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虎山路小学,山东 青岛 266000)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运用为科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一些较难理解的事物变得容易理解;一些原本由于时间、空间限制无法在课堂上呈现的事物、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得到展示,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信息技术;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教师如果能够在科学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生硬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课堂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一、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突破课堂重难点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仿真模拟的功能,能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不可见的变化过程,通过多维度的动画形式显示在屏幕上,形成鲜明丰富的感性认识。
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日食和月食”一课时,日食这种自然现象平时很难见到,学生的认识只能是空洞和抽象的,因此教学有很大的困难。笔者利用多张静态图片对比让学生总结太阳、月亮、地球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出结论,然后再用flash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学生自己亲手拿模型做一做,避免了以往缺乏教学资源的问题。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具有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能将科学知识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绎,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
在教学六年级科学“钻木取火”一课时,笔者利用ppt展示了一些日常的用火场景:奥运火炬、家庭煤气灶、打火机、孔明灯等,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离不开火,直观突出了火的重要性,借此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马上打破了刚开始上课时的沉默,列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用火的地方,有效调动了学生探究火的积极性。最后,筆者播放了一段11·15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大火的新闻报道,报道中有事发时的视频:人的呼救声、滚滚浓烟、消防车警报声,还有事后的事故原因调查、幸存者在事故中的所见所闻、死亡者临死前的故事,学生突然意识到原来火灾就在我们身边,不用多说,学生就自发地开始讨论火灾的危害以及怎样预防火灾。在笔者讲解如何正确用火和逃生的时候,学生听得极为认真。这次课由教师牵头,借助多媒体进行铺垫,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沟通讨论,课下探究关于火的主题。
三、善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及时反馈
计算机的Activ Software软件能够快速地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反馈。笔者在执教“土壤的种类”一课时,在教学反馈阶段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科学试题——给土壤分类,学生可以直接将计算机上各种土壤的图片结合收集到的实际样品进行分析并分类。在练习中,学生可以借助鼠标将土壤图片拖拽到各类土壤框里,如果错误则会返回原来的地方,如果正确就留在方框中。练习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所在,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通过多种媒体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如今,电视和网络已经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是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和途径。家庭上网率已经超过90%,学生在家中就可以看到最新的资讯。笔者将其中收视率较高的一些综艺节目,如《自然传奇》、贝尔·格里尔斯的《荒野求生》等当做作业布置给学生观看,每一集都有不同的要求,在科学课前进行交流。当遇到热门话题时,学生就结合自己的体会讲述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真正结合起来,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网络资源的利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不应该只是教师简单利用课件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探究自然现象,而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自我感悟实现提升。例如,在教授“做个岩石百宝箱”课时,笔者利用ppt播放了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接着话锋一转问学生:《石灰吟》中的岩石是哪种岩石,由此引出学生对岩石种类的讨论。笔者接着用ppt展示多种岩石的图片,让学生初步观察石灰岩的外部特征,再让学生接触真正的岩石,用看、摸、刻的方法去观察岩石的硬度,用盐酸检测岩石的成分,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得出观察石灰岩的操作步骤、现象及结论。从初步观察到深入探究岩石的特性,学生将收集来的岩石进行观察分类,制成岩石标本。最后,笔者再次播放《石灰吟》,让学生结合岩石的特性体会爱国诗人为什么要借助岩石来体现情感。学生不但学习了岩石知识,更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总之,作为课程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设计者和评价者,教师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有效教学。
作者简介:安丽(1983— ),女,山东淄博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