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的反思与重构

2017-07-09 20:48徐飞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9期
关键词:隐性高职课程

徐飞

[摘 要] 隐性课程教育作为与显性课程教育功能预设有所不同,但又互动互补的一种教育形态,既能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着显性课程所不具有的优势。文明修身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开展的系列活动,不仅弥补了大学生文明礼仪方面的薄弱环节,还传承了为人师表的师范精神,创新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方法,极具实效性。借由开展文明修身活动,重新唤起高校对隐性课程的重视,对隐性课程在制度、组织结构等方面的重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文明修身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072-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变化,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在德育教育中,片面地注重显性课程,通过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面对这种形势国家领导人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就指出,当前德育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開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而这正是隐性课程所具备的功能,尤其是在今天各校全面推广文明修身活动的时期,如何更为有效地破解隐性课程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成熟、能力成长和素质提升,值得进一步的关注和反思。

一、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涵义

隐性课程作为有国外学界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一直被各界广为重视。从20世纪60年代始,杜克和克伯屈就对隐性课程作了类似的描述,但是并没有提出相应的观点,也没有具体的概念,只是强调隐性课程在教学中的某些价值,并提出了这些价值的重要性。随后,各国开始教育改革,隐性课程研究成为关注的课题。到上世纪70年代,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者沟通日益频繁,研究初具规模,直到今日,隐性课程被理解为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受到影响的教育方式。

在我国,隐性课程被认为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成长,推动高校课程建设,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德育教育目的的教育方式。隐性课程在教育中淡化教育对象的角色意识,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日常氛围当中,隐藏教育目的,引导教育对象去接受教育过程,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达到改变教育对象行为模式的目的。如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党团组织建设、班级社团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让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所不能及的效果。不仅使学生更加了解前沿知识、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大学开展隐性课程的建设,在高校思政教育建设、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中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现状分析

随着文明修身活动的深入开展,隐性课程在做好活动载体的同时,要逐步发挥主动性,但就目前而言,隐性课程建设还存在几点不足之处。

(一)隐性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缺失

从学校层面而言,隐性课程大都由学校党委牵头,但是隐性课程并没有像显性课程一样有着统一的课程教育实施方案,而是具有随机性,由下至上出现新的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教育设计环节。伴随着整体规划的缺失,一方面,带来了诸如物质投入不足,学校的专项资金投入有限,无法开展丰富多彩的隐性课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学校各项保证激励制度不完善,尤其是隐性课程教师的激励和保证制度,教师投入课程却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导致教师工作缺乏动力,长此以往,隐性课程开展也将变得越来越难,而这些均源于顶层设计的缺失。

(二)隐性课程建设组织架构待完善

当前隐性课程开展的组织架构存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由于经费有限,核心层工作任期呈短期化趋向和开展活动过于传统、企缺乏新鲜感等原因,导致学生参与活动热情不高,归属感不强,较为淡漠等,直接影响了隐性课程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是指导教师力量不足,由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难以胜任总体课程设计的工作,对课程各个环节的把握也不一定准确,加之不同的隐性课程需要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指导教师,而现实情况无法做到课程与教师专业相匹配的程度,所以也导致隐性课程最终呈现效果有限。

(三)隐性课程建设社会联系待加强

目前的隐性课程仅局限在校内活动,参与校外活动的次数有限,而且大多属于自费性质。而学生自费参与的校外活动,由于缺乏甄别能力,很容易走向隐性课程教育的对立面,产生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而这归根结底是由于学校与社会之间缺乏常态化、有效性的联系造成的。另外,由于与社会联系的缺失,造成如社区服务等很多隐性课程内容无法深入,同时学校也无法与社会形成长期合作的机制,无法保证学生隐性课程教育的效果。

三、文明修身活动与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的重构

文明修身活动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五四讲话”要求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以“文明修身立德树人”为主题,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建文明和谐校园。活动在校党委领导下,各部门通力协作配合下实施。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发挥学生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能。活动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的教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基础文明、传统文化和校园美学,而这些内容的开展与学校隐性课程有很多重合之处,借由这次活动的契机对学校未来隐性课程的建设、组织和管理有诸多的启示。

(一)构建支撑理念

学校隐性课程建设的理念支撑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师生双中心论为原则,开展的德育教育活动。因此,在这种理念支撑下,学校开展隐性课程教育,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隐性课程,让学生在其中自由发挥。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隐性课程教育,让学生自行组织,自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教育,用生活本身促进自我完善。

(二)建立合理制度

一方面,学校要统筹兼顾,在党委的领导下,做好学校隐性课程的总体规划,同时各部门要针对自身职责,认真做好本部门管理制度的整理和修订工作。包括部门工作内容、考核办法、评分标准及奖惩内容等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还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做好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宣传和落实工作。加强隐性课程日常开展情况的检查工作,形成隐性课程常态化机制,保证学校隐性课程的正常、顺利开展。

(三)加强物资投入

隐性课程的投入既包括人也包括物。人力上,有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教师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除了引进优秀人才外,更要挖掘内部潜力,加强培训,提升内部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鼓励教师进行研究,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学生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干部选拔和考核等制度,提升学生组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采用竞聘上岗制度,通过资格审查、面试、竞聘演讲、考察公示等环节严格把关,科学合理的选聘程序使学生干部质素得到充分保证。同时通过召开多种活动,提升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水平。物力上,要制定保障政策,提供物资支持,同时加强校外合作,建立校外課程基地,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四)营造校园氛围

学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创新工作载体,丰富教育形式,切实提高隐性课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使学生隐性课程教育落在实处,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教育活动,营造隐性课程教育氛围。一方面将隐性课程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拓展隐性课堂活动,通过技能节、双休日工程、讲座、论坛等形式,多方面支持学生隐性课程活动。另一方面,创新隐性课程教育渠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阵地及校园网络电视台进行思想教育宣传,同时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大学生交流平台,围绕学生需求,大力推进我校隐性课程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延立军.高校隐性课程评价理论与实践探究[D].兰州大学,2010.

[3]张世洲,谭琦.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优化刍议[J].教育探索,2008(10).

[4]谢华,苟萍.大教育观视野下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理,2008(6).

[5]彭移风.隐性课程开发与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7(1).

[6]王会明.隐性课程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报,2012,15(2).

[7]石红春,卢昌文.高职院校隐性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凯里学院学报,2012,30(15).

[8]王顺波.高职院校基于隐性课程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成人教育,2012(39).

猜你喜欢
隐性高职课程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自行车的发明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