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3346个名字,记录了云南作为滇西抗战正面战场的悲壮历史

2017-07-06 18:52
大观周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小团国殇腾冲

“上尉宋承彪,上尉杨凯元,中尉张昌元,少尉万选青,少尉陈兴盛,少尉丁士杰,少尉蒋善政,上士班长梅杰龙,上士班长宋成山,中士班长汪身新,中士班长冯学楷,中士班长武清桂,中士班长张茂林,下士班长高志斌,下士班长梅运方,下士副班长刘佑朱,下士副班长胥奠金,上等兵杨立五,上等兵陈学牛,上等枪手张富春,一等兵张文元,二等兵刘正,无名烈士…… ”

在云南省腾冲市国殇墓园,拨开墓碑边深深的杂草,这些刻印在抗日战争历史上的名字一个个显露出来,整个小团坡,这样的烈士碑有3346块,每块墓碑上都镌刻着阵亡官兵的官衔军职和姓名。

国殇墓园是我国最早建成、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

“他是我们云南昭通的,有名有姓,10岁”

1994年以前,几乎没什么游客会来国殇墓园,而现在,仅春节期间国殇墓园每天游客接待量就达到10000人。

在国殇墓园入口处,那座“中国远征军名录墙”由醒目的蓝色字体写就,金黄色的菊花在地上铺满了一层又一层。

进门往里走,依次经过忠烈祠、烈士塚,地势逐渐升高,烈士塚位于墓园西南角的最高处——小团坡,小团坡顶是纪念塔,烈士塚以纪念塔为中心,环坡密密麻麻都是烈士的墓碑。

墓园主体建筑忠烈祠是仿清祠祀建筑,重檐歇山顶。

纪念塔四周放满了菊花,烈士塚的数千块墓碑前都插着数量不等的菊花,墓碑高度约为30公分,墓碑依着小团坡的地势纵向排列,越往上走军衔越高。

“现在我们看到的国殇墓园几乎是按照1945年建成墓园原样修复的。”毕世铣是国殇墓园的老所长,已经退休十多年了。1984年他从来凤公园到墓园工作,参与了国殇墓园的整个修复工作。

国殇墓园的筹建,起初由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提出,他给在重庆的李根源先生写信,请李根源先生向蒋介石提出此事。最后由霍揆彰和李根源亲自参与修建。

毕世铣老师告诉我们:“远征军攻城的时候,县政府专门组织了担架队,远征军被打死一个抬下来一个,在国殇墓园集体火化。”

烈士塚墓碑下方埋葬的正是这些集体火化的骨灰,“每一个墓碑下面的骨灰罐子里,装的都不只是一人的骨灰。”

这些牺牲官兵平均年龄30多岁,最小的才10岁。从名录墙走进墓园,草地上有一座小孩的铜像,小孩穿着宽大的军装,扛着一把和自己身高差不多的枪,这个雕像记录的便是这个10岁孩子。“他是我们云南昭通这边的,有名有姓。”

1944年冬月,国殇墓园开始筹建,1945年元月15号开始动工,1945年7月7日便落成。当初的国殇墓园由忠烈祠、烈士塚构成,“有国民党将领题写的诗词。”

后来,国殇墓园受到破坏,一些墓碑墓穴被捣毁。1984年,国殇墓园得到修复,修复过程中,由于抗日战争的很多亲历者都已去世,寻找资料成为一件比较棘手的事。

毕世铣说,他们“找到了当年参与修墓园老人和健在的抗战老兵,查史料,亲手恢复匾额、碑文,到后来恢复得差不多。”随着历史档案的不断丰富、充实,墓园建设得到不断完善,现在游客所看到的国殇墓园基本上是原貌修复。

1984年,修复好的墓园正式对外开放了。“那时候还收门票。”毕世铣在国殇墓园工作的几十年里,门票从学生5分、群众1角变成学生5角、群众一块,再到学生5块群众10块,最后涨到20块。

1996年,国殇墓园成为中宣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国殇墓园免费对外开放。

“3000多墓碑中,2000多人没结过婚”

在毕世铣看来,国殇墓园是中华大地上的抗战丰碑,更是牵动人心的感情纽带。

毕世铣至今仍然记得,1993年,一位来自贵州一所中学的教师来墓园参拜市委的情景。“他哥哥是预备2师5团的一位连长,阵亡的时候才26岁,参与攻打来凤山,攻城的时候阵亡。”这名参拜者在烈士塚一个一个找,找到哥哥的墓碑后,买了鞭炮祭品来祭拜。

1994年后,新闻媒体的报道让国殇墓园知名度大大提高,在台湾的远征军官兵的后代纷纷写信委托墓园帮他们查找墓园是否有他们父兄的名字。

“最感人的是2005年,大理洱源一位姓李的老人,他父亲是36师的少尉排长,父亲参军的时候,他还在襁褓之中,他从没见过自己的父亲,但他始终想念自己的父亲,六七十岁还想,知道墓园开放就带着兄弟姐妹来找,找到父亲的碑,老人痛哭流涕。”

最近几年,来墓园参拜的烈士亲属越老越多,但远征军后裔能找到亲人墓碑的只占少数,“我退休前,3000多座碑,找到的不过百把个。”

3000多墓碑中,2000多人没结过婚,所以来寻的人多数是烈士的兄弟姐妹。

除了国内游客,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逐年增多。毕世铣在任时就接待过来自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缅甸的观光者。

曾经是日本第三大队的横田勇志,年轻时曾在腾冲待过,会讲几句汉语,他参观国殇墓园后,告诉毕世铣,他们和腾冲人民关系很好。

毕世铣不客气地回答他,“日军的罪行时间地点都是记录得清清楚楚的,被日军杀害的人也有后代,历史是不容篡改的。”

毕世铣也碰到过悔罪态度真诚的日本人,“他们在忠烈祠台上排队,毕恭毕敬地对着忠烈祠三鞠躬。进到忠烈祠里面又排队三鞠躬,在小团坡上每一路碑脚都撒上从日本带来的大米、酒,点上日本带来的香,围着小团坡一圈圈磕头。”

在一次缅甸组织的祭拜活动中,缅甸人、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看了展览的照片后纷纷落泪。

倭塚里的3具尸体

进大门右侧,有处特殊的墓塚,圆形墓穴前,长方形石碑上有李根源书写的两个大大的黑色字——“倭塚”,这几乎是整个国殇墓园地势最低的地方。

倭塚里埋有日军尸骨,毕世铣老师告诉我们,根据记录,倭塚里面埋了3具尸体,一个是日本最高军事指挥官少将藏重康美,另外两个是大尉。

中国军队反攻腾冲后,藏重康美将指挥部搬到城里,安置在东门城门洞内。“我国军队调查发现他们每天都在里面开会,盟军飞机就从昆明飞到腾冲轰炸东门城楼,城楼被炸垮,这个指挥官就被埋死在里面。”指挥部里共埋了32个人,都是日本148连队的重要指挥官。

毕世铣介绍,建这个倭塚的目的有三个:

“第一個是象征侵略者的惨败;第二个是陪葬意义,我们中国军队的烈士被葬在小团坡,是整个墓园最高处,而日本人被埋在下面;第三,则体现了我们中国人讲究人道主义,你虽然是侵略者,但也给你入土为安,给你一席之地。”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团国殇腾冲
钱静
云南腾冲:农旅融合促发展
七律·为赴鄂抗疫白衣战士写照
腾冲大救驾 —云南十八怪之一
美丽的腾冲我的家
乙烯基自由基与IB金属小团簇的相互作用研究
腾冲地电场震前的前兆异常分析
妈妈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