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珍珍
摘 要:生长是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不断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笔者认为,当代教师应当以“促进学生生长”为中心,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笔者契合这一观点,针对小学数学浅谈了几点构建生长型数学课堂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数学;生长型课堂;解放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先生曾提出过著名的“教育即生长”这一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長的过程,可分为三个从低到高的层次,儿童从未成年到成年过程中,生理、智慧、能力、习惯和道德都逐渐发展和形成。当代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引导教学,顺势而为,建构高效的生长型数学课堂。
一、充分预设,适时调控
一个高效的课堂既需要充分的预设也需要有效的生成,两者之间是辩证与统一的关系。预设能令生成更有方向感和有效性,而生成能够令预设更加灵动并富有个性。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应当在充分预设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控,巧妙利用课堂上生成的动态性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课本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比如笔者在对《长方形与正方形》这节内容进行备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设计了合理的探究问题,并对学生们可能产生的所有回答与做法进行了预设。在真正进行课堂教学时,笔者给学生们提出了如下的问题:假设长方形长为6,宽为3,如何计算出这一长方形的周长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讨论后,学生们给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方法一,周长=6+6+3+3=18;方法二,周长=6+3+6+3=18;方法三,周长=6×2+3×2=18;方法四,周长=(6+3)×2=18。很显然,虽然计算方法不同但答案都是一致的,学生们所得出的这几种方法都是正确的计算方法。紧接着笔者向学生们提问道:“求解长方形的周长有上述四种计算方法,你们在解题时更愿意用哪种方法呢?”此时台下有学生回答道:“我愿意用方法一或者方法二,因为加法我比较熟悉,不易出错。”该学生回答完后笔者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引导有误,原本预设的教学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找出最简便、最快捷的方法,结果却让学生理解成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于是笔者适时调控,继续讲到:“解决问题时不能一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否则可能导致计算量大、耗时长,降低解题的效率。我们在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时,应当善于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很明显方法四是求周长最快速的方法,大家在进行习题练习时,应善于运用这一方法,逐步熟练与深化。”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适时调控恰当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满活力,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腾让引导,彻底解放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是学生完成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与引导者,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腾让与引导是教学的关键。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主张充分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与时间,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笔者认为,想要构建一个高效的生长型数学课堂,应当吸收陶行知先生的这一理念,在课堂中彻底解放儿童,通过腾让与引导,释放儿童们的创造力。
比如笔者在对《圆》这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们切实掌握圆的构成、绘法与特征,引导学生们展开了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首先学生们需要利用手中的工具绘制出一个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开动脑筋,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成功绘制出圆。例如有的同学用胶带将两支铅笔缠绕在一起,两只铅笔的笔尖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然后将其中一支铅笔竖直地固定在纸上,用另一支铅笔围绕这只铅笔画圆,画圆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两支铅笔之间的胶带绷直。紧接着笔者让学生们相互比较一下各自所画的圆是否相同,很显然他们都能发现每个人画的圆有大有小,于是笔者提出探究性问题:“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怎样才能画出相同大小的两个圆呢?”接着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留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最后通过讨论,学生们得出结论:“圆是一条线段围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得的轨迹,这一端点是圆的圆心,线段是圆的半径,圆的大小是由这一线段的长度所决定的,即是由半径决定的,在画圆时只要保持半径相同,无论圆心在什么位置,画出来的圆大小都是相同的。”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彻底解放儿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并掌握了课堂知识,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等,高效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尊重个性,一题多解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其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方法与策略。教师在教学时讲解固定统一的计算方法只会让学生变得愈加死板,不懂变通,抑制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通过一题多解的策略完善学生们的思维,提高其灵活性。
比如在学习《分数除法》这一节的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尽可能的想出多种方法去求解如下例题:一段路全长两千米,3天修了全长的1/5,问修完这段路共计需要多少天?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学生们纷纷答出了自己探究出的计算方法:方法一,3÷1/5=15天;方法二,1÷(1/5÷3)=15天;方法三,3×(1÷1/5)=15天;方法四,2400÷(2400×1/5÷3)=15天;方法五,2400÷(2400÷3×1/5)=15天。学生们在探究这一问题过程中得出了五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能够体现出不同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角度与思路的不同。虽然在展开一题多解教学活动时,有的方法不是最优的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烦琐,但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思维,因此对于生长型课堂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使同学们的思维能力与智慧获得了逐步的成长与发展,高效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将错就错,深度探究
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这些课堂互动过程中动态形成的错误反映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映射。教师在教学时应当重视学生们所犯的错误,顺“错”而导,分析学生的困惑迷茫之处,引导其进行深度探究,完成知识的内化。
比如笔者在对《三角形》这节内容进行教学时,在复习巩固环节,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习题练习。其中对于这一判断题:“两个锐角之和一定是钝角”,有的学生认为这一句话是正确的。于是笔者将错就错,对学生们提问道:“倘若两个锐角之和一定是钝角,那么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将两个角度为30度的锐角拼接成一个钝角。”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操作,学生们纷纷发现,角度为30度的两个锐角只能拼成一个60度的锐角,并不能组成一个钝角,因此意识到这道判断题的描述明显是错误的。笔者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并进行纠正,而是将错就错,顺着学生的错误引导其进行探究,使其反省到错误,主动发现了正确的答案。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将错就错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使学生们形成深刻的记忆与认知,透彻扎实地掌握了知识,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适时调控、彻底解放、一题多解、深度探究这几个要点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总之,当代教师应当以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与生长规律,顺势而为,构建高效的生长型课堂,提升学生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