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展示方法实践探索

2017-07-06 19:57胡进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课堂展示实践探索

胡进

摘 要:展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话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统整优化教学要素,创新学生的展示方法,努力做到“过程性展示”与“结果性展示”和谐、“主动性展示”与“带动性展示”共生、“整体性展示”与“多样性展示”圆融。通过展示,让学生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展现。

关键词:课堂展示;展示方法;实践探索

课堂展示已经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所谓“展示”,是指学生将外界信息内化为自我的个体性知识后,将学习成果表征出来的一种方式(引自《上海教育科研》2014年第3期《自主展示:课改的时代话语》)。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展示既是学生相互学习的方式,也是达成学习目标的标志。一般而言,展示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发生之后的一个全班交流环节,因此也是最生动、最富有创造性的一个环节。从“展示”的词源学上看,“展”即“观、指、示也”(《尔雅·释言》),“示”即“给人看、指给人看”,“展”“示”合用,即“清楚地摆出来看”。教育学视阈下的“展示”是一个“外化”环节。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展示,让学生想展示、会展示、能展示、善展示、乐展示等。本文从优化展示方法的视角,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过程性展示”与“结果性展示”和谐

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不缺乏展示,但缺乏过程性展示。学生站起来往往是直接汇报探究结果,至于探究过程则将之束之高阁。一方面,固然是受制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教师对过程性教学的重视度还不够。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展示“其然”,更要让学生展示“其所以然”。

案例1:《圆的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

师:刚才我们各个小组探究了圆的特征,圆有哪些特征呢?你们组是如何发现这一特征的?

组1:我们组采用的“对折法”,先将圆对折成为一个半圆,再对折成四分之一个圆,发现半径都重合了,因此圆的半径有无数条。

组2:我们组也是采用的“对折法”,我们对折——展开,再对折——再展开……永远折不完,我们组发现圆有无数条直径。

组3:我们组采用的是“推理法”,因为圆有无数條“对称轴”,而每一条对称轴都经过直径,所以圆有无数条直径。

组4:我们组也是采用的“推理法”,因为圆周上有无数个点,而“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半径”,所以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组5:我们组采用的是“测量法”,我们测量了十多条直径和半径,发现所有直径都相等,所有半径都相等。

组6:我们组采用的是“参照法”,我们用一根线度量直径,然后再用这根线度量另外的直径,发现直径都相等。

组7:我们组采用的是“画图法”,我们画了这么多条直径和半径,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组8:我们组采用的是“旋转法”,我们画出一条半径后,旋转1度再画,旋转1度再画,能画360条,将旋转度数缩小10倍、100倍……可以画出无数条。(掌声)

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画满直径和半径的圆,屏幕显示3600条,对折——对折——对折……形成小扇形,屏幕显示8次,已经不可以对折了。

师:看看大屏幕,这样能否说明圆的直径和半径是有限条的?

生1:我认为,老师的画笔有宽度,可以再细些;老师的力量有限,可以让机器人接着折……

可以说,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学生既展示了探究的结果,更展示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仅知道了“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这样的展示让学生的活动经验得以共享,思想方法得以共悟,这样的展示才是一种“深度展示”。

二、“主动性展示”与“带动性展示”共生

在学习中,由于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气质等的心理差异,使得一部分学生“乐于展示”,另一部分学生“羞于展示”;一部分学生“主动展示”,另一部分学生“被动展示”等。教学中,教师可以让部分乐于展示的学生在展示中带动另一部分学生展示,要赋予“羞于展示”的同学“优先展示”的权利。在展示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展示环节的“旁观者”,而应当对展示学生、展示方式进行调控,要让学生的展示成为一种自觉。

案例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

在学生通过直觉认定长方体相对面完全相同时,笔者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展开验证,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后展开了积极的数学交流展示。

生1(积极地):老师,我是这样验证的,我用直尺分别测量了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长和宽,发现长和宽分别相等。因为这是一个长方形,所以上下两个面是长方形。

师:这位同学刚才采用“测量法”进行验证,还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吗?

生2(肯动脑筋的一位同学,积极地):我是在头脑中进行推理的,我认为长方体的前面是一个长方形,说明上下面的长分别相等;长方体的右面是一个长方形,说明上下面的宽分别相等。上下面的长、宽分别相等,说明上下面完全相同。(掌声)

生3(在生1和生2的带领下,生3怯懦地):老师,我这样验证行吗?

师:说一说你的验证方法。

生3:我带的是一个长方体的扑克牌盒子,我将上面往下一压,上下面就重合了。我想长方体的上下面应该完全相同。

师(肯定、激励):生3很会动脑筋。其实,有的时候只要动手操作一下就能够得出结论。正所谓“动手操作是另一种思维”。其实,生3的方法就是移面比较法。

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各不相同。展示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组组长“领头雁”的作用,关注学生数学的认知盲区、思维盲区。帮助“羞于展示”的同学克服心理障碍,助推“被动展示”同学的数学前期学习、准备,让全体学生努力向“主动式展示”的理性境界迈进。

三、“整体性展示”与“多样化展示”圆融

在课堂展示环节,可以让学生小组集体进行展示,此所谓“整体性展示”;也可以让学生个体根据不同的内容、各自的思考等进行展示,所谓“多样性展示”。“整体性展示”立足于小组,凸显组内研究成果,学生个体积极参与组内讨论、交流、展示,进而保证整体性展示质量。整体性展示通常采用的话语方式是“我们组认为……”“我们组的意见是……”等。“多样性展示”立足于学生个体,主要显现学生个体的数学思考,常用的方式有“轮换式展示”“抽号式展示”“代表展示”等。多样性展示通常采用的话语方式为“我认为……”“我觉得……”。相比较于整体性展示,多样性展示灵活多变、生动有趣。教学中,更多的应该是“整体性展示”与“多样性展示”圆融。

案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册)

教材中的例题是:买1副三角尺用0.6元,买1本练习本用0.48元,三角尺和练习本,哪个贵一些?应该说,这样的设计制约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笔者在教学中将单位去掉,直接出示:比较0.6和0.48两个小数。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了多样化的探索,进入全班交流展示环节,精彩纷呈。

生1(整體性展示):我们组是这样推理的:因为0.6里是60个0.01,而0.48是48个0.01,60大于48,所以0.6大于0.48。

生2(多样化补充):我觉得不需要像他们那样复杂,因为0.6里有6个0.1,而0.48里含有4个0.1和8个0.01,比较的时候,只要看十分位就可以了。

生3(整体性展示):我们组是在小数后面添上单位元,0.6元是6角,而0.48元是4角8分。显然,6角大于4角8分,所以0.6大于0.48。

生4(多样化补充):刚才,他们的方法都是书上的。我还有一种方法书上没有,就是用画图解决。先画一个正方形表示单位“1”,0.6就是将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6份;而0.48就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表示这样的48份。从图上可以看出,0.6大于0.48。

生5(受到生4的启发):既然这样,我觉得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要方便些,索性就在数轴上表示0.6和0.48的位置。通过数轴,可以看到0.48比0.6更接近0,所以0.6大于0.48。

如上所述,数学教学中展示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互补、互启、互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个人之间的PK,也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博弈等。在展示中,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都是一种精神的创生、生命的成长。

两千多年前,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学生,和学生谈心时,用“盍各言尔志”(《论语·雍也》)引发学生颜渊、子路和老师的共同展示,让人不禁向往、神往。在高扬学生主体性教学的今天,教师更应该赋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权利”,努力让学生做到“我的学习我做主”“我的展示我做主”。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诸要素进行统整优化,以便形成教学合力。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勇于展示、乐于展示、高效展示,进而凸显展示的艺术性、开放性。

猜你喜欢
课堂展示实践探索
探讨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方法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集中抄表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实践探析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生物教学中课堂展示的形式与实施策略探析
“问题解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展示能力