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国太+卫国荣+庞晓宗
摘要:面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师范院校要更新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加强与农村学校密切联系,探索小学音乐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为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地区小学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有作为的卓越小学音乐全科教师。
关键词:小学 音乐全科教师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0-0095-03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面对农村教育的实际,师范院校要更新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設置课程,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加强与农村学校密切联系,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为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地区小学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有作为的卓越小学音乐教师。
在我国由于地区差异显著,农村小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数量不足会严重阻碍教育的均衡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农村小学正朝着“小型化”“微型化”方向发展,一些教学点只有一两个教师,教师结构失衡,音乐教师严重不足,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一名专职音乐教师,只能由语文、数学或其他老师兼任音乐课,或者干脆不上音乐课。从2000年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以后,原来的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高等师范学校,原来中师生接受师范“全科教育”,文理兼修,体艺兼备,专业功底扎实,综合素质较高,逐渐被专业化培养目标所代替。培养的目标和课程设置发生了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延用以前“老师专”培养中学教师那一套,淡化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的专业化培养,淡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适宜目前农村小学教学需要。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小学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学校普遍存在音乐师资短缺,现有素质不高等情况,兼职音乐教师是农村学校音乐师资主体力量,这些教师虽然热爱音乐,对音乐教育怀有很高的热情,但基本音乐素质和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业务水平以及教学科研能力亟待提高。只有解决了农村小学音乐师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使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农村小学需要全科型的教师。
从2015年9月开始,我校在省“农村小学音乐全科教师的培养研究”课题组指导下,在音乐、舞蹈两个专业进行双重能力培养试点,探索小学音乐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两年实验和2017届毕业实习生实习效果来看,初步取得实效,为农村小学音乐全科教师探索培养打下了扎实基础。
一、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主要是培养小学教师,要根据社会需求确立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山区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有作为、高素质的应用型、拓展型、技能型的合格小学教师。
我们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具备合理的文化知识结构、音乐教育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音乐表演能力,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一定创新能力,掌握音乐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设计及组织方法,以及教学研究方法,适应现代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的小学音乐舞蹈教师。培养的学生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既能讲又会跳,既会弹又会唱,既能上讲台又能登舞台,既能上任课堂教学又要能辅导课外活动的多功能型复合型的教师,作为我们的培养小学音乐全科型教师目标。
二、从课程设置入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音乐、舞蹈教育的专业课,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课程设计从人才培养目标入手,紧贴小学音乐舞蹈教师职业能力需求,着眼于优秀小学教师所需的音乐舞蹈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素质、综合人文素质三方面设计课程。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突出通识教育,强化职业教育,优化专业教育突出专业重点,师范教育与小学教育零对接。把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六个模块。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性课程,课程突出基础性、普适性、针对性和教育性。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开设课程有:心理教育学、小学教育学、教育艺术、现代教育技术、课件制作、小学综合活动实践设计、普通话-演讲与教师口语等课程,开设美术、汉字文化与书写(三笔字),有利于胜任小学艺术综合课。
三、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师范教育要以师为本,如何将音乐知识转化为音乐教学能力是高师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开设教育理论和教师技能两类课程,理论与实践互相提供支持性平台,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课堂教学实用技能,抓好基本功训练,为做小学音乐教师打好坚实基础,培养小学音乐全科教师应有的思想品德和应有的能力。教师不但要关注自己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培养学习的兴趣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注重模拟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到小学进行教育见习,聘请教育专家、小学优秀教师到校给学生上课,定期参与辅导小学音乐实践活动,唱奏小学歌,编排小学舞,着眼于音乐、舞蹈知识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整合发展,体现舞蹈课程与音乐学习,舞蹈课程与小学音乐教学实际需要的互补。具备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创编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组织指导小学课外活动的能力。举办校园艺术节提高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开展课外活动加强技能训练,运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强化实践教学,制定分层次目标,低起点、严要求,培养学生职业认知、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品质。它必然使我们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一毕业就能“提锅上灶”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成为适应社会适应教学也适应现代学生的合格小学教师。
四、创新培养模式,培养艺术综合能力
艺术教育伴随素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引起教育界关注和重视,音乐和舞蹈联系非常紧密,作为舞蹈教育专业学生,并不能只单一学习舞蹈,而应学习了解其他艺术学科知识和技能,成为拥有丰富的艺术修养和知识的音乐舞蹈教育人才。目前我国小学只开设音乐课,只有音乐教师编制,经过调研及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两年多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制订了比较科学且符合农村小学音乐舞蹈教学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在原有强调专业化的基础上,增加了《音乐欣赏》《小学音乐教学法》《舞蹈创编》《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等课程,辅修钢琴与声乐,选修《艺术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舞台与化妆技术》等课程。音乐教育专业开设舞蹈类课程,增加《儿童舞蹈创编》《唱游》等课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弹、跳、讲、演能力。利用第二课堂、学生社团、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由单一的培养模式转向“知识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重实践、多技能”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需求。
五、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手段
重新构建了教学模式,使课程的教学有别于其他专业课程,包括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革新,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职业需求相结合,从“定型化教学”转向“情境化教学”,突出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实效。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通过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实施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真正使其朝着能弹、会唱、可跳、懂教、会看、能说、善编的方向发展,成为全科型實用性人才。
六、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
优化课程结构,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合理的课堂结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学生的智能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得以实现。
不断精选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课堂教学采用分组学习、分项训练、过程演示、教育观摩、现场观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围绕“观察与模仿、即兴与表现、交流与合作、创造与求新、综合与融化”学习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五项能力。比如舞蹈教学设计出四种探究式学习指导模式,1.在“体验——观察性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中探究动作的表现。2.以“舞蹈案例探究课型”为学生积累舞蹈范型。3.在“舞——乐互动体验表现课型”中探究舞蹈灵魂。4.在“想象——联系的创编过程”中探究舞蹈艺术。在本课程基础上衍生出的相关联各类知识点。
七、注重教学实用技能训练,与小学音乐课本对接
教学实用技能的形成,以由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为基础渐进的过程,仅靠在毕业前几周的教育实习中是不可能完成很好的。在踏上真正讲台,面对学生以前,应尽可能获得演练的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创造模拟课堂,营造教学氛围,由分小组探讨到集体实践,由模拟某一教学环节到模拟全课,由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给每个学生充当教师角色的机会,培养教学实用技能。在感悟教师角色的同时,学生能够更多地借鉴他人的教学创意,发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另外,我们把小学音乐课本也作为教学素材。例如:小学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里面有人物、时间、地点、故事,更有丰富的音乐情节变化,这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教学过程、说课、讲课、评课。在舞蹈编创过程中进行观察、模仿、协作、体验等,通过音乐编创舞蹈,又通过舞蹈来理解音乐,互为促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小学音乐教学。
总之,探索小学音乐全科教师培养,有利于师范生综合知识和能力培养,满足农村小学及偏远地区对音乐教师需求,从而促进农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