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17-07-07 08:36杜新建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实词词义词句

杜新建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该考点要求考生能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正确推断某一实词的含义。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由于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什么含义是一种基础语言能力。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在高考中最直接的考查方式是选择题,判断词义的对错,如全国卷、江苏卷;或为填空题,解释实词在句中的含义,如上海卷。另外,翻译题其实也灵活考查实词的语境意义,甚至断句题(如全国卷、江苏卷文科附加题)的精确解题也与此相关。在高考复习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掌握推断方法

1.结合语境推断法

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义项只有一个。因此,如何准确理解特定的语言环境非常重要。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如201 6年北京卷第9题: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语境中管子告诉楚国商人的话:“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从齐国奖励捕鹿的宣传力度可以看出,楚国凭借捕鹿可以得到很多财富。“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中“赋”如果理解为“给予”,也就是说楚国不给予老百姓金钱国库就充盈,显然和“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田鹿”的语境矛盾,楚国老百姓不可能抓到鹿而楚王不给钱。“赋”应理解为“征稅”,C项错误。

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不仅要结合内部语境,即选项所在句这一语言环境,而且要结合外部语境,联系上下文,就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来理解。将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如上题的“赋”,可联系外部语境理解。全段内容讲述的是齐国对楚国施以利益的诱惑,让楚国的国库收入不需老百姓的赋税即凭齐国捕鹿的奖励即可充盈,这是齐国的战略目的。“赋”理解为“给予”,显然和大语境相悖。

2.确定词性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不同,意义也不同。由此,我们可以借助分析句内语法结构推断词义,即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推断其词性,再根据词性推断其意义。在汉语中,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充当。根据某个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来辨析其词性,进而辨析其含义,是一种有效的推断方法。如2016年浙江卷第16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 乘:车

A项的错误在于,“开门肃茂先入”中的“肃”虽有“恭敬”之意,但不能理解为“恭敬的样子”(名词),应理解为“恭敬地(请别人)”(副词),句意为“老人开门躬身恭敬地请张华进屋”。

句子的结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因此在推断实词含义时首先要判断它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根据成分判断它的词性,有助于选出正确答案。

3.句式结构推断法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在上下句中处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义往往相同、相对或相反,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如2016年山东卷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前后句结构相同,“文”和“镂”位置相对,词性相同,“镂”为动词,“文”也应是动词,可以理解为“装饰花纹”,B项理解为“花纹”是词性错误。

特别是一些稍微生僻有些难度的实词,根据结构推断能很快地看出实词的含义。

4.联想推断法

(1)是否通假推断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借助通假关系,找出符合语境的意义。如《史记》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若解释为“一倍,加倍”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同,“背”的含义是“违背”,由此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倍德”就是“违背恩德”。

如2016年全国卷I文言文翻译题第(1)句“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锡”和“宴”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语境中“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表明宴席是宋仁宗的恩赐,可以推测“锡”有恩赐之意,“锡”通“赐”。

当一部分文言实词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的时候,我们可以联想到它的通假义。但,一定要根据语境推断准确的通假义,不能随意认定通假。

(2)成语佐证推断法

成语中的许多词语带有其古代的本义。借助成语中的词义,再联系语境推断实词的含义,不失为良策。如2014年江苏卷第6题: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

攻:加固

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爱:吝啬

B选项的理解可以结合“求全责备”这个成语。成语中的“责”字,理解为“要求”。根据语境理解为“我的才能和胆量都比不上韩退之,所以不愿意为人师。人的认识是有相同的不同的,你不要用韩愈的标准要求我”,可以看出B选项错误。

成语也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正确理解成语意义的关键往往就是准确地理解成语中某些词的含义,这些词的含义本身与古义紧密相连。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3)联系教材推断法

联系教材推断法指借助熟知的知识推断词义的方法,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教材,以“已知”求“未知”,以解决问题。

如2016年上海卷文言文第16题第(1)题:

写出“博学能属文”句中“属”的意思。“属”这个词在《史记》中出现了多次,如《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句,意为“撰写”。我们熟知课本中学过的词义,再将这个词义结合“博学能属文”句的语境,就能推测出本句中的“属”应该理解为“撰写”。

高考所考的实词,其含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例子,我们要善于根据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并结合具体语境确定实词的含义。

总之,能否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直接关系着能否读懂文言文,在平时复习和应考中,要灵活利用一些技巧推断实词的意义。推断实词的方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反复推断,从而准确地读懂文章,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二、建构思维导图

1.明确思维要点

(1)联系语境,揣摩大意

理解词语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含义的正确率才能提高。以下分析均以2016年江苏卷第6题B项“病目眚”句为例。

①理解所在段的內容和写作目的

理解词语的含义首先要理解所在段的写作内容,是描写还是记叙,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什么特点或是为了表现怎么样的形势等。如“病目眚”句,此句所在段讲述了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段落前半部分讲述的是他勤学应考的情况,写作目的是为了突出他的勤奋、坚持不懈,有明显褒扬的感情色彩。

②理解所在句的内容和写作目的

“病目眚”句的所在句为“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从句中可知,张汝霖正月初一即开始昼夜不停地读书,如此表述就是为了突出他的勤奋、坚持不懈。“病目眚”与眼睛有关,是说明勤奋读书后眼睛受损的情况。后面的“下帏静坐者三月”句是“病目眚”的连锁反应。

(2)运用方法,推断词义

①运用语感猜测

根据对所在句和所在段的分析,运用语感大致可以猜测“病”,有“生病”之意,“目眚”大致为一种眼疾。

②运用方法推断

运用方法推断:一是推断词语的含义;二是推断词语在句中的成分。运用语境推断法和词性推断法,可以推断“病”,有“生病”之意,应为动词。

(3)回归语境,检查验证

检查验证:一是联系所在句检查验证,二是联系所在段检查验证。尤其是要结合所在句验证。从“昼夜不辍”“下帏静坐者三月”可以判断“病”应为“生病、患病”之意。B项所述的“疲惫”是错误的,否则不会“下帏静坐者三月”。根据常理,疲惫的人休息一两天就大致可以恢复了。

2.建构思维导图

为了记住思维步骤,熟悉思维流程,可以建构一个思维导图。

三、培养良好习惯

1.做好日常积累

当前文言文练习中的题目,只涉及文章的几个词句。还有一些词语,虽未进入命题范围,但依然有理解、记忆、积累的必要。如2016年天津卷文言文第一段: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警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竞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除了题目涉及的词句,还有“罹”(遭遇)、“荫”(得到荫赏)、“姻家”(姻亲)、“宽”(宽慰)、“警”(告诫)、“竞”(始终)等词语具有考查的潜在价值。在平时的学习中,此类实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巩固消化,以不断增加自己的文言词汇量。

2.多做“裸读”训练

做好日常积累是从知识层面为提升文言阅读能力打下基础,在以后的考试中碰到这些词句,积累的知识就产生了意义。可茫茫文言大海,仅凭文言文练习又如何能穷尽词语呢?

因此,日常学习中要坚持多做“裸读”训练。所谓“裸读”即在不参照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独立阅读文言文文本,运用上文所述的各种推断方法,揣摩确定疑难词句的含义。这样做,不仅可以拓展知识容量,更重要的是能将知识内容转化为能力训练,大大增强思维容量,提升文言猜读能力这个文言文阅读的核心素养。如上文所举的2016年天津卷文言文示例,可以在做好练习后自己标注出疑难词句,在“裸读”中思考、推断,并对思考推断情况作反思总结,优化自己的思维习惯,以提升文言推断理解能力。

3.勤做迁移思考

高考文言文试题关注的词句往往在课内有落点,和高中文言文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密切相关。在高三平时的文言文练习中,要勤于做迁移思考,将练习中的词句与课文中的词句联系起来做比较思考。

如2016年全国卷Ⅱ文言文,可关注翻译第(1)题“而弗胜龃龉”中的“胜”。为全面理解此词,可以联系高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胜”。如结合“情不胜其欲”(《谏太宗十思疏》)、“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等句可以思考,“而弗胜龃龉”中的“胜”和“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意义大致相同,均有“禁得起”之意。

多做这样的迁移思考不仅训练了思维,区分了文言实词的不同义项,也会为考试时联系教材知识推断词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实词词义词句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大少不同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