矣林明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夕阳民族小学,云南昆明,650603)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目前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则是教育问题。由于受到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给农村的教育问题带来了很多困难,无法达到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不仅对儿童本身造成了影响,容易使他们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也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文章通过对讲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分析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便保证农村儿童在教育上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现状 问题及原因 有效措施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不断深入,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渐加大,促使很多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由此就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关注留守儿童已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为迫切的任务。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但是农村教育状况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并非仅靠国家的力量去实现,而是要结合农村现状,从社会、学校、家庭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提高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为了实现中国梦,实现城乡教育的同步发展,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势在必行。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
1.教育资源和师资匮乏,管理方式不合理。首先,由于城乡差异的存在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差,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学习、生活环境简陋,学校活动场所和必备设施有限;其次,师资状况落后于城镇,教师资源不稳定,流动性大;第三,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还将重心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尤其是留守儿童,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完整的、有计划的管理措施。
2.失学辍学率高。在多数的农村中,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关爱以及经济的限制,多数留守儿童无法支付学杂费用,致使存有辍学想法,同时学校在教育方式和内容上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使得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失、辍学率高。
三、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缺乏完善的管理和教育制度。农村的教育事業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兴国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国家虽然加大了支持力度,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首先,学校资金的紧张和欠缺,无法配置完善的教育设施,无法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也无法全面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的照顾,从而在学校的整体管理和教育上都存在缺陷;其次,现有的农村教师在教书育人上都脱离了以人文本的教育原则,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一味地追求成绩,无形中给留守儿童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同时对于新型科学技术的使用也处于空白状态,无法跟进时代的发展,致使农村教育与现代教育脱节。
2.家庭缺乏对教育的正确认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缺乏家庭的关爱,造成情感缺失,增加了学生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而部分家长又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学校的任务,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学校。殊不知此种心态淡化了家长的角色,推卸了家长应有的责任,缺少与家长交流的子女,易造成心理上的疏远;其次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无力对孩子进行的辅导和教育,在思想上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禁锢,当孩子出现错误时非打即骂,没有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只会增加孩子的反叛心理。
3.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城乡差距的扩大,农村经济的落后势必会促使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虽然我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各种学杂费用也相应出现,变相地增加了学生的费用,加之城乡二次元经济的体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使得务工父母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都是导致出现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原因。若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也将会持续存在。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首先,加大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增加对农村教育财政的投入,改善乡镇投资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资吸引力,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近就业率,从而缩小城乡经济差距,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其次,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精神为指导,制定优惠政策和配套设施,确保农民工与流入地的市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确保留守儿童在教育上的平等对待。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大对子女的关怀。家长要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阳光乐观的心态,定期与子女进行沟通,随时关注子女的身心发展状况,弥补情感的缺失。同时加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家长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工作之余可以给自己充电,以便在教导子女过程中,让其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不论从子女心理成长上还是人格的塑造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3.加强学校管理,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教学资源。应充分利用农村天然丰富的资源,在进行教育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合理利用政府的支持资金,扩充教育设施,通过社会呼吁、志愿者活动以及对现有教师进行再教育等方式,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切实落实国家新的教育方针,不仅弥补了师资方面的缺陷,也跟进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结合学校和农村环境的实际条件,优化管理制度,多关心留守儿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思想;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的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通过发掘学生的特长,予以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不仅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也与我国稳定有着直接联系。只有通过改变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其存有的态度和工作执行力度,统一认识,积极配合,才能全面地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才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天娇.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现代妇女旬刊,2014.
[2]郝志瑞.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