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感” 提升数学素养

2017-07-06 20:12张红霞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数感小学数学

张红霞

摘 要:数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通过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借助有效情境、数学活动和问题解决这三大策略培养学生的数感,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数学感受能力、数学探究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数学素养

所谓数感,就是指对数和数量的一种直观化感觉能力,数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把数感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出,这足以说明数感培养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从多方面切入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以此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借助有效情境,培养学生数感——提升数学感受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他们才会进行有效的数学感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数学感受能力。

1. 借助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数感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如果能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提取出相关实例,必然有助于帮助他们将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关联起来。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更多的基于现实情境,实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能够基于此实现和数量之间的关联,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选择恰当的解决办法,通过质疑以及解疑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基于身边的物体找一些数,如:1个学生,2朵小花,3棵树等,引导他们用数学语言去表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这样,既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数。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既能够拥有自己的探索,同时和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产生不同角度的认知,由此逐渐形成数的概念,有效培养数感的形成。

可见,数学本就源自于现实生活,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发掘身边的宝贵数学教学资源,使数学教学能够和学生生活进行紧密关联,使学生能够亲历数学概念的形成。由此就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现实背景,基于此引导学生不断感知,不断探索,最终形成认知结构。

2. 借助体验情境,培养学生数感

布鲁纳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对于数学知识而言,并不能简单地把其看作为一个结果,而应当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认知仍然还处于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把握这一思维特点,基于生活实际,链接学生的经历和体验,由此引导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具象化感知,并形成数感。

例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内容时,学生对于奇数、偶数、素数、合数、互质数等概念比较容易混淆,由此笔者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体验情境: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一个八位数,第一位数是最小的合数,第二位是最小的自然数,第三位既是偶数又是素数,第四位以及第七位是最小的整数,第五位是最小的素数与最小合数之和,第六位是最大的一位数以及最小的偶数之差,第八位是10以内最大的偶数。你能猜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吗?这一问题立刻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快地学生们便猜出了电话号码。此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否可以将自己家的电话号码也编成类似的谜语。猜谜语这一方式立刻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致,使其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实现对谜语的破解。经过这样的改编,学生必然能够准确地把握各种数的概念,更有效地加深了对其的认知。

二、借助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数感——提升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数学学习,学生数感的形成同样离不开数学活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数学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

1. 借助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数感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操作探究机会,使学生可以基于这一过程不断获得数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体积”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为学生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借助12个小正方体,组成一个和教师摆设相同的长方体,之后引导学生分别标示出其长、宽、高以及体积。接下来对标示出的数据展开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大胆地对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行猜测。之后引导学生展开开放式主动探究,根据所提供的是12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以及已获得的长、宽、高、体积数据,对之前计算公式的猜想展开验证。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思维被激活,全面提升了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经过具体的动手操作,最终获得7种不同的组成方法,每个小组都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同时对具体的探究过程以及验证过程进行讲解,最终达成共识,实现了对长方形体积计算公式的正确推导。经由自主探究学习,既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数学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有效激發;既能够发现数学知识,同时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2. 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对数产生更深层面的理解,感受到可以借助数实现对信息的表示和交流,这也是对思维的极大拓展,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全面提升数感。

例如,在教学“测量”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带领学生来到户外,向学生布置丈量长方形花坛的任务,之后引导学生展开课堂交流。学生们所展示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有的选择使用卷尺直接丈量;而有的学生是先丈量出一块砖的长度,之后数出在长方形花坛的长与宽中各包含多少块砖,用砖数和砖长进行相乘而得出;还有的学生提前测量了长为1米的绳子,以此为标准对花坛进行测量等。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纷纷提出了个人想法,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人的想法,这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了对问题的数学思维,既有效地发展了距离感,也全面地增强了数感。

三、借助問题解决,培养学生数感——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是一大重点板块,通过问题解决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 借助估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感

对于学生而言,发展数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展开估算。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度发掘,引导学生开展更多的估算以及交流练习,以此提升估算意识,发展数感。

例如,有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公园的门票为15元1张, 30名学生去公园玩,带500元钱够不够?”很显然,对于30名学生来说,进入公园需要450元,必然是够的。实际上这也就是较为简单的结合具体情境的估算。通过对生活问题的有效解决,既培养了估算能力,又提升了数感,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估算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2. 借助经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感

数感的发展,既不可见,也很难有效感知,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针对现实问题展开观察与猜想,以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积累,既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同时有效地实现了对数的感悟能力的训练,也为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根基。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形成良好的数感,必然有助于对知识的高效内化,实现综合灵活运用。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借助数学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数感的发展,并以此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内容时,当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充分理解其含义并掌握了相应的计算方法之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学校要组织春游,每一位同学可以拿出40元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你能够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购买方案吗?在引发学生对问题展开思考时,应当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由此才能够准确把握有效的解题思路,才能够引发学生在对具体的解题方案进行选择时,会综合考量现实经验以及数学经验。由此可以通过具体的解疑过程与数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感并实现升华。

总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来说,这一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循序渐进的发展。当学生掌握良好的数感之后,必然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现实问题,充分表达个人对于问题的不同见解,可以以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由此可见,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说具有极大的帮助,伴随着数感的形成、发展以及不断地强化,学生的素养亦能得到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数感小学数学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