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文体变体:杂文化、散文化

2017-07-07 13:24张福圣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6年11期
关键词:身段艺人议论文

张福圣

把议论文写出杂文味、散文味,是时下流行的话题。议论文多见于实用文体,杂文、散文则是文学文体。把议论文写出杂文味、散文味,其实就是要求所写议论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从而一扫议论文枯燥之文风。

那么,怎样让议论文具有杂文化、散文化的特征呢?有以下方法可以借鉴。

一、向纵深处挖掘

即“平常之中见深意”。这里所说的“平常”,指的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经历的日常之人、之事、之物。所说的“深意”,是指关于社会、人生、文化等方面的思考,揭示出或深刻,或独特的意义。

例1:所以据我们观察,中国若要真正平等法治,不如大家丢脸。脸一丢,法治自会实现,中国自会富强。譬如坐汽车,按照市章,常人只许开到三十五哩(“英里”的旧写法,1977年淘汰这个写法)速度,部长贵人便须开到五十六十哩,才算有脸。万一轧死人,巡警走上来,贵人腰包掏出一张名片,优游而去,这时的脸便变大。倘若巡警不识好歹,硬不放走,贵人开口一骂,“不识你的老子”,喝叫车夫开行,于是脸变更大。若有真傻的巡警,动手把车夫扣留,贵人愤愤回去,电话一打警察局长,半小时内车夫即刻放回,巡警即刻免职,局长亲来道歉,这时贵人的脸,真大的不可形容了。

这段文字节选自林语堂的《脸与法治》。“脸”是日常生活中极其寻常的一个物象,作者却从这一寻常物象想到抽象的“法治”,提出“中国若要真正平等法治,不如大家丢脸”的观点。接着列举生活中一系列与丢脸有关的生活小事进一步论证,真正做到了“平常之中见深意”。

二、用具象来阐释

即把观点“渗透”到某一具体的人物、事件中去;或者通过想象、联想,描绘出动情的画面,把观点渗透到画面中去。

例2: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吗?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吗?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吗?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一说是杨贵妃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当我们回望唐朝时,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这段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个特写镜头,一个个意象,这些镜头和意象都来自于李白的诗歌,可见作者对李白的诗歌非常熟悉。通过这些镜头和意象,表达作者对李白的欣赏和赞美之隋。结尾更是直抒胸臆,“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在作者的心目中,李白的地位甚至高于帝王。

三、多变化句式

即句式要富于变化,体现鲜明的文学性。散文的语言,句句相连,层层相接,却又句无余字,篇中没有剩言。不同的句式能体现不同的语言之美:长句似风行于水,舒展而流缓;短句如军号,急促而庄严。偶句,自然匀称而不失凝重;奇句,新颖奇崛而不失潇洒。这些错落有致的句式巧妙搭配和排列,便自然地显示出语言流动般的美。

例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是已经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徵,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

首句为起始部分,提出了中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尾句为终结部分,以反问句对本段中心进一步加以强调总括。中间几例是展开部分,它们或写兼听,或写偏信,两两相对,泾渭分明,不仅句式整齐,写得极为概括简洁,而且长短句参差错落,读起来跌宕起伏,朗朗上口,称得上将声美、形美、意美结合在一起,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四、以逻辑来构建

即以逻辑推理的方式为主来安排文章内容层次和结构。有不少考生不明此理,只是对事例进行平面叙述,使前后内容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列举出来的事例只能反复证明同一层面上的道理,不能对论点进行不同层次的阐述和证明。而优秀作文则充分注意到文章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性。

例如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全文在正文前先写了一个题记,明确了文章的论点。然后,用“一、二、三、四”分别明显地标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用苏格拉底、尾生、诸葛亮讲诚信的例子,证明“诚信”二字浸透了血泪;第二部分叙写林肯竞选总统的例子,用具体生动的文字证明“诚实的人最值得信任”的分论点;第三部分用安徒生童话中“皇帝的新装”,说明现实生活中有些“成人”不敢讲实话,只狡猾地赞美“皇帝的新装多漂亮”;第四部分则由重庆彩虹桥倒塌之前,一个小学生写桥上有一条大裂缝而遭到呵斥的例子,引出“是谁在扼杀真理”的诘问。

全文从表面看,“形”确实散,然而细心推敲,则发现各部分之间的逻辑性极强,从不同的层面证明了“人生应该讲诚信”的观点,做到了“神”聚。

五、引用古诗文

即擁有较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善于恰当地引用典故、诗文等材料,来扩展文章的文化内涵。考生除了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外,还应该在思想内容上显示出大手笔的气度,表现出“大见识”的襟怀,以文化积淀、历史维度为观照的基点,思考严肃的问题,显示庄严的思想,让议论文真正成为“作者独抒性灵的载体,成为作者魂归故里的磁场,成为心灵舞蹈的平台,成为抗争世俗文化和文化世俗的角斗场”。

例4:读李白,让我感受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旷世豪情;读李煜,让我体味到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世事沧桑;读余秋雨,让我感受生命恰似一段宁谧久远的“文化苦旅”;读冰心,使我真的不再“斯人独憔悴”。

读这段文字,读者仿佛可以随着作者的笔触一起畅游古今,深切感知文学对人的熏陶作用,仿佛文学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些诗文不仅支撑着文章的结构,表现文学对人的作用,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美好,而且也增添了文章的韵味,散发出中国诗文诱人的芳香。

【巩固训练】

请分析下面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杂文的特点的。

放下身段

在古代,戏子们的地位卑贱,大都是被人们瞧不起的。观众与戏子的关系,就是一个出钱买乐子,一个卖唱谋生存而已。

可不知从何时起,昔日的戏子摇身变成了爷,站在高高的舞台上,盛气凌人,傲视台下;而台下的人们,一见到心仪的明星,激动得发疯,嗷嗷大叫,像得了狂癫症似的。时间久了,艺人们自然就用“大家好,我来了”做开场白,挥挥手,以示自己的身份。

我以为艺人与粉丝的这种状况,是病态的。于粉丝,是一种自我贬损的自虐;于艺人,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妄尊自大。因此,我喜欢那种平等待人的人,我也从不为哪个明星大腕疯狂。我很尊重那些有真技艺的人,但在我眼里,艺人也是人,只是他有技艺,而我没有。所以,我希望艺人们见到我们时,说一句“谢谢大家,你们来了”。哪怕只是一种客套,但至少他们已认识到了为人的基本要义:懂得尊重,有平等意识。

我想,真正喜欢艺术的人肯定都欣赏那种把自己地位摆得正的艺人,他们不高傲,也不媚俗,总会恰如其分地降低一下姿态,放下身段,接接“地气”,亲近观众。记得姜文曾说:“拍电影的人,应该把观众当作恋爱对象。”我很赞赏姜文的这种态度。因为他意识到了,搞艺术就像恋爱,应该尊重对方,用心去与对方交流,切不可以自我为中心。一个孤芳自赏的人,如何能博得对方欢心?在我看来,艺人的确得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尊重,学会用心去同观众交流,从而形成默契。原因在于,艺术是心灵活儿,唯有心灵与心灵交汇、共鸣,才会把艺术之真谛传达给观众。若没有彼此的尊重,何来心灵共鸣呢?

不过,在当今社会,我倒不担心艺人们放不下身段,而是担心他们太过放下身段,一味地媚俗,迎合观众,追逐市场。我觉得,若是这样,倒不如不放下身段好,有一点傲气,有一点品格,总比一味地媚俗好。现如今,媚俗的艺人,低俗之作在当今中国真是太多了,連政府都喊出“反低俗”的口号。君不见,如今艺术非常“亲民”,可这“亲民”说白了就是向商业妥协,向大众献媚,为那红灿灿的钞票罢了。张艺谋前年花几个月拍摄的《三枪拍案惊奇》,片子里嘻嘻哈哈,观众们也乐得哈哈,票房自然也赚足了。老谋子的姿态的确是低了,观众也欢喜了,可作品的品位却没了。如此放下身段,还是不要为好。

人不可无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做人如此,从事艺术亦然。倘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固执地以自我为中心,注定会被人厌弃,被疏远,甚至被边缘化;同理,倘若一味地放下身段,没有原则地迎合他人,放下的不仅仅是身段,还有人格、尊严,于己、于社会,都是有害的。所以,在保持文艺的独立的同时,又不作高姿态的俯临,当是最好的态度。

评点:本文是一篇扣紧命题材料、火药味儿十足的杂文。全文从当今艺人与粉丝的变态关系起笔,批评了艺人妄自尊大且高傲的行为,从而提倡艺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放下身段。

猜你喜欢
身段艺人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打开
朝三暮四
艺人指数Top10
论古典舞中身段与水袖的交融并用
没有一种爱情值得自降身段
花灯艺人
没有一种爱情值得自降身段
猴子杀鸡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