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涛
[摘 要] 我国旅游行业迅猛发展,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快速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是旅游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分析当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现代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建议,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 键 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126-01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正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也是旅游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应运而生,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和就业一体化研究。该体系是一种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整体优化的教学体系,强化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丰富了旅游教育研究的内容,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支持。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形式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从2004年开始创办,当初几乎没有专业实践教学,没有专门的旅游实训室。随着教学的改革,在教学计划中陆续加入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旅游管理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内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过时,没有关注行业的变化和行业需求,降低了教学的实践性和质量。
(二)旅游实践教学条件
旅游实践教学的实训室及设施设备落后陈旧,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校对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太小。校外实践教学基模地太少,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旅游实践教学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老师,主要是旅游教研室的理论课老师担任,旅游教研室的老师没有旅游企业就业经历,终是纸上谈兵多过实战经验,要上好实践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旅游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存在不规范性,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落后不科学,缺乏灵活性,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实践效果。旅游实践教学有专门的大纲、项目卡,教学方案,但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教材,实训老师在进行实训时主要是通过旅游实践教学相关的教学大纲、项目卡制订教学方案。对老师在实训期的教学行为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监管。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法
(一)推进一体化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深化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材,成立由学生、老师和旅游企业共同组成的实践教材编审委员会,实践教材主要应用于学生,编写工作应以学生兴趣需要以及行业需求为出发点,深入研究实践教学课程目标、教学方法、知识维度和考核方式,编写兼具学科特色和行业需求的实践教材,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对参与编写实践教材的老师给予相应补助,鼓励专业老师投入实践教材建设工作中。同时开展实践教材质量反馈及评价工作,引导教材编审人员不断改进教材,推进实践教材不断发展与进步。
(二)培养一体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学校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传授实践经验指导实践教学的优秀老师队伍。“双师型”老师队伍是一体化实践教学的重要实现手段,“双师型”老师要求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应安排专业老师定期到旅游企业参加挂职学习,既增强了老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对行业发展的了解程度,又为老师进行专业科研提供社会调查机会,促进老师全方位发展。聘请旅游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引进旅游企业优秀管理人员,以增强实践教学力量。
(三)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主要是校企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可派优秀老师到旅游企业对其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员工内涵和职业发展后续力,校外实践教学安排要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就业的方面,进而选择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不同实习单位,通过实际业务训练,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进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四)完善一体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首先,创建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标准和制度,管理标准要具有可操作性,为实践老师进行学生指导提供科学的管理依据,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其次,制定并实施管理准则时,要听取多方意见,注重校企互动与配合,形成全方位管理模式。最后,旅游院校应针对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具体情况,与企业共同建立匹配的管理制度,制定实践教学设施保障条例与操作规范,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构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既是现代社会教学体制发展的需求,也是培养现代全面素质人才的有效手段。在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加强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献:
[1]赵萃.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旅游纵览,2015(1).
[2]陈玉涛.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