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乾坤 赵少勇 王立君
[摘 要]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其作为新兴平台被更多地应用于心理测评。各种测评网站及APP的开发,使这种测评更具有广泛性和生态性,然而,相对于纸笔测评,互联网及移动终端测评在拥有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众多问题。数字化时代控制并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互联网及移动终端下心理测评的当务之急。
[关 键 词] 互联网;移动终端;心理测评
[中图分类号] B8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040-02
一、引言
网络心理测评不是新兴事物,20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1],这种通过网络收集心理学数据的方式被称为网络研究方法[2]。就目前来看,基于网络的心理学研究多为在线调查和心理测评[3]。根据目标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发展成长性测评、心理诊断测评及认知能力测评。发展成长性测评主要针对大众群体,这类测试用来定义特殊品质,如追求成功的动机;心理诊断测评是一种传统的诊断方式,是典型的诊断和决定测评;认知能力测评多为筛选测评,以便对人员有效筛选。相对于传统纸笔心理测评,网络心理测评具有耗费少、样本易获取、测评情景性弱等优点,但也有研究者对网络心理测评被试作答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持保留态度。因此,对网络心理测评的统筹性进行探索势在必行。
二、移动互联网心理测评的优势
(一)移动互联网测评的经济性
与传统纸笔测评相比,移动互联网测评更为节省、经济,效能更高。传统纸笔大规模团体测评,往往需要先对测评进行印制,然后发放给被试群体,待被试群体作答结束后收回,最后进行数据的筛选录入及分析,被试群体也是在几个月之后才能够拿到测评报告。国外的纸笔测评中,被试者需要把答题卡邮寄回测评发布者,然后由测评发布者进行统计和整理,最后再把测试结果邮寄给被试者。而在网络测评中,被试群体只需要在电脑或移动终端上回答每个项目,在完成之后,终端会迅速自动地进行分数计算和报告评估,参与者也能通过网络短时间内获得测评结果。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数据录入不当而产生不真实的结果。同样,网络测评相比纸笔测评有更好的可扩容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发现测试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修订。
(二)移动互联网测评的被试广泛性
任何一种测评,被试的选择都十分重要。传统纸笔测评由于方法及地域的局限,所选取的被试不具有全面的代表性,这使心理测评曾一度被戏称为“大学生的心理测评”,但是,此类针对特定群体的调查结果可推广性受到质疑,而且难以发现其差异特征与行为的关系。移动互联网测评的被试选取则较为广泛,网络样本尽管不能代表全体人口,但是他们比在有选择性的高层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的样本要丰富,尤其在性别、社会地位、地理位置和年龄等方面,网络样本比传统样本更具有代表性。在种族方面,网络样本与传统样本具有同样的代表性。此外,移动互联网测试还能对潜在农村人群进行测试,尤其对那些交通不便利和身体有恙的群体,移动互联网测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移动互联网测评的效度优势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在心理学的多种领域里网络测评与纸笔测评在额外因素的控制、所得整体结果上相等价[4]。网络测评相比纸笔测评除了能够获得更准确的分数外,还杜绝了纸笔测评中答案凌乱、擦除不干净、笔迹不清晰、计分错误等问题。我们假设在一个题目上参与者选择了B,计算机会将B选项调为黑色,也会允许参与者更改所选选项,如果参与者继续下一道题目,电脑程序会立即将上一道题目的选项记录并计分,这样,由于统计所导致的错误就能够被避免。
在测评作答方面,纸笔测评的情境性,尤其是临床测试、人格测试、企业人才选拔、健康风险行为测试等情境容易引发被试的高自我评价,进而影响测评有效性。移动互联网测评受情境性影响较小,被试在自我环境中作答,自我隐匿就会减少。还有研究表明:纸笔和网络版本的信度、其他心理学建构的要素结构是相似的[5]。基于网络心理学研究的外部效度比使用传统手段的心理学研究要高,而且这正是网络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最大优点之一[6]。
网络测试和评估更适用于项目反映理论(IRT)[7]。例如,计算机自适应测评能够通过这种媒介有效地对参与者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区分进而调整测评难度,项目反映理论技术则被用于选择匹配难度合适的题目给被试。网络测评也能够评估出一些参与者的潜在能力,这是纸笔测评无法实现的。
三、移动互联网测试的局限
(一)网络测评的独立与保密
移动互联网测评中,由于被试是在远程平台上作答,缺少监控与监督,在某些测评中,被试很可能是由他人代为作答,甚至是在网络搜索后进行作答,这类作答模式很难获得真实数据,虽然一些测评在设计时就力求保证测评的独立性,但目前针对网络测评的独立性仍存在较大问题。此外,测评的安全性与参与者信息的安全性均受到威胁,有些团体或个体非法复制、粘贴、抄录、传播测试信息,导致测试题泄露,更为重要的是,被试在网络上所留存的信息无法得到严格的保密。一旦测试者个人信息遭到截取和破坏,传播出去,这样将极大地损害测试者的个人隐私。
(二)移动互联网测评的科学性
测评的科学性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测评理解与测评解释。由于移动互联网测评面临的群体较为广泛,遇到的被试群体可能是偏远地区或互联网测评了解较少的地区,这类人群在参与测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指导语不明白、测试要求不清楚的问题,这种情形下,测评所达到的结果的科学性将受到质疑。在测评结果的解释性方面,由于不清楚测评时参与者所处的环境与状态,测评方仅根据所得数据给出的解释有限,有效性不够全面。
(三)移动互联网测评的非标准化
当今形势下,移动互联网的非标准化测评已经到了滥用的地步,许多测评随处可见于各种网站链接,这些测评大都是一些非标准化测评,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审定与修改,存在一定问题,而网络化心理测评平台由于其成本低廉、操作简单被大量使用,以至于出现了一些自编自造的网络心理测评,给人们带來诸多不良影响。
互联网非标准化心理测评的广泛传播,甚至近乎泛滥,恰好反映了我国心理测量工作的标准化和法制化工作任重而道远[8]。
四、小结
随着移动设备和网络的介入,心理学研究有了很大的便利性,但在使用网络心理测评时,道德性和专业性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使心理学加速向前发展,也可使心理学更快地陷入困境。在实际运用中,工作者应该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化心理测评平台,在实践基础上给予创新。
参考文献:
[1]Byers, A. P.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by means of an online computer[J].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 Instrumentation, 1981(13):585-587.
[2]Gosling.S D.,Vazire.S.Should we trust Web—based Studie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4,59(2):93-104.
[3]趙向阳,朱滢.互联网:心理学研究的新工具[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3):30-3l.
[4]Coles,M., Cook, L.,Blake, T.Assessing obsessive compulsive symptoms and cognitions on the internet: Evidence for the compatibility of paper and internet administration[J].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7,
49(9):2232-2240.
[5]Buchanan,T.,Smith.J.L.Using the Intemet for psychological research:Personality testing on the World Wide Web[J].British Joumal of Psychology,1999(90):125-144.
[6]Bimbaum ,M .H.,et a1.Psychology experimental on the Intem et[M]. Academic Press,2000.
[7]Hulin,C. L.Drasgow, F.Parsons, C. K.Item response theory:Application to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J].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1983,96(8).
[8]乐国安,王恩界.当前心理测评的应用问题与伦理规范[J].心理科学,2005,28(6):1294-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