑战、知识的检测。因此,作文考试既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考试状态,同时也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常规应考准备。在笔者看来,除了思想、语言、选材、结构等内容外,学生还要在备考中,落实好这几项应考常规:一是养成快速撰写提纲的习惯。作文考试要求能快速构思,而快速构思应当通过快速撰写提纲来完成,我们需要强化提纲的写作指导,建构科学合理的提纲范式。二是狠抓扣题方式的落实。扣题是避免偏题的技术性措施,同时也是突出中心的重要路径,扣题不应该停留在要求上,要落实到扣题方式上。三是找到书写工整美观的解决路径。书写是影响作文评价的重要感官因素。学生书写的差异性较大,我们要帮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时间控制、字体特征、习惯改变等方面,找到作文书写工整乃至美觀的个人化解决路径。四是建立作文完篇的保障机制。要从写作时间、写作速度、写作应急措施等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完篇的保障机制。

(广东省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528400)

猜你喜欢
作文题命题试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