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平
摘 要:笔者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理解,就是通过学习学生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尤其是隐性的情意目标,需要清晰地表达;体育教师要将自己对体育的兴趣在课堂上影响到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须考虑运用和对抗的环境,学习技能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技能方法的学习过程;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更加关注情意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合作与交往能力。
关键词:体育教学质量观;理解;课堂教学;情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13-02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提到,教育价值的终极目标是生活,是人生,教育不应当仅仅是生存技能的训练,它的宗旨和使命应当是引导和教会人们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追求高贵的生活,追求有质量的生活,我们要承认,人文情怀、艺术修养和身心健康等。体育课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其重要,可以这样说,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对学生的生命负责,是在为学生以后高质量生活打基础。
一、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理解
对教学质量的理解与追求,可以称之为“教学质量观”。教学质量观包含了对教学活动本质功能的看法,也内在地蕴含着对教学价值取向的认识。所谓“好的”教学质量,就是指教学能夠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教学效果。一般“好的”教学质量就是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即达成各阶段的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本文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理解从单元教学质量入手,而不仅仅局限于一堂课。过去我们研究教学质量首先会提到“双基落实”,即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然后是“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说的还是运动技能。新课程实施以来,体育课程目标发生了巨大转变,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而注重运动兴趣、个体需要、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以及维护健康的意识、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重心转变。新课程奠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衡量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但是,在现实课堂中,无论是单元目标还是课时目标,都存在贴标签式地列举目标的现象,课堂关注点还是运动技能的达成,体能的发展,还是关注课堂的练习密度和心率曲线。当务之急,先要将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中的隐性情感目标呈现出来,让它能“见光”显性化,在实际呈现中切口要小,否则又走入“大而空”的怪圈。隐形目标显性化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教学中的生成大于预设,因此建议目标的表达由课后补充完善,特别是单元目标的制定,要在单元课时进程中随时调整,随时表达。所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不只是一个技能单元、一个课时的单位时间里完成了多少运动技能教学任务,而是要看教师的教学多大程度上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这些都是在关注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仅要教知识,教运动技能,教技能运用方法,教体能锻炼方法,还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情感和生活,只有联系学生情感的体育课堂才能让学生对体育课有亲和力,而这一切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条件在于教师的“兴趣”,因为激情感染激情,兴趣激发兴趣,教师有多喜欢学生,学生便会有多喜欢教师与学习,笔者以为,教师本人要从内心喜欢上体育课,并把兴趣转移到学生身上。苏霍姆林斯基总结自己的许多学生受其感染而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甚至因此走上专业化道路,其原因就在于“我的这些兴趣爱好,或者直接地或者通过教师间接地传给了我们的学生”,相反“如果教师没有兴趣,那么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会变成枯燥的事情” [2]。体育教师不仅仅要喜欢上体育课,还应该在很多的运动项目上有极其浓厚的兴趣,这些兴趣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在课堂上转移给学生。
二、对体育的理解决定体育课堂教学的理解
体育很多时候就是集体对抗运动,对抗的几个要素提炼为:任务即挑战,过程即对抗,结果须明确,态度须自主,交往须合作,这正是我们人生的高度概括。如果将这些要素移植至体育课堂,我们的体育课就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其一,任务即挑战。教师首先要制定清晰的课堂目标,包括情意能力目标,目标就是所要完成的任务,每位学生的任务都有所不同,但清晰具体,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挑战性,要通过本人在课堂中努力学练达成,有些是个人技能和体能目标,有些是包括在小组中的集体对抗目标,目标和任务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其二,过程即对抗。在体育课上我们最终所学的运动技能,还是直面对抗,没有对抗就没有乐趣,没有对抗就没有激情,学生走出学校,有兴趣参与的体育活动很多都是集体对抗项目,当然,有些项目是独自参与的,但趣味性就大打折扣。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有各自特点的对抗性项目,小学除了常规对抗性项目,如小足球、篮球、排球,更多的是可以发展基本体能的游戏,中学阶段更多的就是足球、篮球、羽毛球等。在一些对抗性球类的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将技术和实战对抗完全隔离开来,这不符合体育的基本规律,运动技能的最终目的就是实战对抗。美国小学生篮球教学中不乏对抗的情形,除了正常的比赛对抗外,两位小朋友就可以对抗“斗牛”一打一,三位小朋友就可以一打二,这就是对抗加挑战,因此,我们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时刻要关注实战与运用的情境创设,同样是运动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还是要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技能的运用,并适时地让学生寻求对抗练习。打个比喻,在游泳馆里学会游泳的和在江河湖泊中自学游泳的有本质的区别,游泳馆里学会游泳的学生到江河湖泊中去游泳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其三,结果须明确。这里的结果不纯粹是比赛的结果,我们将其引申为明确的课堂反馈。学生在课堂中每一次练习结果,每一次游戏比赛,都想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反馈,这不仅是对自己努力的承认与肯定,更是参与下一次练习和活动的动机和方向,所以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即时评价和课后的小结评价。一堂有质量的体育课,如果能满足五个方面中其中两个方面就已经很不错了,要五各方面都达到,这不是我们需要的,也很难达到,这只是理念要求,但只要每位体育教师心中有理念,他的课堂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三、价值判断决定高质量的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教育的价值观念决定教师的课堂行为,只有教师行为模式的转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取得真正地提高。现实的体育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还应该关注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提高和积累体能,还应当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我们认为体育价值的终极目标指向是人,是人的生命,是人的生活,是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然而,现实中很多体育教师有这样的担忧,现在初中体育考试成为必考科目中的其中一门,在这样巨大的升学压力下,教师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练习时体现价值,连基本的运动技能和身体发展目标都很难达成,再来要求情感与态度、社会适应等价值岂不是空谈?其实这是对教育规律的误解,情感与态度、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是体现在教案上,也不是我们贴标签式的说教内容,而是将这些非常重要的价值元素渗透到教学细节中去,它是伴随教学活动的进行而进行的,不会占用学生的学练时间,做好这一环节,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环节,自觉地将这些价值元素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做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比如,篮球运球突破技术运用中一个简单的二防一练习,其中就包含很多的教育价值元素和教學意蕴,运球突破的学生要面对两位对手的防守,这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根据两位对手的防守站位、脚步变化,果断作出各种变向,勇敢突破防线;而两位防守学生则需要相互合作,相互提示,相互补位,共同配合,完成堵截,甚至抢断。这时教师的价值渗透的要点在于合作与补位,协作共赢;教师组织学生骨干示范突破是为了鼓励和激发全体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进而学生获得参与的动机,教师在学生未能通过防线时,帮助学生分析突破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保持稳定和积极的情绪,这就是提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并试着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对体育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艺的更高要求。
当我们认真思考教育的价值以后,当我们真正自觉地将这些价值元素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当中的时候,我们就会得到不一样的课堂,得到不一样的教育,得到不一样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本身没有影响学生的练习时间,也不会影响整堂课的练习密度,也不是每一个环节都要这样做,我们只是设计有效的练习载体,抓住教学的时机,提供适时的引导。在我看来,这就是有效的教育和教学。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如果你(校长)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具有浓厚的教育兴趣,应为体育教师一项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成为好教师的主要标准之一,最重要的是,这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前提。如果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有这样的专业兴趣和职业境界,我想我们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肯定会增强,身心健康肯定会有极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长铭.价值引领是高效课堂的灵魂[J].中小学教育,2016(9):68.
[2]杨小微.教学质量改进的再理解与再行动[J].课程.教材.教法,2016(7):17.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